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0年5月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

时光静好,安逸逍遥

    ①成都人日常生活的耍法,在一百年里发生了太多变迁,而且仔细谈来极为有趣。不管条件如何,成都人总能把日子过得千姿百态,活色生香,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境界。

    ②游乐是成都人的一大市井风景。“艇子飘摇唤不回,半溪清影漾舒眉,有人隔岸频招手,和月和霜剪取来。”写的就是成都人在合江亭游乐的情形。谭继和与冯小路在《九天开出一成都》中提到,成都主要有三种游乐方式:一是岁时游乐,几乎每月都有两到三次全城性的全民游乐活动。比如正月元日游安福寺、二日游大慈寺、七日游草堂、十五日上元放灯。二是“遨头游”、“遨床游”,这是唐宋时期成都独有的游乐方式。“遨头”是指带头游乐的成都太守,遨床是游乐时用的小板凳,在成都的历史上,官民共同游乐是很常见的,正月和岁末,太守都要带领老百姓出游同乐。三是土俗土风游,成都有三种土俗游最为奇特:拜望帝的魂灵杜鹃鸟,拜川主(大禹、李冰和二郎神),拜养蚕之祖马头娘。游乐在今天,依然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与过去相比更加的家常,三五好友,喝喝茶聊聊天吃吃饭,就有了游乐的趣味。在成都人眼里,最美好的时光总是和游乐在一起,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良辰美景,岂容轻易浪费。

    ③每年的灯会也最让成都人心心念念。东汉时期就出现过“原始灯会”,冯广宏在《成都游乐的黄金时段》中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按老规矩应举行三天灯会,那时的灯会并非集中在一个景点,城里主要街道都有灯景可观。一到夜晚,家家户户自发把灯笼挂出,其中以东大街各家铺面的灯笼最为精致,每家四只,有玻璃彩画的,也有绢底彩画的,其中十之八九皆为人物,多出自名家手笔,一年一换;取材《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人物生动,色彩鲜明。”此外,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慈寺南的水灯,也都奇绝精致、辉煌夺目。灯会上耍法众多,如狮子灯、龙灯,随街游走,不少街口设有灯谜台,人们观灯猜谜,热闹非凡。五代时的花蕊夫人有诗云:“半夜船游载内家,水门红蜡一行斜,圣人只在宫中饮,宣使池头旋折花。”灯会所承载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的人文记忆,那流光溢彩的风景,永远让人流连忘返。

    ④花会是成都文化娱乐的又一道缩影。最懂得享受的成都人怎会错过每一次尽情尽兴的吃喝玩乐。唐代诗人萧遵的《成都诗》中写道:“月晓已开花市合,江平偏见竹排多”,陆游也曾写过:“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些都是成都花会最生动热闹的记录。        , 人们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接踵,左顾右盼,醉的大醉,闹的大闹,争奇斗艳的不仅是花花草草,还有男男女女,与其说是花的盛会,不如说是成都人恣意狂欢的展览会。

    ⑤成都人喜欢坐茶馆。茶馆向来有成都人的第二客厅之说,旧时成都人多是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差,家里随意来几个人,就显示出居住的逼仄来,因此在茶馆里会客就成为成都人的习惯之一。而且那时的茶馆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众多,不仅可以喝茶,还可以洗脸泡脚,似乎在茶馆里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种种。对成都人来说,坐茶馆不只是为茶的滋味,更是因茶里有乾坤。从茶里出发,开始一天的生活,似乎成了许多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

    ⑥在成都众多的娱乐活动中,自然少不得有川剧。川剧最初没有正式的场地,多借用庙宇及会馆舞台演出,1906年有了可园,两年后悦来茶园建成,有名的川剧团体“三庆会”长期在此演出,后来尽管许多茶园也开始演戏,但悦来茶园一直是川剧的窝子,钟晓帆的评书、贯树山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邹忠新的金钱板等都风靡一时,吸引了大量戏迷。

    ⑦生活在继续,耍法也在继续,这种继续有继承也有变迁,成都生活以休闲安逸为要,跟成都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相关,也彰显出成都人的文化品位。不管世事如何沧桑,成都人就是如此年复一年地快乐着,逍遥着,成都人之所以愿意成为成都人,大概就与这一份安逸自在的生活态度相关吧。

(1)、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如果要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入一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恰当?请简述理由。

A.关于花会,老成都人有太多美好的记忆,点点滴滴的记忆中可以看到成都人享乐时光的闲雅。

B.刘大杰在《成都的春天》里说:“花会是成都人解放的日子”。

(3)、文章以“时光静好,安逸逍遥”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善 良 的 种 子(朱成玉)
    ①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
糊。哪怕他自己
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一空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⑪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芦苇

吴培金

    ①每当清晨在古黄河边跑步的时候,总能看见数只水鸟在河面上游荡。它们真的是无家可归,因为河边几乎没有芦苇,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过夜的。于是,我想起来家乡广阔的芦苇荡,那里可是水鸟的天堂啊。

    ②我的家乡在大运河畔,那里的滩涂广阔,芦苇也就一茬一茬地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苇根;芦花谢了,芦苇枯了,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③春天,芦苇从地底下钻出的嫩芽,饱受几场春雨之后,迅速地拔节,舒展叶子,那大片大片的滩涂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这时候,鸟儿也忙着在芦苇丛里做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孩子们行走在嫩绿的芦苇丛里,摘来许多芦叶裹“喇叭”。先是用一片小的芦叶卷成发声的“哨子”,然后一片接一片地裹成“喇叭”状,看谁裹的“喇叭”长,吹得响。你听,有的粗浊,有的清脆,有的细长,有的宏亮。一时间,芦苇“喇叭”声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和着悦耳的鸟鸣声,好一场乡野音乐会啊。

    ④夏天,芦苇长得最快,有的芦苇长到两三米高,芦苇叶子有一尺来长,似一柄长剑。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个季节,是家乡的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他们看到地里的麦子被南风吹得金黄,他们闻到了麦子成熟的气息,立即拿起早已磨快的镰刀,走进麦地,开镰收割,那真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抢收麦子的景象非常壮观。三五天之后,大片田里几乎全露出了白花花的麦茬,与芦苇荡的一片葱绿形成鲜明对比。此刻,麦场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农民们翻场、扬场,各管一行,忙着累着快乐着。很快家乡人听了到布谷鸟的叫声,就忙着犁田插秧。于是,一片片水田里,倒映出村姑农妇们弯腰插秧的身影。水田里女人的嬉闹声,夹杂着汉子粗壮的叫喊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从芦苇丛中飞出,又引起了芦苇丛里的一串串响亮的鸟叫声。

    ⑤芦苇成熟的时候,芦花开始在秋风中怒放,那真是芦花似海。这时的芦苇显得苍老了,叶子不再翠绿,杆子粗壮结实。它们是在等待人们收割吗?收割芦苇是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割起两三米高的芦苇不仅耗费体力,有时还要趟到没膝深的冷水里去割。家乡人不怕受累,挥动镰刀砍倒大片大片的芦苇;家乡人不怕吃苦,趟进冷水中收割芦苇,芦苇根扎破双手、脚板也不吭一声。孩子们也快乐地加入到收割芦苇的队伍中,他们找鸟窝,拾鸟蛋,抓水鸟,像野鸡、黄莺、芦喳子,放在芦苇编成的鸟笼里,唧唧喳喳的乱蹦乱叫。孩子们把这些鸟儿当作宝贝一样宠着、养着。晚上,生产队里留割芦苇的人会餐,各家的小孩子也可以跟着大人沾沾光,比如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丝。

    ⑥割倒的芦苇被捆成捆子,码成垛子,一垛一垛的芦苇,将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大量的芦苇被送到造纸厂作造纸的原料,家乡人还用芦苇作房顶上的屋笆,就是用芦苇扎成的芦笆子,上面盖上麦草或红瓦。手艺人还用芦苇编席子等生活用品。他们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用碾子压平,然后那双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用芦苇篾条编织成光洁溜滑的芦苇席。那时家家户户睡觉都用芦苇席子的,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前些年,家乡招商引资办起了芦苇编织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心灵手巧的家乡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据说销路很好,效益不错。

    ⑦冬天里,家乡的河边滩涂是一片肃杀景象。地上,那层层的枯黄的芦苇叶子,经受了风吹霜打、雨雪冰冻,它们化作了泥土,为地下的芦笋根提供养料,来年春天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将破土而出。

    ⑧啊,这生生不息、质朴顽强的芦苇,多像家乡的勤劳善良、坚韧乐观的农民。

    ⑨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象不多见了。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我多想回家,看一看大运河畔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C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稍高,已接近10%。网瘾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据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极易引发冲突,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对策》)

    材料二:

   

    网瘾在不同年龄上的分布

   

    不同职业的网瘾分布

        (摘自《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材料三:

    网瘾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美国哈里斯调查公司200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8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在我国,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已成为网瘾泛滥的重灾区。究其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是导致网瘾泛滥的因素之一,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这些实际监护人因对孙辈的溺爱及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温饱需求。此外,农村文娱活动相对匮乏,城市青少年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儿童剧院、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在农村是很难想象的。最后,互联网企业挺进中小城市与农村市场,瞄准了农村青少年这一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自控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中招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抵御网瘾,重塑农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材料四: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但就目前来看,面对屡见不鲜的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需要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

(摘编自《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

阅读

    鲁云谷传

[明]张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 , 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指死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