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腊月的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一分钟的时间,播出了老郑的故事。

    ②老郑在电视里笑呵呵地说:“缺钱不缺德。”他早前就说的这句大实话,竞成为年初网络里的流行语。

    ③那时,老郑还没时间看电视,他是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扛着棒棒出力挣钱的农民工。过年了,老郑想多挣点钱回家,刚动完了手术的老婆,想让老郑买一件暖和的棉衣,山里风大。

    ④今年新年第一天的下午,城市正飘着雪,穿着三件单衣的老郑终于盼来了一件活儿,帮一位雇主挑两大包包裹。他挑着东西在后面走,那人催得急,他担起货物跟在雇主身后,没来得及看清雇主的相貌,竞和雇主走失了。

    ⑤这可急坏了老郑,他加快脚步来回追赶,都没发现雇主。

    ⑥寒风裹挟着冷雨,像刀子一样割着老郑的脸,他的手、脚都麻木了,鼻涕也流了出来,身子也禁不住发抖。老郑猛抽了好几根烟驱寒,目光努力在人群里搜索。就这样找到天黑,也没有找到雇主。

    ⑦晚上,老郑挑着两大包东西放到一个物业管理处帮忙保管,打开包裹一看,是两大包新进的羽绒服。回到出租屋,老郑没心思吃饭,他感到良心不安。

    ⑧第二天早晨,寒风夹着雪花,老郑又开始上街寻找雇主。一连四天,老郑什么也没有做,却始终没有消息。第五天,老郑来到报社,请记者帮忙寻找。消息见报以后,整个城市都在替老郑寻找那位粗心的失主。一个城市,因为这寻找,在寒风中变得温暖起来

    ⑨老郑的故事见报以后,其他媒体也都赶来报道他的事迹。然而,老郑在深夜已经赶回了老家的医院,他老婆患病需要动手术入院治疗,老郑在电话里对我简短地说,我得回去,守着她。

    ⑩两天后,老婆做了手术就出院,住院太贵了。老郑又赶了回来。他对我说,放心不下啊,那两件包裹一直压着他的心。

    ⑪半个月以后,老郑通过这个城市的热心人,终于找到了失主。面对感激的失主,老郑嗫嚅着,他反倒不好意思了,觉得那天走得太快,让失主受了这些苦。失主说,新进的羽绒服价值上万,他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他想起,老郑那天穿着有破洞的单衣。

    ⑫我到老郑的出租屋里和他聊天,几十个平方的出租屋里,地上打着52个地铺,有52个“棒棒”兄弟在这里歇息、睡觉

    ⑬我对老郑说,网上有密集的声音,称他这个普通的农民工为“中国的脊梁骨”。老郑憨憨地笑了,他对我直摇头说:“这事儿闹大了,闹大了,要说是脊梁骨,城里才是。”

    ⑭我问老郑:“为啥呀?”老郑想了想说道:“你看,城市的房子,钢筋混凝土,还有大桥、立交桥,都牢固和扎实的多,不像我们乡下,房子是泥巴糊墙、木材做梁。”

    ⑮我摆摆手说:“老郑啊,你说的,那是城里的建筑,不是人。”老郑纠正了我,认真地说:“是一个道理,你看城市人走路,也是昂首挺胸的,我们这些人,身子骨都压弯了,直不起来了。”

    ⑯我鼻子一酸,拉住了老郑的手。我想说,老郑,在城市,从今以后,你也昂首挺胸走路吧。

(选自《杂文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与雇主走失后,老郑做了哪些事来补救?

(3)、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一个城市,因为这寻找,在寒风中变得温暖起来”的理解。

(4)、文中的老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的画直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6)、请为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城市的温暖 B、老郑的故事 C、棒棒老郑 D、城市的脊梁
举一反三
阅读《窗前的母亲》,完成后面小题。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得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阅读韦名的《修车老汉》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忿忿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