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自然界有一群具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它们以“吃”金属为生。首先发现的是一些“吃”铜的细菌。在20世纪初,一件奇特的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美国和墨西哥已开采完并被水淹没的旧铜矿中,发现了大量的铜!这些铜不像是有人放进去的,那么,它来自何处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废矿渣中残留的铜,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跑”了出来。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将铜从旧矿渣中“请”出来的是一类对铜有着特别喜好的嗜金属细菌。这些细菌以铜为食,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繁殖,同时促使铜从含铜的硫化物中游离出来,富集到一起,使废矿“死而复生”。

    ②以上发现可帮了冶金业的大忙。科学家们认为,有着“铁齿铜牙”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们采矿和提炼金属,并解决了人们多年来未解决的矿渣再提炼的难题。把含有金属的矿石或废渣浸泡在含有嗜金属细菌的水中,就可以达到提炼金属的目的,由于细菌在探测、采集、提炼金属方面特殊的功效,促进了一种新兴冶金工业——生物冶金业的发展。

    ③首先,可用细菌来“寻金”。某些芽孢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对黄金有特殊的“敏感性”,它们可以嗅出黄金的气味。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这类细菌的分布、增殖数量、与黄金发生的特殊颜色变化等,作为探测黄金矿的依据。人们甚至做成微生物探针,带到野外去用来标示黄金的潜在储量。

    ④其次,就是利用细菌来“吃”黄金了。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金矿产含量非常低。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炼黄金,成本很高,大量金矿石只能提炼出极少的黄金。然而,栖息于自然界中的嗜金属细菌具有采金和炼金的本领,这些细菌们披挂上阵,利用小巧的身躯随水钻进岩石和矿渣的每一个微小缝隙中,将分散的黄金金属微粒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黄金矿床。人们就可以从细菌液浸提取物中收集到纯度比较高的金子。

    ⑤细菌这种“吃”金属的“特异功能”,不仅为冶金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且还有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例如,全球大量的核废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清洁这些有毒废料的常规办法通常非常昂贵,而且效果不佳。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核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在核废料中生存的球形芽孢菌,它们能够清除核废弃场中的有毒金属。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以“吃”金属为生的细菌具有哪些“特异功能”?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①段中“吃”“跑”“请”“死而复生”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捭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⑥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⑦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⑧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⑨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五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⑩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⑪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⑫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一毛钱。”“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加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进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根据研学方案,同学们参观烟雨楼后,开展了读书活动。

雨后虹

徐志摩

    ①有一天我正在房里看书,列兰跑来说天快打阵了。我一看窗外果然完全矿灰色,一阵阵的灰在街心里卷起,路上的行人都急忙走着,天上已经叠好无数的雨饼,只等信号一动就下。我赶快穿了雨衣,飞快向校门赶去。我到校门的时候,满天几乎漆黑,雷声已动,门房迎着笑道:“呀,你到得真巧,再过一分钟,你准让阵雨漫透!”我笑答道:“我正为要漫透来的!”

    ②我一口气跑到河边,四围估量了一下,觉得还是桥上的地位最好,我就去靠在桥栏上等。我头顶正是那株靠河最大的橘树,对面是棵柳树,从柳丝里望见先华亚学院的一角,和我们著名教堂的后背;两树的中间,正对校友居的大部,中隔着百码见方齐整匀净葱翠的草庭。康河左岸的牧场上,依旧有几匹马几条黄白花牛在那里吃草,啮齿有声,完全不理会天时的变迁,只晓得勤拂着马鬃牛尾,驱逐马蝇牛虫。草地上有三两只小雀,不时地跳跃;平常高唱好话者黑雀却都住了口,大约伏在窠里看光景了。

    ③(A)记得,桥上有我站着

    ④来了!雷雨都到了猖獗的程度,只听见自然界一体的喧哗;雷是鼓,雨落草地是沉溜的弦声,雨落水面是急珠走盘声,雨落柳上是疏郁的琴声,雨落桥栏是击草声。

    ⑤西南角,正对校友居的云堆里,不时放射出电闪,穿过树林,仿佛好几条紧缠的金蛇,一直打到教堂的颜色玻璃和校友居的青藤白石上,像几条铜扁担,同时打一块磨石大的火石,金花四射,光景骇目。

    ⑥雨怒注不休。云色虽稍开明,但四围都是雨激起的烟雾苍茫。我仰庇橘老翁的高荫,身上并不大湿,但桥上的水,却分成几道泥沟,急冲下来。(B)而那边牧场方才不管天时变迁尽吃的朋友,此时也躲在场中间两枝榆树底下,马低着头,牛昂着头,在那里抱怨或是崇拜老天的变怒。

    ⑦雨已经下了十几分钟,益发大了。雷电都已经休止,天色也更清明了。但我所仰庇的橘老翁,再也不能继续荫庇我,他老人家自己的胡髭,也支不住淋漓起来,结果是我浑身增加好几斤重量。有时作恶的水一直灌进我的领子,直溜到背上,寒透肌骨;桥栏也全没了,我脚下的干土,也已经渐次灭迹,几条泥沟,已经迸成一大股浑流,踊跃进行;我的身体越来越重,连胫骨都湿了。到这个时候,初阵的新奇已经过去,满眼只是一体的雨色,满耳只是一体的雨声,满身只是一体的雨感觉,头上的方巾已成了湿巾,前后左右淋个不住,倒觉得无聊起来。

    ⑧但我有希望,西天的云已经开解不少,露出夕阳的预兆,我想这雨一停一定会有奇景出现—我于是立定主意和雨赌耐心。我向地上看,看无数的榆钱在急涡里乱转,还有几个不幸的虫蚁也葬身在这横流之中。但雨还是倒个不住。

    ⑨又过了足足十分钟,雨势方才收敛。满林的鸟雀都出了家门,使劲地欢呼高唱。此时云彩很别致东中北三路,还是满布着厚云,并且极低,似乎紧罩在教堂的H形尖阁上,但颜色已从乌黑转入青灰,西南隅的云已经开张了一只大口,从月牙形的云絮背后冲射出一海的明霞。

    ⑩未雨之先,万象都只是静,现在雨一过,风又敛迹,天上虽在那里变化,地上还是一体的静。阵雨前的静,是空虚空实的现象,是严肃的静,这静是大动大变的符号先声,是火山将炸裂前的静;阵雨后的静不同,空气里的浊质,已经彻底洗净,草青树绿经过了恐怖,重复清新自喜,益发笑容可掏,四围的水气雾意也完全灭迹,这静是清的静,是平静,和悦安舒的静。在这静里,流利的鸟语,益发调新韵切,宛似金匙击玉罄,清脆无比。我对此自然从大力里产出的美,从剧变里透出的和谐,从纷乱中转出的恬静,从暴怒中映出的微笑,从迅奋里结成的安闲,只觉得胸头塞满——喜悦,惊讶,爱好,崇拜,感奋的情绪,满身神经都感受强烈痛快的震撼,两眼火热地蓄泪欲流,声音肢体都随身旁的飞禽歌舞。

    ⑪我正注目看西方渐次扫荡满天云锢的太阳,偶然转过身来,不禁失声惊叫。原来从校友居的正中起直到河的左岸,已经筑起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

(选自《徐志摩散文精读》有删改)

【注】①徐志摩:嘉兴海宁人,曾用笔名南湖、诗哲等。1921年赴英国留学,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本文所叙看“雨后虹”即为发生于留学期间的真实故事。林徽因曾问他怎么知道准会有虹,他得意地笑着说:“完全诗意的信仰!”②打阵:方言,指下雷阵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