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成都又火了一把,被媒体称为“地摊经济”的实践,先是被报道,然后被代表委员点赞,到最后直接被总理说上了记者会。疫情冲击下,很多人就业面临挑战。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不扰乱环境秩序情况下,允许商贩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也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这一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复工率超过98%,市民消费更方便。在一片点赞声中,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入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摘编自《央视新闻·看流动民生,感受城市烟火气》)

材料二: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每天就有城市外的农户及买卖人,一早进城售卖时令蔬菜、水果、北京小吃等产品。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一些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去。由于没有租金,相对就实惠,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购买方式。买卖较好的就租个门面或买个门面,但大部分还是以地摊为主。

    解放后,个体商家特别是摆地摊的商贩大多没有执照,没有固定营业时间,主要还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售卖的货物质量上没法保证,所以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地摊逐渐走向了没落。

    一些城外的个体也就在各个村生产队里种地拿工分了,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满足需求,扩大就业”,向个体经营户租赁铺面、柜台,允许摆设摊点、走街串巷、流动收货,既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又发展了民营个私经济。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正是通过“摆地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这时形成的王府井、隆福寺等夜市,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生活。夜市改变了天一黑就回家的单调的生活习惯,市民有事没事儿就到夜市逛逛,吃点小吃,买点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到了九十年代,有些下岗人员及外来人员也加入到个体经济浪潮中,做起各种买卖。温州等地的个体人员到北京做一些服装生意,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后来形成了永定门、温州商城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商圈。这一批人基本上结束了那个时期的地摊生意。到了2000年,地摊经济主要就是以供应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大市场,散户很少见。

(摘编自《今日新闻·以北京为例看地摊经济演变》)

材料三:

其实,我是一直不太认同媒体报道当中的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地摊”二字有往回走的意味,而且也容易让大家误解成都的举动。其实它就是室外经营,是流动摊贩有序占道经营。因此,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l.0版,而是希望经过观念的改变,管理的细化,升级为未来的3.0版或4.0版。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餐饮、酒吧等行业的室外经营是全世界的惯例,更是中国要打造的地摊经济必有的内容,而流动摊点和有序占道经营,在有效管理情况下也同样是人们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应有内容。恐怕不能只当应急之策,而应该快速成为面向未来的升级举动。当然我们依然要卫生,要健康,要整洁,千万不要走向一个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别小看这室外经营,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的一次考验。

(摘编自白岩松《流动摊点,有序占道经营不能只当应急之策》)

(1)、下列有关材料二中“地摊经济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出现了流动商贩,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 B、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地摊经济走向没落,一些个体商贩停止摆摊到村里种地拿工分,个体经济基本消失。 C、改革开放初期,地摊经济复苏,夜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D、九十年代,地摊生意基本结束,形成比较集中的商圈;2000年后,除了供应蔬菜、水果的,散户就很少见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都有条件地允许商贩临时占道摆摊,流动贩卖,临街店铺还可以越门经营,这是疫情冲击下的惠民政策。 B、成都的“地摊经济”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实践得到了百姓拥护、中央政府肯定。 C、八十年代后,国家开放地摊经济,大力发展民营个私经济,出台法规鼓励个人通过“摆地摊”来自主创业。 D、白岩松是认同成都的“地摊经济”这一举动的,但他不认同媒体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
(3)、“地摊经济”一时火热,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这种升温一方面在于在线教育类产品是面向家长市场,但体验者却是孩子的这样的一种用户错位的产品,因此它需要准确切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当前,中产阶层家庭队伍逐步壮大,对子女教育投入见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而中产阶层对于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往往会压在下一代身上,导致在线教育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也逐步庞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基础教育的人口接近1.8亿,预计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之前被紧紧封锁在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信息,正在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及录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在线教育直播课程,更是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不再是老师们自说自话的单方面授课形式,而是有了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在线教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房租等成本,使得在线教育体现出价格优势。”熊丙奇认为。

——搜狐网2017年08月18日

材料二:

    近段时间,“小猿搜题”涉不雅内容,指控“作业帮”蓄意抹黑陷害,两大在线教育平台激烈开打,再次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这个已经被业内冷落许久的行业,隐藏在其背后的乱象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方平认为,健全行业自律不失为一剂良方。“我国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责任是,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进行追踪认定,不管是颁发的相关证书,还是作出的效果评价,都是真实而有效的。“该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在线教育机构和学员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瓜葛,作出的评判可信度较高,但若该认证机构有失公允,则要负一定责任。”程方平解释说。

    对于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姚建龙认为可以借鉴,他建议我国建立完善有序的行业规则,帮助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提高行业积极性。储朝晖指出,建立公正客观的行业标准,就要明确奖惩规则,对有良知的在线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对粗制滥造、剽窃盗版甚至冒用他人名声宣传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零容忍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也成为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因素。”储朝晖建议,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优秀教师和优秀内容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保证,才会有市场。

    熊丙奇认为,在线教育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内部需要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鼓励行业协会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丰富在线课程的种类及内容,让整个行业受益。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材料三:

    如果要从源头抓起,准入资质是第一道环节。程方平认为:“教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类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机构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育机构不能以纯商业模式运作,工商注册管理和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定方能取得办学资格,不仅不能放松,还需要严管才行。”

    姚建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在线教育培训法,在立法上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治理。完善在线教育的资质审核,规范相关手续流程,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审查,不仅要依法依规有序发展,还应将其子公司、分公司、加盟店等纳入审查范围,争取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程方平也建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都要经过互联网和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授课。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立法上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姚建龙建议,应当将《教育法》第六十六条加以细化,增强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更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环境,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对发展优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质量优、口碑好的在线教育品牌。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已形成五大聚集区,相关投资增加明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政府和市场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高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各级政府的相关投资项目有超过六成投向了公共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五大聚集区域。在人才供需方面,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大量人才,很多都流向了东南沿海省份。报告还指出了在“数字中国”发展中,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东、中、西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再比如大数据发展非常快,但是人才跟进的速度还不够快。

国家信息中心还发布了《“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貿增速,雨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速最快。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貿易中,中国的进口额增速,五年来首次超过了出口。(摘编自《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发布》,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相比增速达40.5%。预计未来几年,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接近2/3的企业已经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四成的企业已经应用了大数据。在接受调查的1572家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数据的企业有623家,占比39.6%,与2016年相比上升4.5%。

   

    (摘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站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

材料三:

    近期,交通出行、网络购物等诸多网络平台企业纷纷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

    “杀熟”不是新事物,并非线上独有,在线下也很常见。以到餐厅吃饭为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饮店就餐,与店主、伙计熟悉后,久而久之,反而会出现被怠慢现象:点完莱呼叫下单,服务员却迟迟不来。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杀熟”发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平台方会根据搜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给不同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实行区别化的价格营销策略。说到底,用户相当于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消费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

    无论线上线下,“杀熟”其实是“店大欺客”的一种表现。这个“大”,要么是“体量大”,仗着在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产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么是“架子大”,认为“用户忠诚度”足够高,导致服务开始缩水。

    治理大数据“杀熟”等各种“店大欺客”行为,监管部门理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应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用更多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并且在对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时,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的屏障。

(摘编自《大数据杀熟,是在有意“消费”消费者的忠诚度》,《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②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④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⑤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⑥“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从原来的人际点对点传播演变成了点对面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恶劣。

    肆无忌惮地传播谣言,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解难得的社会信任,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当虚假信息和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谁能为它们的飞速传播踩下刹车呢?

    动物园的大象丢了!这个怎么听都像魔幻电影情节的网络谣言,就发生在五天前。据北京警方发布的通报:本月10日,一网民在网上发布的“海淀区动物园丢失一头大象”的警情通报引发了关注。经核实,这个消息是谣言,造谣人员毛某某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的虚假信息与谣言,需要多个体系一齐发力才行。一是完善的法律体系。目前,无论是刑事法律还是民事法律,都有相应的规定,只是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加快诚信建设,诚信不单纯是自律。比如网民自律、企业自律,更多的是能够把诚信通过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央广网”,《打击网络谣言需要社会合力踩下刹车》)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医疗健康信誉管理专题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陈啸宏强调,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医疗健康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疗信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振华指出,信用医疗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特别是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医疗健康行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主体机构和个人行为,对于机构而言,信用管理有利于强化诚信在内涵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提升主体机构的社会品牌价值及行业影响力,提升个体公共道德观。

    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广以公共道德为标准,运用市场手段,使失信者接受社会的“惩戒”,不失为我国医疗健康信用体系建设的前置措施,将有利于受戒者的教育与回归。独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及其开展的医疗信用评价认证工作具有独特作用,对加强社会监督,增强医疗健康机构与患者的信息透明与互动,客观公正地展示行业诚信情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以信用医疗为基石,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材料四:

    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校长解释说,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因为诚实,所以要一诺千金,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创造佳绩的领域越来越多。在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被国际凝聚态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石墨烯表界面效应研究上的突破,为解决能源转化与存储、污染物高效治理等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技创新再创佳绩,经验很值得总结。

    中国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从而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项目,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扫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摘编自潘旭涛《中国科技创新何以屡获佳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上半年中国专利数据统计分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8月7日)

材料三:

    具体到红蓝实兵对抗演练来说,部队战斗力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相比较而言,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苦的事业。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寂寞的长跑”,成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大,“产出”有可能是“入不敷出”的;创新没有先例可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

    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注定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紧贴实战,紧贴部队需求,紧贴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寻找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尽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推动红藍实兵对抗演练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尔天《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解放军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四:

    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一大亮点是大幅上调奖金标准、调整奖金结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50%。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近20年,这次是首次调整奖金额度和结构,这说明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个人贡献。此次允许奖金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既是对获奖者的尊重,也有利于奖金发挥更大作用,更表明了国家提升科技实力的决心。

    当然,我们从以上种种变化与进步中感受国家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意识到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视不足,积极改进。正如有媒体报道所说:“仍需弥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较低、重大原始创新理论成果不足等差距。”

(摘编自张海英《最高科技奖上调奖金传递的信号》,《工人日报》2019年1月1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建设就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合理性设计,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进行的规划。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应用。其实,二战以后,人居环境建设这样的概念是提出了,但是它远没有到普及或者被人们广泛接受或者认可的程度。对于人居环境的追求和思考,我国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发开始对居住环境有所要求,与此同时,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变得火热。

人居环境包括与居民相关的人文状况和物质建设的所有“软”“硬”环境。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主要由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组成。人居软环境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生活方式、舒适程度、交流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人居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而软环境的可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人居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协调程度是衡量人居环境优劣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程度的主要标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物理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社会的人,是处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

居住环境是与人类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生活空间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必然和根本。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建设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步。新时期的居住区设计应该是一个对人的行为包括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理性思考而获得的结果,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人性的“建筑空间”,并赋予其现代精神、人性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居住区在总体规划的空间构思上,要体现文化的、地区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应能与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整体空间应能突出街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创作留出一定空间。现今流行的自由灵活的布局以及体现现代风格的弧墙曲顶、简约明快的线条色彩都在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城市发展建设各有特色,人居环境建设在城市中的应用要注意立足于各地区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实事求是地发展地方城市规划体系,如此才可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摘编自徐宝月《人居环境建设》)

材料二:

当前,关注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

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就室内环境来说,各项建筑规划设计的规范指标,例如节能、节水,以及通风、日照、温度、隔音等等的指标,实际都是必须达到的生态指标。就室外环境来说,首先要保证“原生环境”因素,例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的清洁无染。原生环境解决好了,“次生环境”因素,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就有了生存的依托,就会保持蓬勃的、多样性的发展。

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等,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无论零个档次的商品住宅,都要讲究经济性。居住环境的档次拉得太大,反差太大,会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建筑设计提出过“经济、适用、美观”的方针。其排列顺序首先是经济,第二是适用,第三是美观。这个排序不但是过去有指导意义,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按照节约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仍需借鉴。

要传承乡土文化。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传承文脉和乡土文化,同时具有高度的环境艺术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的物质构成(包括技术、材料等)和精神需求(包括心理、伦理和审美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就建筑造型而言,巴山蜀水之间的“吊脚楼”民居就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住宅和拱券住宅、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住宅以及福建、广东、广西的客家土楼住宅大相异趣。因此,我们要把各地的建筑文化艺术优秀传统很好地加以继承发扬。目前城市住宅造型出现了某种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这正是要通过提倡环境艺术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张元端《人居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