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前两天,一条微博意外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发帖称,“天哪,楼里有家人,貌似媳妇怀孕了,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该微博被很多媒体转发。
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当然不是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因为随着WiFi的普及,各种“想当然”的担心还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事实上,辐射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等,危害较大;非电离辐射则包括紫外线、可见光、手机、电脑、高压线、变电站、手机基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人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有时张冠李戴,就带来了心结般的“辐射恐惧症”。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的量级很小,比用于治疗肿瘤所需要的辐射量差了上亿倍的量级,比一次CT则差了近万倍。WiFi其实与手机信号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微波。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再说了,辐射对人体伤害一般是两种效应:一种是辐射量达到一定程度与级别,另一种是长期在辐射环境下的累积作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这几年,网上网下盛传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只是,专家早就提示,类似说法纯属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壳网发布了“十大最流行谣言”,众多白领心中的“常识”纷纷上榜,其中就有“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的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孕妇多没听说过防辐射服了。当然,如果媳妇怀孕就要灭了WiFi,那么,手机不能用了,电视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讯卫星最好也摘下来了。
对辐射危害采取合理防护,这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如果一味将辐射妖魔化,恐怕只会因噎废食。眼下,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生活注定离不开辐射,只须坚持“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电器辐射参数指标,适度远离辐射中心,理性关注,科学防护,辐射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
材料一:2016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随机抽取了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部分调查结果见下图:
中学生购买零食频率 |
学生因零食问题身体不舒服 |
|||
每天一次 |
18.39% |
|||
每天一次以上 |
18.74% |
有 |
31.49% |
|
每周3-5次 |
40.84% |
没有 |
66.24% |
|
极少或从不买 |
22.03% |
很严重,还去过医院 |
2.27% |
材料二:近年来,哈尔滨、上海、安徽巢湖、云南昭通等地都发生过小学生食用小零食发生中毒甚至死亡案例。2012年5月20日下午,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116名学生因食用校外流动摊点的凉皮等小零食后出现集体中毒症状。
材料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的范志红说:“零食的真正危险在农村,其进货渠道无从知晓,更没有建立大超市的索证制度,一旦出事,悔之晚矣。家长要明白,给孩子零食补的不是营养,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慢性毒害,跟下毒没有两样。”
材料四:很多中学生经常去路边摊购买零食,除了路边摊零食香气诱人、美味可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食物容易让人上瘾。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发现,实验鼠常吃香肠、熏肉、乳酪蛋白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后,大脑内部会发生一些改变,这种变化类似于动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瘾后大脑发生的变化。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