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历史试题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

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后汉书》卷八十八是这样描述罗马帝国的:“大秦国……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隶属者数十。”——选自《中国历史》九年级

材料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带去中国的大黄、生姜、肉桂等药材;并从亚非各国带回乳香、龙诞香等特有的珍贵药材。郑和出使西洋时,从苏门答腊等岛带回苏泥、勃青、胭脂石等色种,对明代的瓷器制造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活动中,还曾到达印度等地。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布缎、棉布等产品,并从印度购回各种布类,各色手由被面等物品。——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代我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通商要道是什么?开通条通商要道最大的贡献是谁?

(2)、材料二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求知”的地点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写出2点即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其意义是什么?

(4)、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出一个历史主题。

举一反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出众多的“时代梦想家”,他们顺应时代潮流,肩负时代使命,推动时代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并拘留了十几年,趁匈奴发生内乱时脱逃,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三:美国是最早拥有和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它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1950年,邓稼先(见图5)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64年,在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4月23日上午,袁庚塑像(见图六)在蛇口海上世界揭幕。袁庚领导招商局蛇口工业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缔造了中国经济特区雏形,是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标志性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

——摘编自《深圳晚报》2017年4月24日报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