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珠江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为谁

龙应台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龙。另外的空间里,我放上一张红色的小矮桌,配四只红色的矮椅子,任谁踏进来都会觉得,咦,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客厅吗?

    当我打鸡蛋、拌面粉奶油加砂糖发粉做蛋糕时,安德烈和菲利普就坐在那矮椅子上,围着矮桌上一团新鲜可爱的湿面团,他们要把面团捏成猪牛羊马各种动物。蛋糕糊倒进模型,模型进入烤箱,拌面盆里留着一圈甜软黏腻的面糊,孩子们就抢着用小小的手指去挖,把巧克力糊绕满了手指,放进嘴里津津地吸,脸上也一片花糊。

    我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食谱的书,放在爬着常青藤的窗台上,长长一排。胡萝卜蛋糕的那一页,都快磨破了;奶酪通心粉、意大利千层面那几页,用得掉了下来。我可以在十分钟内,给四个孩子──那是两个儿子加上他们不可分离的死党──端上颜色漂亮而且维他命ABCDE加淀粉质全部到位的食物。然后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足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只幼儿温度计,到水店买三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的生日礼物包裹同时寄出邀请卡……然后匆匆赶回足球场接老大,回游泳池接老二,回家,再做晚餐。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

    孩子大了,我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了的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菲利普十六岁就自己报名去上烹饪课,跟着大肚子、带着白色高筒帽的师傅学做意大利菜。十七岁,就到三星米其林法国餐厅的厨房里去打工实习,从削马铃薯皮开始,跟着马赛来的大厨学做每一种蘸酱。安德烈买各国食谱的书,土耳其、非洲菜、中国菜,都是实验项目。做菜时,用一只马表计分。什么菜配什么酒,什么酒吃什么肉,什么肉配什么香料,对两兄弟而言,是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事。

    我呢,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可以。一个鸡蛋多少钱,我说不上来,冰箱,多半是空的。有一次,为安德烈下面是泡面,加上一点青菜叶子。

    汤面端上桌时,安德烈吃了两口,突然说:“青菜哪里来的呀?”

    我没说话,他直追,“是上星期你买的色拉对不对?”

    我点点头。是的。

    他放下筷子,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说:“那已经不新鲜了呀,妈妈你为什么还用呢?又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习惯 , 对吧?”

    他不吃了。

    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母子二人到城里头国际食品最多的超市去买菜。安德烈很仔细地来来回回挑选东西,整整三个小时。回到家中,天都黑了。他要我这做妈的站在旁边看着,“不准走开喔。”

    他把顶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电话铃响。我正要离开厨房去接,他伸手把我挡下来,说:“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厨房里看我做菜。”

    红酒杯,矿泉水杯,并肩而立。南瓜汤先上,然后是色拉,里头加了松子。主食是牛排,用锡纸包着,我要的四分熟。最后是甜点,法国的soufflé。

    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我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

    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1)、仔细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以“为谁”为标题,请围绕标题把下面横线上的情节补充出来。

①小时候,我不懂做菜,母亲为我们操持家务 , ②自己做了母亲,;③孩子大了,

(2)、文章以“为谁”为标题,请你围绕这标题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你们这一代人的习惯”指的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安德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你对他的印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快递与电子商务
        ①从山东来京打工的阴法勇2004年刚当上快递员那会儿,每天在丰台区的三个镇之间骑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只能揽来三四个快件。但如今,阴法勇每天只去一家企业收件。他说:“这家企业的网上购物生意,每天都能发七八十个快件。光这一家我就快忙不过来了。”
        ②最早,民营快递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从2005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对快递业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当年,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速递工资先后和淘宝签约,成为淘宝推荐的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网购迅速成为这些大型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最高峰时,圆通70%的业务量都来自淘宝。对一些小型快递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产生的业务量甚至占其业务总量的90%-100%。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近几年,快递业务收入每年都有20%只有的增长。
         ③然而,“成也电子商务,败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给快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④首先,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使急于抢占这个市场的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七八年前,北京同城快递起价为10元左右,后来一度降至5元,DDS快递公司甚至曾打出上海同城快递2.8元的超低价。这种情况导致导致快递企业利润积累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渐弱。先是DDS公司在业务激增的冲击下,因入不敷出倒闭。之后是去年11月11日淘宝大促销,一天就产生了1000多万件快递量,让快递企业也招架不住。造成混乱局面。
        ⑤其次,近两年来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成为一根绳上的两只蚱蜢,电子商务跳得太快,而快递业被拽得踉踉跄跄。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情况。快递企业来不及兴建仓库,购置车辆和培训人员,往往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规模。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扩大企业的派送范围,却难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快件延误、损毁或丢失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货,导致中西部地区派送任务重,揽收收入低,派送不积极,设计快件丢失、损毁和延误的投诉居高不下。
        ⑥如今,快递服务质量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触角伸至快递业:有的入股快递企业,有的开始自建物流。今年初,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也宣称将通过“物流宝”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上百亿元兴建全国性仓储网络平台。专家预计,该平台一旦建成,对快递业将产生深远影响。总的来讲是会缓解快递业的供需矛盾。大量跨省快递将转变为同城快递,租不到飞机、火车而影响寄递速度的情况,以及长距离运输造成的快件损毁情况或将相应减少,网购快递服务质量也有望因此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盟企业或将纷纷宣布独立,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因此降低,快递业将重新“洗牌”。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爱是那杯大红袍
①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带来些许凉意,那剩下的几片败叶在树上痛苦的摇曳,勾勒出无限凄凉。空中南飞的雁群不时撒下几声嘲讽,灰暗的乌云让我倍感压抑。考好,再考砸,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大起大落后的一蹶不振。
②推开家门的前一秒,我还在纠结是坦白还是抗拒。但当我看到爸爸正用阴云密布的眼神看着手机,我猜到“家校通”(指学校将学生的成绩用短信通知家长)已将我的耻辱暴露无遗。看到我回来,爸爸将他的目光从手机游移到我身上,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了我许久。没有长吁短叹,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很平淡地让我把茶具摆到阳台,要我和他一起品茶。
③爸爸煮好一壶水,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爸爸撕开一包大红袍,那是爸爸参加比赛获一等奖得来的。对于他而言,这包茶叶意味着三个月的准备和五个小时的对抗,他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在今天这个毫无庆祝意义的日子,我爸竟撕开了那包大红袍茶叶。
④一丝一丝的茶叶紧缩着,被打入紫砂壶中。在沸水中起起落落,翻滚不停。爸爸盖好杯盖,看着我。我低下头,避开了那双犀利的目光。“这茶啊,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法,要心平气和,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我爸开始了给我讲授如何泡茶。见我不回话,他提起茶壶,一柱茶水冲出壶口,跃入茶杯,盘旋良久,几片茶叶也随之旋转。当最后一滴茶水溅起的水花冲上来时,我再也挡不住缭人的香气,吹了几下,便一饮而尽。没有想象中的甘甜与清新,只有一股温暖的苦涩,我喷了出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把那半壶倒了,又重新冲了一壶,倒上一杯,说:“再试试。”我摇了摇头,但又很好奇,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喝了一杯。这一次,后来之甜冲淡了先前之苦,这杯茶,令我心旷神怡,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爸爸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茶道如人生,一次苦涩阻止不了甘甜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品第二杯;一次失败阻止不了成功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尝第二遍;你的一次考砸阻止不了之后的考好,关键在于敢迎下一次。现在,我们把这杯茶喝完,预祝你用最好的方式赢得下一次月考的成功。干杯!”
⑥我学爸爸的样子,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味那大红袍里的爱。它是苦的,却不像黄莲;它是甜的,却不像密汁。它先苦后甜,先淡后浓,清新淡雅,甘甜宜人。它正如我爸的爱,不华丽,不做作,却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⑦秋风阵阵,寒意依旧,但那杯热气尚存的大红袍似一缕阳光拨开我心里的乌云,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那一丝温暖,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⑪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⑫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⑬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⑭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人与剃头店

王丹枫

       拿起剃刀,就是一生。六十多年前入行做学徒时,他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多,只想讨口饭吃。

       剃头店老气横秋,还待在老地方。说来也算是奇迹,这条街的商铺拆的拆、挪的挪,唯独它岿然不动,凝望着疲敝的旧时古道和劫后的万卷斜阳。当然,关门是早晚的事情,四面八方的脚手架和挖掘机已虎视眈眈。

       店里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化,只是老摆设旧的愈发像古董。两张老式铸铁理发刮脸椅锈迹斑驳,像耄耋老人脸上的褐斑,坐上去挪动一下就“咯吱”作响,随时有散架的危险。红色木框大镜片前的长条窄木架上浸满了油渍,手动推子、折叠剃刀、剪子、梳子闲散地躺着,像酣然入睡的醉汉。墙皮剥蚀得厉害,不少地方已露出青砖颜色。屋内唯一鲜亮的是,墙上贴的二十多张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星写真。水磨石地面似是被蚕咀嚼过的桑叶,到处是小坑。屋顶敷满了旧的发黄的报纸,正中央垂下一只原色难辨的吊扇,唯一的一盏钨丝灯泡不动声色发着稀薄的暖光,把人的思绪直往“油尽灯枯”这个词上拽。三十多平的剃头店里有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时光在这里老熟得快要睡去。

       还记得我走进店时他错愕的眼神,“剃头?”他很不确定地问了一句。“是的,修边。”我边说边径直走向刮脸椅坐定,他取出白布一甩,往我身上一搭,拿起手动推子,只听“咔嚓咔嚓”响,没一会儿,地上落了一层乌黑的碎发。

       “太稀罕了。”他边动推子边说,“小伙子,你是我这店里近十年来的第一个年轻客人。胆子可真大,就不怕我把你的头发给剃坏咯?”“怕就不进来了。”我答道。说实在话,我还真有点担心剃得太接地气。后来一看,真不赖。他说他孙子十六七岁后就再也没来这儿剃头了,看不上他这个老头子的手艺。说到这儿,老人深深地吁了一口气。镜子里的他一脸荒凉,与他堆雪的白发,遥相呼应。

       “要不要刮脸?”他问,“就是冲着这来的。”我这是头一回,蛮期待。他先用一块洁白的热毛巾敷在我脸上,软化胡须,一两分钟左右取下,再用毛刷蘸满肥皂沫涂在我的两鬓及胡须上,紧接着,见他取出闪着冷光的剃刀在发亮的荡刀布上来回荡磨,满屋子“嗞嗞啦啦”的清音在跳跃。他用左拇指和食指撑开我面部毛孔,刀锋上下翻飞,刀片在两指间轻松滑动,边刮边用手摩挲。他就像在鼓掌间玩催眠术的大师,我闭着眼快要闯进梦里。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这爿剃头店的对联,我刚进门时就记住了。问他这爿店人气最旺时火到什么程度,他说,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每天店门一开,十来张刮脸椅上坐满了客人,长条排椅上候着的人侃起了大山,外面排队的少说也有几十来号人。那时在这里剃头就是时髦。而今,这爿剃头店冷清的寂寥,剃完头跟他聊天的这几个小时里没一个人光顾。

       “找我剃头的都是在这条老街住了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太,习惯了我的手艺。现在,这条街拆得快差不多了,大部分人家已经搬走了。一些老哥们都没来找我剃最后一次头,就撒手去了,太不够意思!”他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那些先他而去的老伙计们在隔空对谈。我再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他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浑浊的眼神里尽是无字故事,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_

       快八十了,人间事差不多都看遍了。干了六十多年剃头匠,他养活了膝下的一帮儿女。儿孙没有一个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即使在老式剃头店风行的年代,他也从未正式提出过让谁接他的班。他心里清楚,这门手艺到底是过时了,早晚有一天连同他的整个人都会被带进棺材里去的。

(摘自《中学生报》2016年2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阳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

    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核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各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为我点了一盏月亮

①从村子转学去县城那年,我被班里的同学孤立了。那时我穿着姐姐穿剩的过时衣服,脚下踩着一双花布鞋,皮肤黑黝黝的,说话也慢吞吞的。刚开始我觉得同学们只是不愿意和我说话,后来无意中听到两个同学在上学的路上喊我“乡巴佬”时,我才意识到他们对我的恶意。

②在那之后,我在班级里几乎没有说过话。本以为这样就会相安无事,可那天班主任宣布演讲比赛需要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组队搭配练习时,我就知道将有一场暴风雨降落在我身上。

③按照名单分配表,那天体育课,男生和女生站在了一起。和我一组的是余洋,他在班里的人缘很好。排队站好,余洋便转过头毫不掩饰地瞪了我一眼。我面无表情,心里却隐隐地难过起来。拿到演讲稿,开始两个人的自行练习以后,同学们瞬间喧闹起来,我看到前排有两个女生转过头对着余洋做鬼脸,嘴里说着:“活该。”

④余洋气不过,开始挑我的毛病,说我吐字不清,说我读得太慢,说我没有感情。再往后,在我读到倒数第二句时,余洋干脆扯过我的演讲稿撕成了碎片,末了还嫌弃地瞪了我一眼说:“乡巴佬。”

⑤余洋的动作很快,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的在笑我,有的在对着余洋竖起大拇指。那一刻,站在人群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世人嘲笑的小丑。

⑥刘宇就是在那一刻从人群中站出来的,他一把扯过余洋的演讲稿也撕成了碎片。余洋愣在原地,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刘宇。我听见人群中有人小声说:“又来一个乡巴佬。”

⑦刘宇立刻转过头冲着那人喊了一句“我看你才是乡巴佬”。那人噤了声,余洋也有些害怕了,可还是壮着胆子小声说:“你凭什么把我的演讲稿撕了?”刘宇回头指了指我:“那你凭什么把她的演讲稿撕了?”这回余洋没再说话。

⑧那天放学,我是和刘宇一起离开的。路上,我还在想着感谢的话,刘宇却先开口了:“我挺理解你的感受的。”我疑惑地抬起头,他继续说:“我刚转学到班上的时候,他们也总给我起外号,孤立我,针对我,但我才不受欺负呢。其实你不用害怕,你又没有做错事情。你越胆小,他们就越欺负你。”

⑨或许是因为刘宇帮我壮了胆,那天之后,班上很少有人再嘲讽我了,偶尔有些闲言碎语,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卑微和胆小了。走路的时候,我开始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上课的时候也开始主动举手,大声回答问题,不再缩手缩脚。

⑩中考结束后,我就没有再见到过班里的同学。去一中报到的那天,我在校门口碰见了刘宇,本想着为之前的事道谢,没想到刘宇已经不记得了。我耐心地给他讲完那天的事情,刘宇只是笑着说了句:“举手之劳的小事,我早就不记得了,你也不用放在心上。”我点了点头,一时间不知道该和他说些什么。

⑪刘宇不知道,如果不是他的挺身而出,我怕一直会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哭泣。刘宇,谢谢你的勇敢,更谢谢你在深夜里为我点了一盏月亮,让我有勇气抬头望向青春里的星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