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綦江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作为开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3)、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何含义?

①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②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4)、下列句子有何含义?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①第③段画线句子:“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第⑥段画线句子:“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举一反三
阅读《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回答相关问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皇帝的新装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A】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裾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C】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匀速奔跑
    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又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还是支撑不起日渐增长的体重,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们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⑧我不由得在体育场上寻找着那位刚刚超过我的红衣姑娘,心想这会我一定要赶上她。在前方扫了一眼后我没再看到她,我想她大概已经跑完回去休息了。结果,就在此时,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闪了过去,没错,就是那个红衣姑娘,她又一次超过了我,还是那个匀速奔跑的节奏。我放弃了追赶红衣姑娘的念头。
    ⑨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追赶不上红衣姑娘的原因。但最终,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努力,那些匀速奔跑的人你永远追不上。
    ⑩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⑪当一个人开始匀速奔跑起来的时候,他是在认真奔跑。当你还在踌躇要不要跑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甩得遥不可及。
(文/河城子,摘自《知识窗》)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梁志刚

①1962年,上高中的我曾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文章讲到燕园湖光塔影、书声琅琅,老师辛勤耕耘,同学勤奋上进。我被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对燕园求学充满憧憬,也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②两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成为季羡林先生的学生,自此开始了与恩师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谊。那时候季先生53岁,是我们的系主任。他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只是常常教导我们要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他对我们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我们毕业后他也不断地提供各种教诲和帮助。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了又一篇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季先生也开启新的学术之路。1979年,老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当时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先生日程安排特别满,还特地让人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关心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那次,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一定帮忙啊,拜托拜托。”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④先生待我恩重如山,我总想为他做点什么。2005年,蒙先生首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将先生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整理成一套书,定名《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编辑书稿,又一次为我提供了亲聆先生教诲的机会,其中几件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⑤当时出版社要求老先生写一篇自序。先生笑言,我就写我要过95岁生日了,学生送礼物我表示欢迎,行不行啊?我说那肯定不行,于是先生让我来写一个编者前言。当时稿子里有“国宝级的学者”“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字眼,我们认为没有夸大,是实话实说。可是先生看了不高兴,说:“我正在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遵照先生的意见,我们改了一稿,先生看了说:“还是有吹捧之嫌,再改。”改了三遍才通过。

⑥书稿的最后一卷,原本想发表先生在医院写的、之前没有发表过的东西,但是先生不同意。他说了两个理由,一是他已经答应了另一家出版社,这些文章将来由他们出版,要信守承诺。二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学者,不算作家,这些小文章放在最后压不住阵。最后先生拿出4篇分量很重的东西,成为回忆文集的压卷之作。

⑦2006年,出版社准备开新书发布会,先生不主张开,出版社坚持要开,先生便提出了三条意见:“领导同志公务繁忙,不要请他们到会;不要摆放我同领导同志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他还说,书做得好不好,不能靠宣传,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人家说好是鼓励,提意见是鞭策,都要真心诚意地感谢。为先生编书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不仅学习他的为文,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为人。

⑧他一生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将之奉为良知并身体力行。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