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荸荠:上有水草,下有“马蹄”

①说到吃荸荠,也许有些人会心中一愣。吃什么?吃鼻涕?

②特别是身在北方或者内陆,荸荠也许算不上常见。市场上卖的荸荠是一枚枚扁圆形的小球,外皮紫褐色,硬邦邦,削去外皮,里面是白色的“肉”,清脆爽口,味道微甜。“这说的不是马蹄吗?”没错呀!荸荠在南方,也常常被称为马蹄。

③无论是叫荸荠,还是叫马蹄,名字都是由“我们吃的那个东西”而来的。荸荠的食用部位是它的块茎,古人觉得它长得像肚脐,称之为“脖脐”(古汉语指肚脐),后来才写作荸荠。也有种文雅些的说法是,雁鸭等水鸟叫做“凫”,水草叫做“茨”,水鸟吃的水草是“凫茨”,后来渐渐读作荸荠。广东把荸荠叫做马蹄,因其形状与马蹄略似。总而言之,人们关注的,都是荸荠的可食块茎。

④荸荠怎么“结果子”的呢?是地上长草,地下结果。作为正儿八经的水生植物,荸荠的根茎生于水下淤泥中,植株先钻出烂泥,再挺立出水。就算你吃过许多荸荠,也可能没见过“荸荠草”吧……荸荠的植株,是许多丛生的圆柱状细秆,并没有叶子,就只有细秆插在水里。粗壮的荸荠,秆能长到一米多高。开花时,也是在细秆的顶端,生出一些褐色的小穗。

⑤一株荸荠,在地下会生出许多匍匐的根状茎,夏天时,这些根状茎蔓延出去的顶端,会生出新的荸荠植株,就这样一丛一丛繁衍开来。到了秋天,根状茎顶端不再长出新的茎杆,而慢慢膨大结球,变成扁圆形的块茎,也就是人们食用的荸荠了。

⑥荸荠有很多让人羡慕的功效。荸荠中含磷是根茎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资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很适宜于儿童食用。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这种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降血压也有一定功效。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可谓好处多多。

⑦这些都被人们所看重。不得不说,人类在荸荠的问题上暴露了吃货本性。它早已成为人们的美食,食用方式方法很有讲究。

⑧全球共有一百多种野生的荸荠,但除了食用的这一种以外,只有少数其他种类,根状茎的顶端会膨大成球。人类就偏偏把结球的荸荠找了出来,摆上了餐桌。荸荠清脆且微甘甜,颜色洁白,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只不过,首先得削掉外面褐色的硬皮,还要煮熟了吃。荸荠的脆,都来自它里面的多糖类物质,这其中淀粉的作用最大。植物的脆性大.都.来自细胞壁。有些富含淀粉的植物,加热后是面乎乎的,比如马铃薯,这是由于细胞壁受热被破坏,里面的淀粉接触到水分,开始吸水膨胀并发生糊化,脆性也消失了。荸荠则恰好含有一种叫“阿魏酸”的物质,能促使淀粉受热时发生粘连,即便失去细胞壁保护,淀粉也不吸水,反而还会失水,于是淀粉借此更新了“脆性”。所以,熟荸荠依然保持了生脆口感。

⑨不过,荸荠削皮后要赶紧泡到水里。因为暴露在空气里,它比削了皮的苹果还容易变色——白皙的“果肉”上会形成块块金黄色的斑。如果要避免氧化形成的斑,除了泡水,也可以用保鲜膜裹起来。

⑩用荸荠直接煮糖水的话,糖水的品相可能就会稍微差一点。因为荸荠肉里含有果胶,用水煮会让汤汁变得浑浊。比如饮品“竹蔗马蹄水”,虽然味道不错,但看起来不太澄清。如果你想让加了荸荠的甜汤饮有个好品相,那不妨试试用酒酿来煮它。酒酿本身就略有些浑浊,不在乎被“污染”。淡淡的酒香还更能衬托出荸荠的清甜,若怕不够甜,再淋一勺桂花酱,香、甜、脆就全占齐了。

⑪鲁迅先生曾称赞过桂林荸荠:“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可见荸荠食用历史之久,饮誉之大。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说明思路。

文章先介绍了荸荠的名称;依次又介绍了①;②;③;最后重点说明的是④

(2)、阅读第⑧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植物的脆性大都来自细胞壁。

(3)、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有些富含淀粉的植物,加热后是面乎乎的,比如马铃薯,这是由于细胞壁受热被破坏,里面的淀粉接触到水分,开始吸水膨胀并发生糊化,脆性也消失了。荸荠则恰好含有一种叫“阿魏酸”的物质,能促使淀粉受热时发生粘连,即便失去细胞壁保护,淀粉也不吸水,反而还会失水,于是淀粉借此更新了“脆性”。

举一反三
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体。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6.7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材料一:

    “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建的落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已经进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真正迎来了成熟的发展机遇。”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聂德权对港珠澳大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更高的期盼。他说,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运营,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一小时生活圈。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有利于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粤港澳三地一起互利共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接受专访时同样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也将给澳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澳门这一个国际旅游岛来说,港珠澳大桥将有利于把国际旅客“引进来”,同时,也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打品牌“走出去”。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等大型基建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迎来更好的融合发展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和城市群之一。

(摘编自《羊城晚报》,李国辉 李妹妍)

材料二: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一二三四”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来了!》,《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5期)

材料三: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及同比增速

【注】GDP同比增速:第n年的GDP绝对额与第n-1年的GDP绝对额相比的增长幅度(%)。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演进发展、国际镜鉴与战略思考》

材料四:

    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科技、金融与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完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达。粤港澳大湾区既背靠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产业体系,又有全球前沿的高科技产业与人才汇聚,已经成为连接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重要平台。结合科技变革趋势,构建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空间,实现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香港和广州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截至2015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总量为155074件。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培育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在全球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特征、瓶颈与策略探讨》)

材料五:

    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在整个大湾区中,南沙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广州要集中力量建设南沙自贸区,让自贸区真正成为对外贸易、吸引投资以及企业走出去的门户枢纽。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要以广府文化为粤港澳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黏合资源,让广州的“软实力”在湾区的整合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广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总数达到47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19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6个、投资272亿元。广州GDP总量大,但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企业活力相对弱一些。特别是金融产业目前比较薄弱,如果能够探讨出新的模式,会给大湾区注入新的动力。

(摘编自《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2”排头兵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九旬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为发明“光镊技术”,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科研界人士甚至压根没听说过“光镊”这种技术。“光镊”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让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们就先试着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能够以光的力量来操纵细胞的诺贝尔奖成就。

“光镊”诞生的发想——光之力

    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激光束流相关的产生、控制技术的进展,利用光来操作微小物体的“光镊”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阿瑟·阿什金教授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任职,他很早就开始进行光操控微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于1986年公开了他的第一代“光镊”。

    大家都知道光可以协助动物产生视觉,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来源,可以加热物体,但是对“光的力学领域”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光镊正是利用了“光的力”(也译为光压、辐射压等等),并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什么是“光的力”?

    中学物理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谓波粒二象性。与人体被飞来的棒球击中后产生冲击一样,光的粒子即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强烈的日光或者探照灯击倒在地呢?

    这是因为,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10亿分之一到100亿分之一N这个数量级 , 所以说能用肉身感受到光压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然而,越是微小的物体,就越容易被微小的力所撼动。例如,红血球、细菌一类人体细胞或者微生物等等都对光压非常敏感。来自光的微小压力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在不受到积压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移动。

光镊是如何让光操控微粒成为可能的

    具体来说,光镊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

    照明光路负责采集成像所需的信号,而控制光路用来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的运动。控制光路的核心是汇聚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

    激光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被汇聚到一个十分微小的光斑上,这是普通光源所无法实现的。

    对于所要操控的微小物体来说,这种激光束汇聚形成的强聚焦光斑会形成一个类似“陷阱”的机构(称为三维光学势阱),微粒将会被束缚在其中。

    一旦微粒偏离这个“陷阱”中的能量最低点(即位置的稳定点),就会受到指向稳定点的恢复力作用,好像掉进了一个无法摆脱的“陷阱”一般。如果移动聚焦光斑,微粒也会随之移动,因此便能实现对微粒的捕获和操控。

光镊技术早已大显神通

    光镊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镊大显身手的时机。

    又比如,在环境科学领域,经常会有区分水中数种微小物体的需求,利用光镊可以将各种物质在无损条件下容易地分离,给之后的精密分析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在操控的同时,鉴于激光波长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光镊还可以同时获得大量空间测量数据。

    一个有趣的应用实例就是,有研究人员利用光镊测量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的距离数据,从而推算出驱动蛋白每走一步的能量正好相当于一个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堪称光镊操控性和测量性结合的绝好案例。

________________

    其实,直到笔者打出“光镊”两个字的时候,搜狗输入法还没有录入这个词组……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光镊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光镊技术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的的确确为人类在诸多领域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此番斩获诺奖,虽然出乎大多预测所料,却也名副其实。相信随着诺贝尔奖的颁发,光镊技术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科普风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绿玉树靠啥生存

任万杰

    ①绿玉树原产东非和南非的沙漠上,高可达4~9米,因它的枝条碧绿,光滑,有光泽,所以人们称它为绿玉树或绿珊瑚。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干旱缺雨,蒸发量十分大。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绿玉树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抗旱本领。

    ②绿玉树原来有叶子,经过长期的进化,叶子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因此也叫光棍树,没有叶子的绿玉树,就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避免了被旱死的危险。绿玉树虽然没有绿叶,但它的枝条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能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植物生长的养分,这样绿玉树就得以生存了。

    ③如果把干旱地方的绿玉树,移植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它不仅会很容易地繁殖生长,而且会长出一些小叶片,生长出的这些小叶片,可以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从而达到体内的水分和干旱地方一样,为再次进入干旱地方做好准备。

    ④绿玉树能分泌白色乳汁,大家又叫它牛奶树,但是千万别误会,这不是牛奶,绿玉树的白色乳汁有剧毒,这种汁液千万不能进入动物的口、耳、眼、鼻或伤口中,会立即毙命,因此,保证了绿玉树不被动物伤害。而且关键是这种有毒的乳汁能抵抗病毒和害虫的侵袭,因此绿玉树基本不生病,一直处在健康的状态,抵抗干旱。

    ⑤其实,绿玉树白色乳汁很珍贵,可制取生物柴油,低污染,可再生,是高效环保的能源植物。药用少量,有催乳、杀虫、解毒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癣疮、关节肿痛等,因此,当地人都保护绿玉树,这在干旱地方很重要。

    ⑥绿玉树,成为沙漠传奇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它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取舍之间方显英雄本色。

(2019年第6期《思维与智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消,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胧,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峡谷是一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峡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 , 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