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博兴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的好朋友

①一说起细菌,人们往往深恶痛绝,认为它们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其实细菌并非都致病,它们当中很多有益细菌还是人体的好朋友。

②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喝水等,一些细菌便乘机进入体内“安家落户”。此后,“移民”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国”。最初的“战争”决定了每个人体内细菌的类型,有的是“常住居民”,有的则属于“流动人口”。细菌也有自己的“语言”,喜欢群居,一般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既交友也树敌。如果将人体内的细菌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千克细菌。

③别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再如,利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等。

④益生菌是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在欧洲一些著名长寿之乡,如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人常饮自制的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等疾病,研究认为这与酸牛奶中含大量益生菌有关。益生菌是人类的好朋友。

⑤当然,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几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別是ロ腔、鼻腔、腋窝、肠道等处。人的口腔是细菌生长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度、湿度,为细茵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也为有害菌群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心,ロ腔溃疡、牙周炎、ロ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

⑥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里,在外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当人体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⑦但有害细菌并不全是“坏孩子”。

⑧即使是这些有害的细菌,其存在对人类而言也并非全是坏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 将细茵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1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概率反而很低。

⑨因此,目前医学界并不主张普通家庭大量使用消毒剂、杀菌剂,如果刻意营造这种无菌环境,反而会使人体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使自身的免疫力越来越差。

(1)、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该种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由于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说明,让人觉得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B、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内的细菌之多。 C、第⑧段加点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说明文增添了科学性,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糖尿病病例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儿童时期没有接触细菌和病菌。
(3)、现在,有许多年轻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经常在家用消毒剂、杀菌剂消毒,让孩子喝蒸馏水。请你运用文中说明的知识判断这些“年轻母亲”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你劝说她们。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阅读下面的童话,完成小题。

神气的小雨滴

       “哗啦哗啦”,小雨滴轻轻地敲打着画家的门,对画家说:“我是一滴神气的小雨滴,这个世界没我可不行。听说你能把任何东西都画得很美,那么你能把我也画在你的画布上吗?让我这个神气的小雨滴被更多的世人了解。”

       “不行,不行,你这么透明,又小小的模样,你让我怎么画出你的神气来?”画家摇摇头,想要关上门。

       小雨滴急忙说:“别看我小,力量可不小,不然你随我走一走看一看,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没我可不行了。”

       画家勉为其难地说:“好吧!我就随你去看看,可是神不神气要我说了算。”

       小雨滴欢喜地点点头,他让画家坐在云层上,跟着它一起走。

       小雨滴飘呀飘,飘到了农民家里。“哗啦哗啦”,小雨滴敲开了农民家的大门,农民看见小雨滴欢喜地叫道:“嗬!小雨滴你终于来了,我们的地正等着你灌溉,快随我去吧!”

       小雨滴开心地点点头,然后大声地对画家说:“你看我多神气、多威风,农民非常需要我。”

       画家看着小雨滴,摇摇头说:“这不算什么,就算没有雨,农民也可以引渠灌溉,庄稼照样能长得茂盛。”

       “哼!你说这不算什么。好吧!我再带你去别的地方。”说完小雨滴也不帮农民灌溉田地了,快速地飘到了一座城市,城市里车水马龙,灰尘缭绕。

       “哗啦哗啦”,小雨滴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这家人看见小雨滴笑着说:“快下点雨吧!这天闷热得让人没办法忍受。”

       小雨滴仰着头问画家说:“你看看,我多受人欢迎,我能为城市里的人们消暑避热,还能帮城市洗净灰尘。”

       画家摇摇头说:“这不算什么,人们有空调,就算没有你也能消暑避热。还有,你看城市里那些装满水的喷洒车,他们就能够帮助城市洗净灰尘。”

       “哗啦哗啦”,小雨滴有些气愤地飘过高山。

       带着画家飘了很多很多的路,来到了一片大沙漠。小雨滴看着沙漠惭愧地说:“在这堆沙子面前我可威风不起来,我的身体落到沙堆里一点都不会存积,马上就被这些沙子包围了,所以我们还是去别的地方找神气吧!”

       “不!”画家指着困在沙漠里的人说,“小雨滴,你快点下雨吧!你看看困在沙漠里的人马上就要渴死了,只有你能救他们。”

       小雨滴皱了一下眉头,说:“我……我……帮不上他们什么,因为沙漠太可怕了。”

       画家焦急地说:“你不是很神气吗?你不是想把你的神气画出来吗?”

       “唉!”小雨滴叹了一口气,飘进了沙漠,尽力地洒着雨滴。被困的人激动地仰着头,小雨滴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他们欢呼着,把手里能装水的东西都拿出来接住小雨滴。

       画家坐在云层上也没闲着,他把小雨滴救人的这一幕快速地画在了画板上,因为画家觉得这时候的小雨滴才真正被人需要,也是最神气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蚂蚁的文明

    ①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的昆虫,它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刚出生的蚂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为“伤员”治病。

    ③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的家庭里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长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④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昆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中,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⑤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灵敏性和感情的本能。当同伴或幼蚁生病会明显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哩!“掘坟穴的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的家园附近,掩埋深度在2~2.5厘米。

    ⑥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蚂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__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林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