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第三华侨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忍的痛 恣意的爱

       ①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②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③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④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⑤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⑥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⑦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⑧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⑨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⑩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⑪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⑫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⑬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瘸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⑭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⑮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1)、随着对母亲病情的了解,“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文中画横线处三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 这样写在结构与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有人把本文的题目改为《刀尖上的舞蹈》你认为怎样?为什么?

(4)、谈谈⑪段中“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这句话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③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⑥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⑦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⑧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旅行,拯救不了平庸的生活

      ①一位旅行摄影师,25岁前就去过三十个国家,护照上敲满了钢戳,拍了十万张照片,吃各国的食物上各国的厕所,并且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咬牙切切地说,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旅行社做的事情就是一场骗局,他们收了钱,卖给你一个根本抓不到的梦。”他愤愤地说:“我追求的旅行,应该是独具个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但现在旅行社提供的批量同质化旅行线路简直变成一种精神的洗脑,它不但没法让你找到自己,反而让你迷失得越来越远。”

      ②他说,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时不时有着放弃学业和工作去旅行的念头,但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导游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去旅行应该是为了获得安慰与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愈。”“比如﹣﹣佛教徒应该去日本京都和泰国清迈,脱掉鞋子向每一尊佛像、每一位僧人表示敬意;不愿出门的宅男应该去每个城市的酒吧与游乐园,在那里找到人生的刺激点;出入耸立在雾霾之中的巨型写字楼的白领们,应该去无人走过的田野与村庄,应该尽情在大草地上打滚。”他笑笑,“也许这样,你才会觉得心里缺失的那一片灵魂,被补齐了。”

      ③可是,当你看到人山人海的长城与故宫,当你排队几小时登上黄山泰山雁荡山,当你在曼谷大皇宫的宫殿内着急寻找着厕所,这种旅行并不会改变你。

      ④我也曾用攒了两年的积蓄去了一趟日本、泰国。我半夜起来抢亚航的廉价机票,为了签证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花一个小时去研究一个酒店是否值得预定,看攻略,换外币,学外语,替人罗列购物清单,信用卡开始透支……当一切搞定,终于前往日本、泰国之后,我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联网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却满是人山人海,而且几乎每分钟都能听到中文的大声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队进入个大热门的景区,架起三脚架想拍照却发现几乎无可能,我想去阅读每一尊雕像上镌刻的文字,却一次次被带着小红帽的中老年旅行团冲散。

      ⑤我甚至觉得,这个建筑,还没有我老家县城的漂亮;这个湖,还没有母校里的清澈,我就这样开始抱怨,然后回到酒店,一个人看着陌生的电视节目。

      ⑥我也跟随旅行团去过欧洲,坐着大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除了午夜在酒店里和陌生人玩三国杀,完全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地方。

      ⑦是的,我看到了卢浮宫,我看到了蒙娜丽莎,但我又得到了什么?我不知道。我问了许多同行的伙伴,他们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完成了家人给他们的代购清单。

      ⑧细细回想我们的旅行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那些记忆最清楚的镜头,却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旅行攻略网站和旅行图书上:那是同行伙伴的依靠与依赖,那是在旅游地点与那里的人与物的共鸣。

      ⑨当然旅行更应该是充满意外的,如果我们真的能适应变化的旅行,如果我们喜欢这些未知,那我们为什么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如此按部就班?或完全交由旅行社按照既定的套餐打理?

      ⑩不要欺骗自己,旅行不是万能药,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它们所带来的只是更多的伤害。更多时候,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走走﹣﹣我们其实可以随时开始一次无需规划、不限时间的旅行。

      ⑪今天的杭州下着雨,我没法出门,在房间里看书写作,听音乐,训练冥想;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这种生活和千篇一律、喧嚣尘上的旅行相比,它更能带给我帮助。

      ⑫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过杭州的每一个展览馆吗?你真的看过苏东坡的每一份真迹吗?你有会去杭州收藏品市场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吗?你会去坐下来,在孩儿巷的弄堂里和民国出生的老人聊聊历史吗?你会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与陌生的人聊天吗?你会在吴山广场上,和晨练的老人一起写大字吗?你会在清晨醒来,骑车环绕还未苏醒的西湖吗?你其实能做的很多,你一点不会寂寞。

      ⑬如果你要往外走,你能不能为自己定制一条最适合的线路?能不能拒绝打卡式的拍照?能不能在出发前多读点当地文化历史的书?能不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侣?能不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能不能将全部的内心,投入到未知的探索之中?

      ⑭真的,这才是有意义的旅行。

(来源/庞门正道,作者/妙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找回来的家乡

    巍峨的世界在地图册上浓缩得那么小,那么微妙。父亲在地图册上画了一个小小的深色的点,指着这蚂蚁大小的地方,说这是家乡的位置,好山好水就在这里。这地方闭上眼睛也能找到,不用在地图上找,一直藏在他心里。

    父亲说这也是我的家乡,是整个家族世代的根。听他说得那么肯定,我茫然了。出生在上海的我,想象不出“家乡”这个词会有力量,值得深情地念叨,因为它对于我是陌生、模糊的概念。

    暮春时节,父亲买了火车票,和我一起乘着绿皮火车去了沂蒙山。下了火车,他对着远处延绵的沂蒙山拜一拜,指着村口的两棵树说:“这是我小时候种的,现在还在,它们会比我活得长。”

    树上的喜鹊喳喳地叫起来,仿佛回应父亲。

    我们住在祖父的老屋里。老屋外观看着高大古旧,走进去感觉阴沉,神秘而肃穆。父亲是在老屋里出世的,祖父本人也生在老屋,住了80多年,直到仙逝在那里。

    老屋庇佑了家里几代人,被尊为福屋,无论多旧,家里人也不舍得拆除,最多是修缮。

    院子很方正,少许的树和少许散养的鸡和鸭,树杈上挂着小灯笼,为老屋增添了人间烟火味。院子占着高处,前面少遮拦,推开院门,放眼看去是田野和农舍,还有大摇大摆的走地猪。田陇上的很多小花次第开了,成群结队地享有花期的荣耀。大自然里的花朵和城里暖房里栽培的精致的按时开放的花不一样,粗放而倔强,不娇不宠,自妖娆,尽开颜。

    有庄稼人打扮的人,成群地从田野深处过来,他们的面目越来越清晰,这些是来老屋和父亲团聚的亲戚。

    和父亲沾亲带故的人有那么多,庞大的亲戚队伍,一些面庞、眼神、姿态、口音暗暗相合的人们聚会在一起,长的是北方人的脸型,说话是北方口音,行事是北方人的礼仪和思维,彼此热烈的感情,快把老屋点燃了。

    厨房里在煮大锅饭,用干柴和铁锅烧的饭,有让人松弛而愉悦的松枝香味。

    爸爸留来访的亲友吃饭,本家的婶子、嫂子们早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馍馍、小米煎饼。有的包了大个的茴香水饺,炸了萝卜丸子,有的杀了自家养的小鸡炖茄子,还有的做了拿手的肉饼和卤豆腐什么的。还有一道白菜炖肉,用一个新脸盆装,白菜是爷爷种的,猪是婶婶养大的,肉有白膘,切得厚厚的,炖菜里还放了山上采来的鲜蘑菇,普通的农家菜能鲜美到极点!桌子上有亲戚们带来的山菇、瓜果、栗子,真是一场盛大的百家宴。

    院子里到处是奔跑的小孩,有个呀呀学语的,猛吃猛喝,噎住了,被爸爸笑骂,哭起来了。黄色的黑色的狗,开心地钻在人堆里找好吃的。

    那一片喧闹,让我自豪,我从没见过那么热闹的,有面子的聚餐。我不会孤单了,即便独自在天涯海角,只要想一想在遥远的山里,有一个属于我的亲切家乡,还有那么多跟我沾着亲的人,就会增加胆气。

    火车开来了,我欢天喜地,感觉火车是甜的。亲戚们也来相送,把我们的到来看作一个节日。我对家乡的感情近了很多,努力记住了地图册上的父亲画的一个小黑点。纸上的故乡因为有了生动的人和人情,变了模样。

    火车开了,父亲这漂泊的游子,沉浸在忧伤中。载着他,带他离开家乡的火车,在他眼里会有特别难过和复杂的味道吧,和眼泪一样。

    我跟着父亲,越来越远地离开家乡,恍惚中,家乡成了一个女神,向我们伸出庇护心灵的羽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斤水

江南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饮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景,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走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地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地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头哞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丘背后跑来了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⑧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界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⑪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成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⑫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⑬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⑭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⑮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⑯她也流泪了。

    ⑰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⑱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选自《南方日报》2016年1月22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