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题目。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 B、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 D、则有国怀乡/游人而禽鸟乐也
(3)、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4)、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有一位好朋友,很苦恼,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父子俩常面对面地坐着,一两个小时没一句话可说。朋友认为父亲不理解他,换句时máo(   )的话来说,就是父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最近,朋友受公司派qiǎn(   ),要到南非的开普敦去工作。
        他回到家里,吃完饭,父子俩又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谁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儿子开口了:“爸,我想跟您谈一件事!”
        “什么事?”父亲(平静、安静)地问。
        “我要到开普敦去工作了。”
        “哦,我知道了。”
        停了一会儿,父亲问道:“什么时候走?”
        “后天。”
        “哦,我知道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往前(挪了挪、靠了靠),急切地问。“我不知道。”
        “哦,我知道了。”父亲说这句话时,儿子看见父亲眼里(噙、含、闪)着泪花。房间里又沉寂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摇晃着走向书房。儿子看着父亲摇晃的背影,眼睛也有些湿润,想喊住父亲,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过了一会,父亲从书房走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本《世界地图册》和一支钢笔。走到儿子面前,有些激动地问:“开普敦在哪里?”
        儿子拿过地图册,指着说:“看,就在这里!”
        “在这里……”父亲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笔在开普敦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又在镇江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然后画了一条红线,将镇江和开普敦连接起来。
        父亲眼噙着泪水,哽咽着对儿子说:“在我想你的时候,我就看看这张地图上的两个红点一条红线!”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注释】①峡江寺:在户东清远东部的峡山上。②天台:与下文的“雁荡”“国庐”“罗

浮”“石门”皆为山名。③瀹茗:烹茶。瀹(yue),煮。④对枰:对坐下棋。⑤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

活 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 ,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乙】

夹镜之疑

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异事》)

【注】①循:抚摩。②摘然:形容开裂的样子。灼龟:古人用龟甲占卜,用火灼烤龟甲,使其正面出现裂纹。③夹镜:两层铜材合起来制作的铜镜。④铣塞:指滞涩混浊的声音。⑤泠然纤远:清脆而纤细悠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