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下列各题。

涵养人格魅力

    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让官兵们感动的就是任迪简宽厚仁恕的人格魅力。那么,人格魅力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拥有人格魅力会。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真诚坦率,智慧幽默,勤政爱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自发走上十里长街,洒泪相送,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志哀。拥有人格魅力会。心理学家称人格魅力是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如果人人都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并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纷争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将不再有冷漠和疏离。

    那么,如何涵养人格魅力呢?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涵养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胸怀理想,拥有坚定信念。否则,就算才华横溢,也会因丧失理想而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

    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德,简而言之就是道德。据于德,就是要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强调所谓“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涵养人格魅力,就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激发自爱和爱人之心。

    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中技艺。时移世易,今天的六艺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游”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浸染艺术气质,“游戏”于艺术世界。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能否收获他人的感念,书写灿烂的人生,就看是能否播下“道、德、仁、艺”的种子,从而涵养我们的人格魅力了。

(1)、说说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根据论述内容,为选文第3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分论点。

(3)、选文第5段是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是怎样证明“据于德”这一观点的?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第7段论据的一项(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B、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C、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孔子家语》 D、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宋)胡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

刘亮程

    我用一个下午,观察老鼠洞穴。我坐在一蓬白草下面,离鼠洞约二十米远。这是老鼠允许我接近的最近距离。再逼近半步,老鼠便会仓皇逃进洞穴,让我什么都看不见。

    老鼠洞筑在地头一个土包上,有七八个洞口。不知老鼠凭什么选择了这个较高的地势。也许是在洞穴被水淹了多少次后,知道了把洞筑在高处。但这个高它是怎样确定的?靠老鼠的寸光之目,是怎样对一片大地域的地势作高低判断的?

    老鼠的这个洞的确筑在高处。以我的眼光,方圆几十里内,这也是最好的地势。再大的水灾也不会威胁到它。

    这个蜂窝状的鼠洞里住着大约上百只老鼠,每个洞口都有老鼠进进出出,有往外运麦壳和杂渣的,有往里搬麦穗和麦粒的。那繁忙的景象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收获者。

    有几次我扛着锨过去,忍不住想挖开老鼠的洞看看里面到底贮藏了多少麦子。但我还是没有下手。

    老鼠洞分上中下三层,老鼠把麦穗从田野里运回来,先贮存在最上层的洞穴里。中层是加工作坊。老鼠把麦穗上的麦粒一粒粒剥下来,麦壳和渣质被运出洞外,干净饱满的麦粒从一个垂直洞口滚落到最下层的底仓里。

    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不知这种分工和内部管理是怎样完成的。在一群匆忙的老鼠中,哪一个是它们的王,我不认识。我观察了一下午,也没有发现一只背着手迈着方步闲转的官鼠。

    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这只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才反应过来,一骨碌爬起来,扔下麦穗便跑。我看见它的脊背上磨得红稀稀的,没有了毛。跑起来一歪一斜,像是很疼的样子。

    以前我在地头见过好几只脊背上没毛的死老鼠,我还以为是它们相互厮打致死的,现在明白了。

    我终生都不会走进老鼠深深的洞穴,像个客人,打量它堆满底仓的干净麦粒。老鼠应该有这样的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

    我们未开垦时,这片长满矮蒿的荒地上到处是鼠洞,老鼠靠草籽儿和草杆为生,过着富足安逸的日子。我们烧掉蒿草和灌木,毁掉老鼠洞,把地翻一翻,种上麦子。我们以为老鼠全被埋进地里了。当我们来割麦子的时候,发现地头筑满了老鼠洞,它们已先我们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麦收。这些没草籽儿可食的老鼠,只有靠麦粒为生。被我们称为细粮的坚硬麦粒,不知合不合老鼠的味口,老鼠吃着它的胃舒不舒服。

    这些匆忙的抢收者,让人感到丰收和喜悦不仅仅是人的,也是万物的。

    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孤独和尴尬。

    在我们周围,另一种动物,也在为这片麦子的丰收而欢庆,我们听不见它们的笑声,但能感觉到。

    它们和村人一样期待了一个春天和一个漫长夏季。它们的期望没有落空。我们也没落空。它们用那只每次只能拿一只麦穗、捧两颗麦粒的小爪子,从我们的大丰收中拿走一点儿,就能过很好的日子。而我们,几乎每年都差那么一点儿,也能幸福美满地吃饱肚子。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注】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被誉为“乡村哲学家”。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置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就会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理解这些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唯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居家劳动也是一种教育

顾建军

    ①去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寒假结束之后,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各地延期开学。面对“加长版”的假期,面对各种空中课堂,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有必要改变一些地区防疫期间中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增加居家劳动实践内容?

    ②对中小学生来说,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一些小区、村庄的封闭式管理,一些亲戚朋友的“隔离”状态,都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从居家的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在进行学科知识、体艺活动等远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的既有资源,进行适宜、适量的居家劳动实践,将会起到多方面的收获。适当的居家劳动,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防疫抗病能力,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

    ③在中小学生居家劳动实践中,老师和家长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科研工作者,为抗疫做好物资保障的生产者、运输司机、快递小哥,日夜值守的社区基层工作者、网格员等等,他们用特别时期的特别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奉献之歌。因此,让学生学习全国战“疫”中各个行业的劳动者,有利于为他们铺就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

    ④居家劳动实践,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家制宜、就家取材,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形式不拘,内容多样,包括居家整理劳动、家庭餐饮劳动、家庭绿植养护劳动、家庭手工制作劳动、家居环境改造劳动等。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溺爱与包办,孩子既缺少劳动的观念与习惯,又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据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课题组2019年对全国3390位家长的调查,小学生一、二年级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约为17.33分钟,三至六年级约为17.49分钟,初中生约为17.02分钟。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不足。因此,            

    ⑤此外,学生居家劳动实践,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讲究方式方法。居家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智力劳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劳动安全,强化居家劳动实践中的感悟、探究与创造,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安全劳动、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他们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

    ⑥“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居家学习期间,倡导中小学生基于家庭环境,结合疫情防控知识学习和实施要求,进行力所能及的居家劳动实践,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可行。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控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亲眼见证“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等一个个科技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 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注释】①出自《晏子春秋•内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