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苦难,开出幸运的花

张海贞

      ①许多幸运者的背后都有很多跟幸运无关的故事。

      ②在记忆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位签约作者。她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两个月便收获两万多粉丝,很多人都惊呼:“简直太幸运了!”我认为,这跟运气关系不大。她十年前开始写作,为了圆自己的作家梦,她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默默地写作,笔耕不辍十年,遭到的退稿不计其数,但这些都不妨碍她继续写作。那时,无数个日夜,她努力爬格子,希望自己所写的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她就像石缝间的小草,拼命地向上生长,渴望有一天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下。终于,苦尽甘来,她写了许多被转载上百次的文字,收获了无数的粉丝。

      ③我还想起了《中国达人秀》上的张春广,以收废品为生。他自小迷恋舞蹈,每次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跳舞他便热血沸腾,梦想有一天能够像他们一样。然而,对于贫苦家庭的孩子来说,跳舞是一种奢侈,幼小的他只能将梦想埋在心里。张春广平时爱跳“机械舞”,他爱跳舞这一举动还被乡邻认为是神经病,妻子也极力反对他,为此两个人没少吵架。但迷恋舞蹈的张春广却不愿放弃,他买回舞蹈光碟在家练习跳舞。

      ④2014年,张春广鼓足勇气报名了《中国达人秀》。他穿着几十元的灰色衣裤,背着一个纺织袋、肩膀一高一低,一口浓浓的乡音,刚一上场便惨遭其中一位评委灭灯。随后,在表演中,他跳了一段自创的“捡废品机械舞”。只见他时而轻松灵动得像一条蛇,时而笨拙僵硬得像一个机器人。他的这段自创舞蹈得到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起初灭灯的评委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了眼。当时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他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场人:“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随后现场所有观众起立,这是达人秀舞台上从未有过的一幕。无疑,他赢得了尊重,很多人视他为“励志榜样”。

      ⑤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她小时候跟随父母迁到了新疆。我们关系很好,一直保持联系。她自小就喜欢芭蕾舞,母亲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将她送入舞蹈班。她如愿成了一名芭蕾舞演员,经常在网上晒自己演出的照片,我心里甭提多羡慕了,羡慕她那光彩照人的生活。

      ⑥去年冬天,她回老家,约我见面。那天屋外雪花飞扬,放眼望去窗外的几株梅花开得正旺。我们聊起这些年的经历,两个人激动万分。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她那双脚。当我说羡慕她的生活时,她毫不忌讳地脱下丝袜让我看她的脚,我被吓得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那双脚伤痕累累,布满了老茧,脚趾也被挤压变了形。我止不住落泪了 , 她却笑了,淡淡地说:“我十几年如一日地练习芭蕾,早就习以为常。这是每一位芭蕾舞演员的必经之路!”

      ⑦生活中,时常有人拿“幸运”来定义别人,其实他们背后有许多跟幸运无关的故事。当我们惊呼签约作者幸运走红之时,我们不曾想到她的笔尖里饱含着永不言弃的汗水;当我们肯定张春广独创的舞蹈之时,我们不曾看到他在家里孤独又执拗的练舞身影;也许当我们在羡慕我的初中同学那光彩照人的生活之时,我们不曾想到她面对苦难时的那份坚韧和淡然。

      ⑧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所谓幸运不过是苦难开出的花!

(1)、文章开头说“许多幸运者的背后都有很多跟幸运无关的故事”,请依次概括文中的故事

①一位签约作者屡次退稿,却笔耕不辍,终于苦尽甘来,收获无数粉丝。

(2)、第②段的画线句“她就像石缝间的小草,拼命地向上生长,渴望有一天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下”运用了的修辞,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⑥段画线句说“我止不住落泪了”,说说“我”落泪的原因。

(4)、读完全文,根据文意说说怎样才能“在苦难中开出幸运的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分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庆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__________,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人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涯海角,招之即来

张佳玮

    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划线盐,划线糖。直到面、鸡蛋、盐、糖勾兑了感情,像鸡蛋那样能流、能坠、能在碗里滑了,就撒一把葱。倒在油锅里,转一圈,起火。看着葱都沉没到面里头了,将面粉碗绕着圈把调好的面粉浆倒进锅里,铺满锅底。一会儿,等一面煎微黄、有面香了,她就翻个面儿。两面都煎黄略黑、泛甜焦香时,她把饼起锅,再倒一点儿白糖。糖落在热饼上,会变成甜味的云。这时候,我舅舅准靠在门边儿站着,右手食指挠嘴角。我外婆说:“吃吧。”我舅舅就溜进来,捧着一碗面饼,拿双筷子,吃去了。

    ③我爸说,我以前在房间里看书时,就像进了螺丝壳,总是听不见叫喊我吃饭的声音。每当这时,他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往锅里倒油,叉着腰等油热起来,打下一个鸡蛋,看着蛋白边儿被油煎得黑黄卷了,翻个面儿,往锅里点酱油、一小点糖和水,听着荷包蛋在酱油里的咕嘟咕嘟声。等酱油和糖的香味把我抓到厨房门口时 , 他关火,把荷包蛋连酱汁一起装碗,扣在我的白米饭上。指指:吃。

    ④我妈说,我爸以前痴迷于麻将。中午出门,说好下午回来吃饭,可是到天黑都不见人。我妈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把刚抓的花生,倒进凉油锅,起火。拿铲子翻着炒,花生们怕烫了,开始叫疼,我妈很有同情心,就把火关了,就着油继续炒它们。等花生发出一片嘘嘘声,我妈就把它们请出来,顺手把黄酒从瓶里倒出来,黄酒和花生的香魂半空搅着。这时候,我爸准就开始敲门了。

    ⑤我以前,不开心时就去买香肠、鸡蛋、青豆、青椒、毛豆和胡萝卜。在锅里下一遍油,把青椒倒下去,炒出一点味道,捞走;把五个鸡蛋打进青椒油里,看着它们起泡;再下一遍油,把冷饭倒下去,拿铲子切了米饭,让鸡蛋卷裹着;再下一遍油,把切好的香肠和胡萝卜,外加青豆和青椒倒下去。我妈这时就在远方开个窗提示我:别下那么多油!鸡蛋要分块儿!我不理她,继续炒。等鸡蛋炒得泛黄香,眼看要焦黑时,停火起锅。把炒饭盛一大盆,花一小时吃完,一边抹嘴边的油,一边烧水煮茶。喝一口热普洱,打一个饱满的油香十足的隔后,不好的心情就飘走了。

    ⑥我妈说,每当她想我回家,就去菜场买一只壮硕油头肥厚的鸡,洗干净,放水里煮。放下锅盖慢火焖,把鸡肉里的油都熬出来,浓黄的油浮成一片一片。又拿一个锅,加点儿水,把一块块的五花肉搁进去,煮得五花肉见灰白了,加了水,下酱油、糖和黄酒,放下锅盖慢火炯,让肉慢慢炯红。她自己一旁继续扫地、逗狗、收拾沙发垫去。

    ⑦她说,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

(《意林》2018第1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两段写景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春

【中国】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B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节选自朱自清《春》)

(乙)春

【瑞士】罗·瓦尔泽

①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②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③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④"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节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