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①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②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③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④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⑤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⑥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⑦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⑧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⑨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原文有改动)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并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对海冰特征进行说明的。

(3)、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好的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微阅读”似乎一下子火了起来,讨论的人也很多,杂七杂八的话语夹杂其间,好像是微阅读就是很低层次的阅读,算不上是深度阅读。猛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可能这不仅是一种误读,更是对阅读的理解有点偏差。

    在“百度百科”上,对“微阅读”的定义是: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代表微阅读。等车时,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如果有这些行为,那说明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了。

    当然,这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微阅读,在我看来,却大有讨论的必要,微阅读所表现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甚至于跟阅读专家的阅读理念相比,也不差,也有深度。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书友赵国栋兄聊天,他说他的女友总觉得他读文艺的书,不读实用的书,就是吊儿郎当,甚至是一种不务正业。拿这种态度来说微阅读也是合适的。之所以这样说,或许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微”的缘故。

    但这个“微”是相对于宏大的一个概念,微,细小,那种日常,却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假若我们把阅读切割成不同的种类,肯定会发现,阅读的分类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到底掺杂了很多有意味的东西,即便是微小,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微是精华,是对世界的仔细观察,这就好像日本的文化,在大家都向往宏大叙事的时候,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却同样精彩。

    另外,细微主义的流行也说明了对细微生活的关注是大有必要的。在文学上,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有比较认为,“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那么,这一种“微”,在我看来,也很有价值。

    在阅读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阅读口味很显然也是有差异的,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就好像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他的好评还真是如潮,没读过他作品的人一定去读一下,作品一定得收进语文教材中去,莫言一下子成了文学大师。但“诺奖”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文学标准,如此对待,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毫不客气地说,如此跟风才是浅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一种反叛。我倒觉得对肤浅的读者而言,不管其阅读的方式如何,阅读的内容怎样,因为识见的不高,自然是只要读到时髦作品就觉得遇到了文学大师。对这样的读者,我想,也只能站在旁边笑笑,不忍破坏他心中的偶像,到底是阅读的内容差一点好一点关系并不是很大,只要是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想来早晚会抛弃那些肤浅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看到这样的态度,真是觉得好笑。自从两年前关注微阅读以来,一直觉得微阅读在这个时代很有必要。

    这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也可能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识见,总会拿老眼光看新问题,自然看不出多大的名堂。

(原载《现代阅读》2015年第4期)

链接一:浅阅读

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与传统阅读相比,它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摘自搜狗百科,有改动)

链接二:微阅读

微阅读令我们摆脱了许多生活中的“垃圾时段”。我们不再需要用玩手指头来消磨等候的时光,任何场合、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掏出一只小仪器,轻松地营造起只属于一个人的阅读空间。这种“闹中取静”的心境其实相当怡然自得,不过这种心境不知道何时会被打断,何时才能继续。所以,我们的思维得像Windows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又得像移动硬盘那样拥有超大记忆体。(摘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链接三:相关评论

微阅读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 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了一种令人备感舒适的微阅读氛围。但是微阅读只是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

微阅读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今天的“微阅读”,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当下在“微阅读”盛行之际,有人因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阅读表示不满,其实不然,“微阅读”往往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朋友圈、公众号等方式,阅读专业人员对各种经典进行观点摘要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微小阅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摘自网络,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卡普兰的“自私”

吴宗建

    ①2012年,法国新一届政府为缓解财政困难,计划提高年收入超过l00万欧元的富人税收,其中,最高一档的所得税税率提高至75%,这引发了法国富人的移民浪潮。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没有人想多交税,但在欧美一些富豪因为征税问题而移民时,2012年美国158使百万富豪却要求政府对自己多征税。一位来自波士顿的商人卡普兰认为,自己要求政府对像他这样的商人加税完全是出于自私心理。他这么一说,有许多人就不解,他们对美国的民众做了一件有利的事,怎么同自私扯上边呢?

    ②先看一下卡普兰“自私”的逻辑:对商人来说,客户非常重要,如果高收入者可以多交一些些税,那么相应地就可以使中产阶级少交一些税,中产阶层因此就可能更快地成长,购买力也相应增强,这样对企业就有好处,也将使所有的人得到益处。从“多交税”到“中产阶级得益”,再到“购买力的增强”,直到卡普兰因此“得到回报”,这是一个漫长而不显眼的过程。卡普兰逻辑的前提是把问题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去思考。而懂得用长远眼光看到利益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

    ③一次上课,我向学生们介绍在瑞士、德国住宅的窗户设计。和国内的不同,他们的窗扇是向室内开启的,这种方式有多种优势,其中之一就是避免窗扇脱落砸到行人。“那不影响了室内的空间?”一位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这是一位普通人的正常反应。

    ④在瑞士、德国,尽管他们生产的窗铰等质量过硬,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不仅户主在窗页伤人后会被检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砸到。而窗户向内开启,即使掉落,砸伤人的概率几乎降到零。

    ⑤瑞士人、德国人比我们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深层面的“自私”带来的回报。

    ⑥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中高层以上建筑不宜采用外、平开窗,采用推拉门窗时,窗扇必须有防脱落措施。但许多开发商仍然在高层住宅采用外开或平开窗: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开发商,因为消费者的取向往往决定了开发商的行为。这种“自私”,得到的是生活的方便和空间的宽敞,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仍可以从香港和新加坡等高楼林立的地方的频发事故看到我们身边的隐患。2005年6月27日,香港港九多个地区一日内发生7宗坠窗事故,一个月内发生超过18宗。在新加坡,2000年发生19起坠窗事件,到了2003年底增加到了106起,甚至出现一星期内发生3起的情夏:坠窗事件有增无减。根据政府的调查,出问题的大多是由屋主自己找人安装的外开式窗户。

    ⑦报纸登载过无锡业主林先生因为窗户内开而发的牢骚:“我一直以为窗户是外开的,内开的话我怎么安装橱柜?一开窗不就碰上了吗?”

    ⑧为了一个橱柜安装的方便而忽略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这当然是一种自私。不过,这是一种“初级”的自私,回报率不高,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

——选自吴宗建《缓慢设计》,有删改。

(注)吴宗建: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山田组设计院总设计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