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麦田里

余华

①我在南方长大成人,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食物都是大米,由于很少吃包子和饺子,这类食物就经常和节日有点关系了。小时候,当我看到外科医生的父亲手里提着一块猪肉,捧着一袋面粉走回家来时,我就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了。我小时候有很多节日,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七月一日是共产党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产党军队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产党中国的生日,还有元旦和春节,因为我父亲是北方人,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饺子。

②那时候我家在一个名叫武原的小镇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稻田,同时也能够看到一小片的麦田,它在稻田的包围中。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也是我最热爱的地方。我曾经在这片麦田的中央做过一张床,是将正在生长中的麦子踩倒后做成的,夏天的时候我时常独自一人躺在那里。我没有在稻田的中央做一张床是因为稻田里有水,就是没有水也是泥泞不堪,而麦田的地上总是干的。

③那地方同时也成了我躲避父亲追打的乐园。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当我看到他举起拳头时,立刻夺门而逃,跑到了我的麦田。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那些咬一口就会流出肉汁的包子和饺子,它们就是我身旁的麦子做成的。这些我平时很少能够吃到的、在我饥饿时的想象里成了信手拈来的食物。而对不远处的稻田里的稻子,我知道它们会成为热气腾腾的米饭,可是虽然我饥肠辘辘,对它们仍然不屑一顾。

④我一直那么躺着,并且会入梦乡。等我睡一觉醒来时,经常是傍晚了,我就会听到父亲的喊叫,父亲到处在寻找我,他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这时候我才偷偷爬出麦田,站在田埂上放声大哭,让父亲听到我和看到我,然后等父亲走到我身旁,我确定他不再生气后,我就会伤心欲绝地提出要求,我说我不想吃米饭,我想吃包子。

我父亲每一次都满足了我的要求,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让我把眼泪流在他的脖子上 , 当饥饿使我胃里有一种空洞的疼痛时,父亲将我背到了镇上的点心店,让我饱尝了包子或者饺子的美味。

⑥后来我父亲发现了我的藏身之处。那一次还没有到傍晚,他在田间的小路上走来走去,怒气冲冲地喊叫着我的名字,威胁着我,说如果我再不出去的话,他就会永远不让我回家。当时我就躺在麦田里,我一点都不害怕,我知道父亲不会发现我。虽然他那时候怒气十足,可是等到天色黑下来以后,他就会怒气全消,就会焦急不安,然后就会让我去吃上一顿包子。

⑦让我倒霉的是,一个农民从我父亲身旁走过去了,他在田埂上看到麦田里有一块麦子倒下了,他就在嘴里抱怨着麦田里的麦子被一个王八蛋给踩倒了。他骂骂咧咧地走过去,他的话提醒了我的父亲,这位外科医生立刻知道他的儿子身藏何处了。于是我被父亲从麦田里揪了出来,那时候还是下午,天还没有黑,我父亲也还怒火未消,所以那一次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因祸得福地饱尝了一顿包子,而是饱尝了皮肉之苦。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父亲的心情变化,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以下表格

情节

“我”夺门而逃

“我”在麦田睡醒

父亲心情

怒气冲冲

怒火未消

(2)、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这些我平时很少能够吃到的、在我饥饿时的想象里成了信手拈来的食物。而对不远处的稻田里的稻子,我知道它们会成为热气腾腾的米饭,可是虽然我饥肠辘辘,对它们仍然不屑一顾。(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我父亲每一次都满足了我的要求,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让我把眼泪流在他的脖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特点。
(4)、文章以“麦田里”为题目,说说它在全文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举一反三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

       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选自2017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父亲

    ①“嘭”,又是一声,地上顿时晶灿灿的一片。大大小小的碎玻璃碴子好像无数只眼睛惊恐地望着面前发生的一切。

    ②这是摔碎的第几只玻璃杯子,第几次发火,吴亮自己也说不清了。只是觉得满胸膛里都是火,那火像一头雄狮拱撞着他,让他坐立不安

    ③每次发过火之后,父亲总是一声不吭,拿起笆斗,蹲在地上,默默地将一地碎玻璃碴子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笆斗里,然后拿出去倒在院子的墙角里。那里碎玻璃碴子已经堆积得像个小山。

    ④两年了,整整两年了,七百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每一个都好像是漫长的一个世纪。吴亮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早晨,就在那个早晨,当他和工友们一起下到井下的时候,突然“轰”的一声,他只觉得眼睛一热,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七天七夜之后的事了。

    ⑤这次煤窑瓦斯爆炸事件夺去了整整77条矿工的生命,同村出来打工的伙计只有他侥幸活了下来,但眼睛却失明了。吴亮拿着矿上补偿的5万块钱回到了老家,可不出一年,为治眼病便花了个精光。家里一贫如洗,再也没有了换眼角膜的费用。除非能找到免费的角膜,否则,吴亮将从此只能在黑暗中度过一生。

    ⑥面对一地的碎玻璃碴,父亲像往常一样,默默地蹲下,弯下那早已变得弯曲的腰,伸出柴棒一样瘦削的手,五指上全是一道道玻璃划破的伤痕,一片一片,捡拾着那些刺眼的碎片,然后拿出去倒在院子的墙角的玻璃堆里。然后,默默地回到屋里,久久地望着面前这个他越来越不认得的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

    ⑦然而,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父亲在久久地站了一会儿之后,突然脸上现出了笑容,像夜行的人突然发现面前点亮了一盏灯,像饥饿的人得到一块面包。父亲再次看了一眼吴亮,然后慢慢转过身,坚定地走出屋子。

    ⑧天黑了,父亲像蒸发了似的不见了。吴亮跌跌撞撞满村子里找爹,可谁也没有爹的消息。吴亮恨啊,自己从小没了娘,现在在他最需要爹的时候爹却抛弃他走了。吴亮不吃不喝地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整日在家以泪洗面,心里焦躁不安。他开始后悔自己不该当着爹的面摔杯子砸碗,不该对爹大吼大叫,不该……可这一切都晚了。

    ⑨吴亮迷迷糊糊地睡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是县医院来的大夫让他去做眼科手术。吴亮不相信天上会有掉馅饼的事。可大夫们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这是真的,是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捐献的眼角膜,而且告诉他,等他的眼睛复明了,那个人会主动来见他。

    ⑩吴亮当天就做了手术。蒙着纱布的吴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一刻揭开纱布,第一眼看到捐献眼角膜的那个人。昊亮在心里想象着,那个捐献眼角膜的人该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人,他要感谢他,他要和他握手,告诉他,自己今后甘愿一辈子为他做牛做马。

    ⑪盼望着盼望着,揭开纱布的日子终于到了。吴亮的心里太激动了,当医生告诉他可以睁开眼了,那一刻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慢慢地睁开眼,早早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中。因为他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站在面前的那个两眼都缠着厚厚的纱布的恩人居然喊了一声“儿呀,你能看见东西了吗?”

    ⑫“扑通”一声,吴亮重重地跪倒在地。散发着药水的病房里久久回荡着一个男子“呜呜”的哭泣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②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③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④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的医学发现为我们抗击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提供了革命性疗法;而屠呦呦的发现为抗击疟疾提供了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案。”

    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席朱琳·吉拉斯当天也表示,3位获奖者的医学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完全符合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诺贝尔奖的宗旨是表彰那些为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的人,从这点上来讲,我想他们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医学新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效预防了残疾的产生和传染病的扩散。同时,它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3位科学家,我想诺贝尔本人也会赞同的。”

    ⑥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