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湖南省郴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A.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B.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C.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 B. , C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③→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俄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慧的美丽

    ①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②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因为里面有一种真实和聪明,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③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家人,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

    ④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⑤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全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要回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都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6题时他显然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

    ⑥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题时,我手心里的汗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宠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⑦最后一题出来了,六选一,是有关水资源的。

    ⑧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⑨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 , 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⑩王小丫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啊,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慢悠悠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冲刺吗?我几乎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沿的话?

    他又说了:“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早点分享!

    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坐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

    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又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建设海绵堿市,在降雨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而在干旱缺水时,又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城市的内涝灾害,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区域不透水下垫面的面积扩大,许多城市在强降水的冲刷下,道路、屋顶、绿地等地方附着的污染物质,随着雨水被冲入下水道,没有通过土壤对其自动过滤。这些尚未处理的含有污染物质的雨水大多会经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溪流、江河、海湾,导致大面积面源污染。而海绵堿市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其绿色基础设计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自然入渗率,并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海绵城市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空地铺装材料,绿化屋顶,将雨水截留后“渗”下去,从源头上控制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

    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其城市肌体中既有的园林、绿地、湿地及景观水体往往与水利调蓄设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城市的防排水体系,减少给排水管道混凝土的工程量,降低城市市政建设、运营、维护费用。此外,因为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水灾,所以能降低水灾经济损失及治理水环境污染的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⑤其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古代就有海绵城市建设的踪影。2500多年前伍子胥规划苏州城,就建成路与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1998年的特大洪灾,苏州既要排出市内的渍水,还要泄太湖的来水,整个城市虽低于洪水水面,但古城内基本未遭灾。在国外,也有类似于海绵城市这样的雨洪系统。如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国内主体建筑和林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回收雨水和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这一占地225公顷的公园灌溉用水完全来自于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此外,公园还将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给周边居民,使周边街区用水量较其他类似街区下降了40%。

    ⑥海绵城市,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建设海绵城市,将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脚猫

①那日,我照例去探望九十岁的父亲,吹了一支萨克斯乐曲哄他开心。老人家仰起脖颈望我,神态且惊且喜,半晌挤出一句:“你呀,就是一只三脚猫。”

②知子莫若父。打小我就贪玩,见啥都有兴趣,拉二胡、弹钢琴、写书法、画山水、朗诵、唱歌,钓鱼、斗虫,样样都尝试,如今又迷上萨克斯。但凡玩过的,我都晓得点皮毛,却没一样精通。

③“三脚猫”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笔下的《南村辍耕录》,谓技艺贪多不精之人,而作者本身亦为杂家。猫有四只脚,为何杂家反而成了站不稳、行不远的“三脚猫”?自我脑补一下:大凡某人涉猎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因浅尝辄止而难成气候,故示人以“蹩脚”或“半吊子”印象;但猫是灵敏而惹人宠爱的动物,称“三脚猫”乃贬中带褒,毕竟还是倡导励志多学,博识通晓,所谓艺多不压身。

④上世纪70年代,当兵是年轻人的梦想,“三脚猫”助我一臂之力,部队首长看中我那些“皮毛功夫”,带我去了军营。新兵营集训后,正逢春季文艺汇演,团里挑上了我,我自编自演的相声居然拿了个奖。团首长决定组建文艺轻骑小分队,去嘉兴城乡巡回演出,我们都没舞台经历,首次登台难免忐忑,人头攒动的场合,小分队战士“舍得一身剐”,一台节目,我又拉又唱,活报剧(小品)、手风琴演奏、快板书、相声、说唱,一人凑了五个角色,台下观众难得一见士兵活色生香的表演,送上雷鸣般的掌声。舞台上,我们成了一群快乐的文艺“三脚猫”。

⑤青春是涌动的生命体,当兵五年,我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术,成了炮团标图技术能手,同时还学会了打字、放电影,复习了全套数理化,那些日子一辈子叫人留恋。

⑥卸下军装换警服,几十年警营生涯,我从治安警干起,当过户籍警、内勤、刑警、经侦警,前后转了八个部门,干到哪学到哪,现学现卖,妥妥化身为警界“三脚猫”。做警察就该“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鸡毛蒜皮”,什么都得沾点边,警察除暴安良,没“三脚猫”功夫,拿什么为百姓服务?有一回半夜,辖区虹桥镇上接连发生两起野外恶性抢劫案。我得到报告,从被窝翻身跃起,灵机一动,指挥值班刑警把守莲花路口,专挑过往裤脚管沾湿的人盘查。因为案子发生在五公里外的野外,当过侦查标图兵的我熟知地形,两起案件上车点都是虹桥镇上,判断歹徒的落脚点八成与此地关联,得手后大半窜回窝点。果不其然,两名歹徒沿野地窜逃,临近虹桥镇,见四处无人,大摇大摆跃上莲花路,被蹲守的刑警逮个正着。

⑦后来,我转岗从事城市治安服务管理工作,发现其中学问浩瀚,服务对象甚多,管理事务庞杂,制定城市安全策略至关重要。上级推荐我去上海财大研读MBA经济管理,管治安的跨界学经济,牛头不对马嘴。但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个“三脚猫”的技能又增加了,我以经济学眼光审视社会治安生态,有了新思路、新角度、新灵感,对工作大有裨益。

⑧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一只好学的“三脚猫”不丢脸,学到用时方恨少。“三脚猫”是我心头绽放的一朵野百合,毫不起眼,但野百合也有春天。想必好学的颜回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三脚猫”。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老夫子举出一个角,学生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知识广袤无垠,思维豁达通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谓“三脚猫”褒义所在,多学好学勤学才让人开悟通透。

⑨我是一只“三脚猫”,别人怎么看不重要,尽管“三脚猫”能力有限,技艺不精,但我力所能及,内心始终充满着追求与希望,便是快乐的。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班级开展关于亚运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流淌“和合”之美的亚运文化

文/胡坚

①千里江山,诗画江南。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也让线上观众叹为观止。有一颗鲜活的灵魂,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文化流淌,贯穿开幕式演出全程,这就是“和合”之美,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②“和合”文化中,“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③开幕式中,从良渚的水利工程到当代的生态农业,沃野良田、稻海渔歌、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象依次呈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人类面前,绿色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追求。开幕式之外,整个办会过程中,杭州亚运会始终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绿色环保无处不在,如点火仪式只绽放电子烟火,火炬所用的燃料是绿色甲醇等等。“绿色亚运”将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④在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文明的多样性诠释了“和合”:和合的精神,是承认且尊重;和合的特质,是包容和共生;和合的途径,是对话与合作。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好比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明形态各异,文化信仰千姿百态,文明互鉴之光照耀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⑤在亿万人共同点燃亚运之火中,我们能领悟到,个体融入到群体将汇聚成蓬勃的“力量”。好比钱江源头的一滴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在树叶上摇曳滚动,慢慢地汇集在一起,滴落山涧,渗过长满青苔的山石,形成涓涓细流,从纵横交错的山谷豁然涌出,在千峰万峦间蜿蜒 , 汇入大江,形成惊涛拍岸的钱塘大潮,这就是“平凡”创造“非凡”的道理。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元素,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有了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人文环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⑥在把数字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场景中,我们能够品味到,数字技术的进步打开了世界人民交流融合更加便利的渠道,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化因融合而精彩,建立在当代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杭州亚运会把一场体育比赛办成了亚洲人民更加紧密便捷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亚洲人打破时空界限,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让人与人的理解更深一点,让世界的美好更多一点,让人类的希望更灿烂一点。

⑦站在亚洲看杭州亚运,我们看到“和合”文化之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共同的亚洲,有共同的我们。“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汇聚交融,才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

(2023年9月23日《新京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籍修补匠老范

①老范做修补古籍的匠人已经15年了,到今天他还遵循一条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糨糊。

②也就是说,他的襁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梢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黏结全靠襁糊。

④襁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黏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襁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⑤老范早上5点就起来打襁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

⑥这样的襁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黏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⑦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打襁糊要打三个月,看他耐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依旧没完,下一步是选纸。

⑧师傅也不教徒弟怎样选纸,就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很有信心,能找出起码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⑨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⑩这一看,越看越没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纸,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襁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

⑪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放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⑫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就会受到师父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纸拨一边去,反而挑出了与之相近的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

⑬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渡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⑭找到修补的材料是第一步,之后,就要着手修补。

⑮修补时,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晴”,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

(摘自《扬子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