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片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武汉1月29日电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这是这家研究所29日对外公布的消息。

据悉,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1月23日发表文章《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或来源于蝙蝠。

这篇文章首次证实了新型冠状病毒使用与SARS冠状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这为后续病毒致病机理、病毒溯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介绍,2019年12月30日,在疫情暴发初期,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积极响应武汉市政府、湖北省卫健委和武汉市卫健委的防控联动机制,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收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研究所于2020年1月2日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于1月5日成功分离到了病毒毒株。1月9日该毒株资源已按标准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并进行了标准化保藏。

——新华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目前明确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不论有症状的病人还是处于潜伏期的病人均是传染源,病人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有飞沫喷出,飞沫也就是直径大于0.5um的水颗粒,每个飞沫可能搭载很多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80-160nm,会通过呼吸或接触传染给别人。

水颗粒是有一定重量的,不会总在空中飞行吧?一般飞行距离不会超过2m,除非有病人没有戴口罩、对面、猛烈咳嗽,或许飞沫飞的距离要远一些,因此咳嗽要用纸巾遮掩口鼻,不能正对其他人。

研究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与非典SARS-nCoV有85%的同源性,它俩就是近亲,不论中间宿主是什么,已明确非典的冠状病毒来自蝙蝠,于是人们把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也指向蝙蝠,这也是目前普遍的认识。但具体的传染源、中间宿主,是怎么传染给人的还不完全清楚!

——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与非典SARS-nCoV同源性非常高,因此有较大可能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野生蝙蝠。 B、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石正丽团队发表论文《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 C、中科院武汉研究所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离到病毒毒株,并制定标准将其病毒毒株保存在国家病毒资源库。 D、目前明确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其中主要是飞沫传播,传染源包括有症状的病人和处于潜伏期的病人。
(2)、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结合材料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在开学前,学校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剥  豆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盒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可以冬眠吗
                                                                                                     佚 名
         ①据科学调查,实际上,所有的动物在冬天都会由于低温的影响,变得不爱动弹。因为这时的食物非常缺乏,而身体又需要保存热量。
         ②在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会降到极低,它的新陈代谢、氧气需求和呼吸也会大大减少。不过,大部分动物都不会一直这样沉睡下去。它们会偶尔起来上个厕所、吃一些食物,或者伸展一下身体,来保证肌肉不会萎缩。
        ③有记录表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类也能够进入冬眠一样的状态。2006年10月,一位日本人在攀爬雪山时失踪,24天后才被救援人员发现。他被发现的时候,医生确定他身体的新陈代谢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但他确实只是“睡着了”,经过治疗,成功地复苏过来。
        ④还有一名掉入冰水中的挪威滑雪者,当时他已没有了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了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成功苏醒和复原。可见,人类自身还是具备冬眠的“潜力”的。
         ⑤人们还发现,当受伤的人进入冬眠状态后,就像被麻醉了一样。不但感觉不到疼痛,而且还可以减少出血,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目前,医生们已经可以用各种急救设备来降低病人的体温,以便外科医生能更顺利地为他们进行手术。
        ⑥但是,让人类“冬眠”的计划还很复杂。
        ⑦首先,咱们人不像动物,天冷了,咱们只要穿上厚衣服就可以照常活动了,就不需要窝在被窝里睡大觉了。久而久之,人类的冬眠“潜能”也就慢慢“退化”了。其次,单纯地用低温来让人冬眠其实是不行的。因为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内的细胞就会被破坏,体内的血液和其他液体也会开始凝固,这一“睡”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⑧所以,现在用来使人进入冬眠状态的手段,实际跟麻醉差不多,需要使用一定的药物,而到目前为止,这种办法只能使体型较小一些的动物进入冬眠。对体型较大的动物来说,药量小了不起作用,药量大的话又极容易引发危险。
        ⑨至今科学家们还未能成功地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实现“人工冬眠”。现在人类对冬眠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太空旅行方面。为了飞往更遥远的星球,宇航员需要暂时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以便在沉睡中度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时间。否则,到达那些陌生星球的,只能是机器人了。因此,人类仍然在继续努力探索冬眠的秘密,争取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4年4月,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城市视觉污染  
                                                                                                              程 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过去,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价工作,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都会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事实上,城市建筑的美感,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如果城市建筑杂乱、不美观,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那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这也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表等,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注意预防和治理,按“美的规律”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不洁饮水用水导致健康危害

    ①不洁饮用水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渐进性,各种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缓慢积累产生危害,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不易察觉,更具隐蔽性。二是不易分解,不断积累。有机毒物及所有重金属一般无法被分解和代谢,一旦进入人体内只会长期滞留,不断累积。据此,营养学家告诫说:饮水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今天的饮水习惯、饮水质量将决定他们在10年后的健康状况。

②随着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少地方的饮水源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过去饮用水水质超标大都表现在感观和细茵学指标方面,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饮用水污染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如坐落于淮河最大支流——沙颖河畔的一些村庄,由于村民长期饮用被污染了的水,癌症死亡率明显偏高。

③近年来,血吸虫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这与饮用水水源有关。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10个县(市、区),生活在病区的人口约6 000万。血吸虫病区约有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急需新建或改造饮水工程的人口有220多万人。据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有血吸虫病病人为84.3万,但有专家估计,实际发病人数可能达100万以上。

    ④还有的地方水型地方病主要是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问题突出。

⑤据调查,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脚”、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1.4米,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

    ⑥近几年,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受影响人口约200万人。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

    ⑦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有3 800多万人。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现代文阅读二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不懂也是应当。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是吧?”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颖悟,聪明。学书,读经典。学剑,练武功。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⑪这是我会背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发展嘲讽。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追想、补充。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⑫从用字的细微处体会:“初”、“乃”、“又”、“遂”领句,让重复的学习有了行文上的变化,可是末三句显然是故意重复的“公”字,却点染出了一个一事无成者此生的荒谬喜感——即使它有个悲剧的结局。九句,每句不超过四个字的叙事,的确到处是事理和实象上的“漏洞”,却有着精严巧妙的章法,读来声调铿锵利落,非常适合朗诵。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