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过关检测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

    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父亲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就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杜处士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画上的两头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

    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恍然大悟:

②不以为然:

③感慨:

(2)、文中记了三件事,按照记叙要素的常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正确意见,重画了一张。
(3)、在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4)、文中写了三件事,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丰子恺先生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里强调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长、印、盖】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  )了竹篮,(  )了铝盆,(  )了铁桶,(  )了衣槌三三两两地缀着井沿。不一会儿,     的取水声、      的搓衣声、       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母亲说:“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