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过去5年,手游用户数从9000万增长至5.54亿,而青少年成为游戏主力用户之一。

    广东一所高校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针对518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游以暴力题材为主。玩家对暴力网游接触量越大,则越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丑恶的、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对暴力的赞同度也越高,倾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解决矛盾冲突。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受成瘾性电子游戏影响的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边缘化两大特征。低龄化——00后甚至05后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一些经营者在设计、运营成瘾性电子游戏时倾向于针对低龄群体。江苏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孙紫阳说,业余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往往比专业选手更容易对游戏成瘾,因为缺乏辨别力,游戏的设计能持续给他们以精神刺激,获得巨大快感。

    边缘化——成瘾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如现实世界社交面窄、少有其他获取娱乐的途径等。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振宇介绍,临床发现游戏上瘾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这是农村、县域留守儿童成为重灾群体的原因。

    成瘾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巨大杀伤力有两大主因,一是复合成瘾难以断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二是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以粗暴甚至错误的规则冲击误导了未成年人三观,埋下严重社会隐患。

(摘编自《低龄化边缘化:成瘾性电子游戏正摧毁我们的新生代》2018年6月6日新华网)

材料二:从6月19日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且通知世界各国将这个病症纳入医疗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正式列入“精神与行为障碍”,其典型症状是:无法控制地玩游戏、越来越经常将电子游戏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游戏时间。

    要认定为游戏成瘾,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要表现出对游戏的自控力不足,其次是将游戏的优先级放在其他兴趣与日常活动之前,就算有身体或精神上的负面情况也要继续玩游戏甚至增加游戏时间,然后病患因为游戏已造成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重大损害,最后需要至少十二个月才能确诊。

    WHO称,对于游戏是否成瘾,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摘编自环球网科技2018年6月19日)

材料三:如今好玩的网络游戏多如牛毛,少数青少年游戏成瘾,精神颓萎、身体羸弱、学业荒废,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行为。因而,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亟待破解的公共卫生课题。

    正如工厂不能只顾盈利而肆意排污,游戏开发运营商有责任规制游戏的“副作用”,不能一切向钱看。日前,不少游戏开发商采用实名认证等措施,推出防沉迷系统;有的游戏公司还上线“数字契约”功能,引导家长和孩子订立使用契约……这些主动作为,展现出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业界也逐步认识到,应当努力从“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可以说,积极承担责任,主动转型升级,游戏行业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健康发展。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近年来,有的游戏平台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各类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手段频出,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传播低俗色情、渲染凶杀暴力,甚至扭曲历史、传播不良观念……这些顽疾,仅靠市场自我调节,显然难以消除。治理游戏市场乱象,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除了事后下线封禁涉黄涉暴的网络游戏,能否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将可能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可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用户,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有的家庭亲情冷漠或过度约束,激起“青春叛逆”,无形中将孩子推向网络游戏;有的家长自己就是“游戏迷”,为孩子树立起反面榜样。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游戏上瘾,要么粗暴地拔掉电源、没收终端,要么简单地将孩子送到“网瘾戒除学校”。事实证明,类似做法效果十分有限。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上台阶的过程,当他们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游戏的吸引力也自然会减弱。

    数字时代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潜藏着风险和挑战。面向未来,进一步增强“反成瘾”的自觉、共同维护“数字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追求美好生活。

(摘编自姜赟《美好生活需要“数字健康”》2018年06月20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艺术表达。好莱坞大兵压境,中国电影应追求有效表达。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艺术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既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人类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艺术表达提倡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定式,告别陈旧感、机械化。艺术表达的基本要义是类型确定、风格定位、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分众化的电影市场,意味着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审美爱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

    电影核心竞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处递进,题旨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能有思想力度。时下有一个误识,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于是快餐文化电影和速食文化电影盛行。误识带来创作上的误区,不少创作者回避深邃,拒绝意蕴,追求浅白,误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读题时代、颜值时代和感官时代,笃定这些才是时尚,如此创作才会受到青年观众欢迎。然而,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处于全民族践行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抵制腐朽与没落观念的侵蚀,展现新时代的风貌。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而防速朽。

(选自赵葆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如图:2016—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图

如图:2018年电影票房占比情况分析

【注】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年度T0P10(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占据了6席位,且包揽前四。但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集中,票房超过10亿的17部影片贡献了54.2%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材料三: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一部电影最值钱的就是它的戏剧情境,这个电影的戏剧情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个情境非常伟大。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的表达。我们一直说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立场、中国表达。我们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奖,但是那还不够,因为它没有表达中国立场。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愚公移山这些东方式的哲学,不光是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的科幻电影也是有贡献的,它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内容。

(选自网络影视评论专家、编剧汪海林《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新的精神内容》)

材料四:

    当前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新闻比中国的电影要好看,中国的新闻当中有很多的大片,如王立军案件、反腐打大老虎、非典、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都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中是缺席的。很多正面的改变也是缺席的,如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劳教制度,应该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不能呈现在电影当中。虽然有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们都是隔断了时代变迁的爱情故事,一些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戏剧,几乎看不到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很多电影,比如爱情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是直接追求高富帅、直接追求富白美,一些爱情电影还直接追求“总裁”,而且总裁不过瘾,叫“霸道总裁”’这些霸道总裁们不可一世,对那些女性不屑一顾,而且充满了骄做、充满了那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缺乏最基本的对自由和平等价值观的传达。

(选自尹鸿《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阅读率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数字阅读的影响。他说,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纸质图书阅读率因此下降,他认为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图书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三

    记者通过采访多个大学生QQ群后发现,00后大学生喜爱“听阅读”的不少,约占六成以上。多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均表示,学校图书馆公众号或网络上都有听书板块或听书频道,历史文学、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等应有尽有,“听阅读”已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

    在不少00后大学生看来,“听阅读”很有趣,“朗读者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各种配乐,都非常能调动听者的想象力。”重庆工商大学大一学生陈瑞华说,“听阅读”有很多辅助想象的手段,比如《三国演义》的朗诵里,配有很多古乐。

    “‘听阅读'还很方便,不需要携带书籍,而且相比电子在线阅读,无需做‘低头族’,眼睛不会疲劳。”重庆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一学生廖雪说,“‘听阅读'让大家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时间读书,比如坐车、排队、跑步、逛街等时候,好像随身带了一个海量的图书馆。”

    “让声音、音乐、情感等元素创造一个别样的阅读氛围,‘听阅读’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让大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享受阅读、坚持阅读.”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表示。

(《重庆日报》2019年04月22日)

材料四

    虽然数字阅读也有文字或文本,但与翻纸质书相比,却是不一样的阅读活动。错字连篇的资讯、哗众取宠的“标题党”、20分钟读完一套经典、“投你所好式”的互联网推送……这些东西“食”多了,便不愿接受稍微复杂点的理论,导致思维逐渐苍白。甚至早上听什么音乐、晚上先玩什么游戏,都让技术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时间被分割,同时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翻纸质书要求专注、持续,进入一本书就像踏上一趟有始有终的旅程。譬如阅读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孤独状态,与之私会的只有不在场甚至已经去世的作者;而网上点击,无论“浏览”还是“冲浪“抑或“听书”,基本上都处于断裂、跳跃、悦己、分散状态,从一点跳到另一点,多由超级链接而非文本内的叙述来带动;在功能上,数字阅读也常常是针对问题而作,锁定问题,在搜索器中快速搜罗数据,继而进行过滤、评估、重组等,但百度等搜索工具却将每一位读者视为潜在的广告埋单人,令人烦不胜烦;数字阅读也注重互动交流,譬如加入论坛、社群等,但人性的弱点使我们只愿停留在自己选择的悦己领域。

(选自赵柒斤《新阅读时代,如何提升孩子纸书阅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一场巨大的火灾席卷了法国巴黎市中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火灾令巴黎圣母院受损严重,但大教堂主体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

    大火发生后,工程人员逐渐固定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起重机把部分建筑材料运走。消防部门称,他们已冷却大教堂的墙壁及从屋顶跌下的碎片,外墙再没有倒塌的风险。

    巴黎圣母院短期内难以对外开放,负责管理圣母院的主教表示,他相信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关圣母院能在5年内完成重建的承诺,他期望届时圣母院能恢复原貌。他较早前表示,圣母院大火迅速蔓延,或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

    负责监督巴黎圣母院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承认,他们低估了火势蔓延的速度,造成比他们预计更严重的后果。他们一直认为,阁楼的古老橡木木材会缓慢燃烧,即使圣母院的保安要花约6分钟登上阁楼确认起火后,才通报消防部门,仍有充裕时间灭火。但这次火灾由警钟响起,到消防员携带重型器材登上阁楼开始灭火就需20分钟,多番延误才导致损失惨重。

    有消防安全专家批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应变机制不合理,而建筑师为了避免水浸及损毁建筑结构,拒绝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也低估了这幢复杂建筑物所需的防火措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二:

    巴西国家博物馆去年9月发生大火后,12日首次对媒体开放。2000万件馆藏仅10%得以被幸运救出。预计整个修复工作将在2020年完成。

    巴西国家博物馆位于里约热内卢市,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曾是葡萄牙和巴西皇室的居所,后成为巴西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去年9月初,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火,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除了外墙之外,全部被烧毁。2000万件收藏品中,除了本身耐高温的陨石以及保存在钢制柜子里的古生物样本以外,多达90%的藏品被破坏。火灾原因至今尚不清楚,巴西联邦警察仍在调查起火原因。

    截至目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抢救出约2000件完整的文物或文物碎片,抢救出的文物包括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洲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卢西亚”,以及距今上千万年的化石和贝壳等。巴西《环球报》13日称,研究人员表示已救出文物的数量远超预期。

    巴西新闻网站“Terra”称,由于建筑物的天花板、多处墙壁和若干楼层被烧毁,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对整个建筑进行加固。目前,博物馆的加固措施已经能够允许人们走进建筑物内部,展开救援工作。

    文物抢救协调员克劳迪亚称,经历大火之后,文物都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抢救工作虽然进展顺利,但抢救出来的文物暂时无处存放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节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2月15日)

    材料三: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1500年来,石窟不断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雨水等侵害。

    “从目前的保护手段来看,人类并没有能力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来彻底阻止石窟老化。”浙江大学文化遗产院副教授李志荣说,遵守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据宁波介绍,云冈石窟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数据采集建档是第一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打造了一套基于VR眼镜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该系统可支持最多15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18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

    借助于精准数据,云冈石窟得以复制还原,皇家石窟的宏伟气势得以跨时空跨地域展现。

    (节选自《新华网》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刘亚楼旧居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遭拆除案,行政追责34人,刑事追责7人;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革命旧址遭破坏案,违法建筑被拆除,行政追责8人,刑事追责3人……近日,国家文物局对外通报“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6—2018年)”情况,曾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几起文物破坏案件,再次走进人们视线,成为我们整治文物违法犯罪的标志性案件,也见证着我们保护文物、维护文物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坚实行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论是登临万里长城,还是探访石刻洞窟,无论是瞻仰革命遗址,还是踏足名人故居,只要你走近文物,就能穿越历史的烟云,与过往的岁月对话,与绵延的文明相拥。可以说,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文物一旦毁损,消失的不只是文物本身,还有文物背后珍贵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蕴的精神。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破坏文物的现象仍不时发生。以长城为例,“拆砖建房”者有之,“将野长城用水泥抹平”者有之,“为了修路将长城强行掐断”者亦有之。而在当前各种破坏文物的行为中,法人违法已成影响文物安全的首要风险。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督察督办的文物违法案件中,法人违法占比高达76%。解决文物法人违法难题,还需地方政府加强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管责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19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进行社会调查时,创作了闪耀着唯实求真精神的经典之作《寻乌调查》,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也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不断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典范。1988年6月,习近平刚到宁德任职,就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我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九个县,还顺带走了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也正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提出了闽东发展的具体思路,并针对区县乡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如在闽东发展思路上提出“弱鸟先飞”,在发展耐力上提出“滴水穿石”,在农业发展上提出“大农业”的路径,在经济发展着力点上提出闽东振兴在“林”的思路,在畲族经济发展上提出要“更开放些”,指出闽东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等,在调查分析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为闽东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摘编自王立胜《调查研究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方法》)

材料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坚持人民至上的认识路线。只有深入基层、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得民情而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难心事,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做决策、抓工作,还是促落实,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观,深入群众,摸清民情,找准问题,提实对策。要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瞎说一气、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主观臆想”而自动消失。我们要调整工作思维、转变角色,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提对策,不要“纸上谈兵”、高高在上,而要身入、心至基层,了解、掌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不要嫌弃人民开出的“土方”。实践方出真知,高手往往在民间。党员干部要透过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客观规律,获得正确认识,充分集中并运用人民智慧。调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调查研究中,必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对上负责、对下负责,推动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传好党的“传家宝”。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人们容易束手无策,而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地、客观地把握现状后,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方案便会呼之欲出。正如毛泽东所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要走出办公室,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在工作中就能实现从“都是问题”向“全是办法”转变。

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突出的是“求实"“为民”的政治品格,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式,更是创造人民满意政绩的“金钥匙”。只有把“造福人民”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办人民需要的实事,求人民满意的实绩,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求真务实、久久为功,才能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人认为做调查研究工作耗费时间、费心费力、难出实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对于调查研究,或避而不谈,或坐而论道,或浅尝辄止,或走马观花。这种调查研究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是错误的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不要装样子,搞形式主义。如果调查研究只做表面文章、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热衷于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那么既浪费了资源,又贻误了工作,还寒了百姓的心。因此,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深入实践、摸清实况、尊重实际、真抓实干。

(摘编自田鹏颖《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