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题。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幺,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

    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她作了一个使很多人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终考试,她考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

(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对她“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我”“。”

(2)、赏析语句。

①结合语境,品析第9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说说文中第5段画“”的句子妙在哪里?

(3)、本文意蕴深刻,杜琼的经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①信息资源的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最终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而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成为主流。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传统信息资源的传播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首先,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具有多样性。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有很多,网上论坛作为网络组织传播途径,为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方便;而网站作为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则成为个人、组织及国家机构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微博为个人发布信息提供了捷径。同时,一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像贴吧、微信等。另外,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QQ等,都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传播的常用方法。
       ③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当前人们的关注点十分广泛,过去以单一形态传播的信息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网络信息资源却能突破传统限制。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多种传播形态,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将各领域资源和各种文件类型在互联网上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领域可以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娱乐等再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件类型可以是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和文献信息索引,也可以是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网络信息资源可谓应有尽有,这些都尽可能地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④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速度具有___性。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及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记者可以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把事件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在网络上公众可以看到事件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而网络后台的编辑们还可以迅速调出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图文资料,让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新闻后面的故事或细节。
      ⑤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人类突破了时空的约束,步入了自由的王国,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丰富了人们的见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无法不对你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

    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

    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 , 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注】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绿秋

曹化君

①门卫又换了保安。

②上个保安还没认太清,如果脱去工作装,如果出了小区门,就完全认不得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换了五六个了,比走马灯走得还快。都是自愿离开的。

③罪魁祸首是一个来小区捡拾破烂的老太太。她哪里是来小区捡破烂?是上班,比上班还勤,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来,一大早就来,围着垃圾车瞅,扒,翻,挑,认真耐心的劲儿仿佛有人将一枚钻戒掉进垃圾车,恰好被她看见。

④阳光漫进垃圾车的时候,小区的人陆续出动,恰逢她翻到高潮,垃圾们飞扬跋扈着 , 仿佛人侵占了它们的地盘似的,四仰八叉地卧在地面、甬路,呼呼冒着浊气与人对峙。

⑤有人实在受不住,对她说,请注意点儿公共卫生。她接到宣战书似的,严肃起面孔,调集全身气力,沉闷而很有气势地说,碍你啥事!仿佛再回嘴就要把对方生吞活剥了似的。那人就去找保安。

⑥保安警告她要注意公德,她不理。保安说再这样就不让你进小区了,她便低眉顺眼起来,连说好好好,注意公德。门卫很有成就感地转身走了,才走出去一两步,她可劲儿朝地上吐一口,该怎么飞扬还怎么飞扬,该怎么跋扈还怎么跋扈。

⑦保安再走过来时,脸色就不那么淡定了,说话的语气也硬邦起来。她若有所思地清清嗓子,突然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俩人就开始吵。她突然伸出比手臂长出几倍的铁钩子,挑起一撮垃圾抛向保安。

⑧保安向队长吐诉,队长脸一沉,这点儿小事都搞不定,要你何用?下一个保安仍然搞不定这点儿小事,于是门卫开始走马灯似的换人。

⑨小区人一肚子火气没处撒,便给她起了个外号,会说话的苍蝇。会说话的苍蝇和保安又吵起来了。会说话的苍蝇比母老虎还疹人。会说话的苍蝇比会飞的苍蝇还可恨……

⑩新保安来后的第三天,我去门岗取件。他没话找话地说,听说有个老人每天来小区捡拾垃圾。心想,他定是初来乍到,想找人说说话儿,又不知道说什么。我应付一句转身朝门外走去,看见她,推着三轮往外走。我告诉保安,她就是你要打探的那个老人。话音未落,保安擦着我的衣角小跑出去,停在她面前,笑灿灿地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她瞄他一眼,继续往前走。保安跟在她后面,挪移着,嘴唇不停地翕动着。

⑪她忽然转过脸来,望着他,表情软和和的。她忽然开启嘴唇和他说起什么。她忽然脸一沉,蹬上三轮走了。

⑫一天,经过垃圾车,顺手将手里的破纸箱丢进去,保安走过来说,以后像纸箱这类可回收的东西丢外面就行。这才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没见着她了,而且垃圾车的盖子总是盖得严实实的,再不用憋气或捂鼻孔了,地面、甬路也干干净净的。不禁佩服起他来,赶走了会说话的苍蝇,既顺了小区人的心,自己又平添一份收入。

⑬又一天,走到大门外那棵光秀秀的合欢树下,保安从玻璃窗里朝我招手。我走进门去,他指着桌上的一个纸箱说,大娘送来的,说是她家菜园里种的,送给大家尝尝鲜,并让我替她谢谢咱小区的人。

⑭大娘?谢小区的人?保安听到我的心声似的,笑说,就是来咱小区捡拾垃圾的那个老人,我给她说,小区的人看她那么大年纪了,商量好把能卖钱的东西放一起,让她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来拿就行。伸手打开纸箱,翠碧的绿涌进眼睛,又从眼睛溢出来,看哪儿,都是簇新的绿。

阅读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判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来到新疆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戌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父母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