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当你拿错钥匙开不开锁的时候,就甭提有多着急了。但是钥匙和锁配不上,再着急也没用。

    ②在人体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也像一把把锁一样,需要有一把把相应的钥匙来打开。不然的话,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那么,到哪里去找钥匙呢?这一把把“钥匙”就是酶!也就是说,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科学上把酶的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特性叫做专一性。例如淀粉酶只对淀粉起作用,使淀粉很快地分解成麦芽糖;脂肪酶只对脂肪起作用,使脂肪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有很多种,相应的蛋白酶也就有很多种。例如,人胃肠中的蛋白酶能加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为氨基酸,而寄生在肠道中的蛔虫也含蛋白质,胃肠里的蛋白酶对蛔虫就丝毫不起作用,这就是锁和钥匙不配对。如果让蛔虫遇到从木瓜树果实中提炼出来的木瓜蛋白酶,蛔虫体内的蛋白质会被它分解得支离破碎,这就是锁和钥匙配对了。

    ③说来也有趣,每一种酶的表面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这些形状与它们所催化的物质的形状恰好咬合,就像锁和钥匙配对一样,参加化学变化的物质和酶一经配好对,钥匙插入锁孔,一扭动,“咔嚓”一声,生命之锁就打开了!

    ④人体中有多少种“锁”,需要配多少种“钥匙”,细胞核中蛋白质制造厂的总工程师早已胸有成竹。当需要某种钥匙的时候。总工程师就下达密码指令,细胞质就按指令生产。

    ⑤其实,酶在反应中只是催促反应的快速进行,自身并不消耗掉。这样是不是每种酶只生产一次就够用了呢?不是的。就像钥匙有时会丢失或折断一样,酶也会受到破坏。不过,这不要紧,蛋白质制造厂会随时生产出新的酶来补充的。

    ⑥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酶,就没有生命。

(1)、本文最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

A、生命活动离不开酶。 B、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 C、酶是生物化学反应中的“钥匙”。 D、蛋白质制造厂能随时生产新的酶。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第②段中“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中的“一般”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完成有关酶的科学知识卡片。

分类:生物        内容:酶            编号(016)

特性:

形状特征:

作用:

举一反三
社科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   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⑴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⑵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呐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⑶“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鲸群。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20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⑷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⑸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阅读《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完成后面问题。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⑾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⑿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⒀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⒁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⒂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⒃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岗上的秃树

    ①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丫丫伸出生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②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彰显,凹凸,浮雕一样,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③没法儿不心动,没法儿不震撼,为一种生命力,即使凋落,即便颓败,仍然致致以求,向上是它不朽的生命力。

    ④没有一片叶子去装饰的树,像一个脱掉了华衣丽服的女人,裸露出来的,是无法掩饰的虚弱与丑陋。可是这棵秃树,我一点都没觉得它丑,它姿态从容优雅,一幅经风见雨,处变不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也是光秃秃的,枝丫上没有一片叶子,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它一直都是这样光秃秃,但是,它却一直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着的,它树干里新鲜的养分和水分就足以见证。

    ⑤如果树记得自己的年龄,它一定是很老了,老到沧桑,老到连一片叶子,都承载不起。当然,它也曾有过灿烂年华,浓荫如盖,蔽日遮天。它也曾有过繁花似锦,蜂蝶萦绕,郁郁葱葱。我曾在它尚且美好的年华里遇到过它,也曾在它硕大的树冠下,乘凉,奔跑,嬉戏,也曾在它的满树繁花下,忧伤,郁闷,思索。它记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它记得我们曾经的欢乐与悲伤,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冰冻霜寒,初衷不改地守护在老屋旁边。

    ⑥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个大雨之夜的早晨,那株苍老的秃树,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它的枝干满是皱褶,四分五裂地倒在地上,被摔成几截,腐朽不堪。它有多少年没有长过叶子?难道它已经老朽的承载不起一个鸟窝?它是老得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挺立了吗?

    ⑦秃树不在了,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墩,那些鸟儿搬家了,我也迁徙了,远离了秃树,远离了老屋,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那棵树,没有一片叶子的秃树,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

    ⑧车子越过山岗,飞驰而去,那棵站在山岗上的秃树,转瞬便被落下很远。我回头,这棵站立在冬天里,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

    ⑨丑陋吗?其实也不见得,丑不丑,在人心。记得看过一幅漫画,说一个人的思想就像底裤,你不能逢人就把自己剖开来,告诉人家你多有思想,也就是说,你不能遇到人就脱掉自己的衣服,露出底裤。

    ⑩秃树也是一样,树有树的内涵,树有树的心灵,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秃树自有秃树的风韵和意味,懂得的人自然会体味它的好与妙,就像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童年有童年的纯真和烂漫,华年有华年的美丽与憧憬,老年有老年的芬芳和韵味,不经历,怎么知道其中的曼妙?

    ⑪站在冬天里的秃树,装饰别人的风景,也装饰自己的梦,而有梦的人不会苍老,而有梦的树四季常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