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记述 | 出处 |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 唐·高彦休《阙史》 |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
材料一
时代 | 戏曲之代表 | 表演区 | 观众区 | 说明 |
春秋战国时期 | 优伶 | 贵族厅堂、殿庭、 院落 |
殿庭、坐席、 帐篷 |
优伶大都为奴隶 |
汉魏时期 | 百戏 |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 观众区的抬起 |
||
隋唐时期 | 歌舞 | 歌台、舞台、乐棚 | 神庙广场 | 表演区的抬起 |
宋元时期 | 杂剧 | 舞亭、乐亭、后台 (准备区) |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 表演台加上屋顶; 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
明清时期 | 南戏、京剧、 其他地方戏 |
增加伴奏区 |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 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材料一 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募民徒朔方十万口”。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率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北人南迁基本概况简表
概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唐朝中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 | 宋金对峙时期 |
迁移持续时间 | 东汉末到南北朝末期 | 公元755年至五代十国末期 | 公元1126年至1279年 |
迁入地域范围 | 四川盆地、江南、江东地区 | 江南、江淮、荆湘以及岭南、闵中一带。 |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岭南和广西。 |
迁移人口数量 | 仅313年至450年就有90万人 | 仅“安史之乱”时期就有约100万人。 | 大约在500万人左右 |
——摘编自林宪生、王钦《中国古代北人南迁高潮的成国变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