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晋江市新侨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张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16年3月15日下午,李世石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AlphaGo(阿尔法狗)对战第五局,最终李世石投子认输。这场举世瞩目的围棋对战以人工智能对  人类4:1的结局落下帷幕。

       以往人们认为“机器只会计算不会学习”“计算机只能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会创造”,如今在AlphaGo的胜利面前,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学习、思考、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计算机完全可以具备这些被视为人类专属特征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是机器能完成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担任,哪怕是传统意义上被人类视为独占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小说、诗歌等也不可能幸免。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已经使计算机学会了自主创作乐曲,模仿巴赫、莫扎特、肖邦风格的“古典音乐”,就连资深乐迷都难辨真伪。IBM的工程师教会了一台名为WATSON的电脑自创菜谱,其食材和组合方式、烹制方法均是人类从未想过的,据品尝过的人说“味道不错”。

       如果90%的工作都能由智能机器代替人做,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呢?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会极其强大,但有一个环节取代不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前者,而后者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举个例子,在今年2月武汉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有位老父亲替大学生儿子去应聘。很显然,不管这个大学生如何优秀,用人单位都不太可能考虑聘用他。因为除了 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还看中其他素质——理解力、沟通力,认真、坚韧、献身精神这些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必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与评价。

       计算机写出的乐曲再美妙、人工智能烹制出的美食再可口,也很难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因为其背后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人。能激发人的欲望、情感、想象和创造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而人所要解决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没有“从零到一”这个环节,就不会有“从一到无穷”的发展。人工智能能“解决问题”,但“提出问题”仍旧是人类的特权。

       人究竟比机器强在哪儿?答案也许就是:人有人性。人性是推动人类超越自己的内在动力。因此,未来最具创造力的人和民族一定是在人性的丰富与深刻程度上领先的人和民族。

       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世纪对战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段子是,电脑:“你明知一定会输给我,为什么还不投降?”人类:“ 笨蛋,因为我是人啊。”

(1)、通读全文,概括出作者认为人比机器强的3点表现。

(2)、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用人单位不太可能考虑聘用大学生的原因是(    )

A、用人单位认为这位大学生还不够优秀,工作能力不强。 B、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由老父亲代替应聘,显得不够重视。 C、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用人单位不了解大学生理解力、沟通力和认真、坚韧、献身精神等重要素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可预见的未来,学习、思考、创造等人类专属特征等能力,机器也可以具备。 B、人工智能不仅能提出“从零到一”的问题,也能解决“从一到无穷”的问题。 C、在未来,越能推动超越自己内在动力的人和民族是越具创造力的。 D、人类不服输的原因是,人类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最终能战胜智能机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好生”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他涨红了脸,眼泪似乎要奔涌而出了,他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下午四点左右,使我非常苦恼的那种焦急不安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我自己了,我又到中央楼梯那边去,嵌板开着。我冒险到平台上。船长脚步激动地还在那里踱来踱去。他注视在他后面五六海里的战舰。他像野兽一般,在战舰周围转来转去,把它引到东方,让它追来。不过他并不回击。他或者还是迟疑不决吗?我想作一次最后的努力。但我刚要开口,他就不许我说话,要我禁声。

    他对我说:我是权利!我是正义!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亲热过的,尊敬过的,祖园、爱人、子女、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您不许说话!

    我眼光最后向那艘战舰看一下,它正加紧追来。随后我找到尼德和康塞尔,我喊道:我们逃走!不管它是哪一国的,黑夜来临前它一定要被击沉。总之,与其充当还不知道是否正义的报复行为的同谋人,倒不如跟它一起死亡。

    这正是我的意见,尼德·兰冷淡地回答,我们等到黑夜再说。

    黑夜的一部分时间平安地度过。我们等待时机,准备行动。我们差不多不说话,因为情绪十分激动。尼德·兰真想跳到海中去。我强迫他等待。照我的看法,诺第留斯号要在水面上攻击这艘带双层甲板的战舰,这样就不仅可能,并已容易逃走。

    早晨三点,我心中很不安,到平台上去。尼摩船长并没有走开。他站在船前头,挨近他的旗,旗受微风吹动,在他头上招展。他两眼不离开那艘战舰。他目光炯炯,有如电照,好像是吸引它,诱惑它,像驳船一样更确实可靠地把它拉进深渊!

    我这样一直在那里呆到早晨,尼摩船长好像一直就没有看见我。战舰跟我们还有一海里半的距离,到第一次曙光出现的时候,它的炮声又隆隆响起来。诺第留斯号攻击它的敌人, 我的同伴和我,我们要永远离开我不敢加以判断的这个人的时刻,看来不久就到了。

    我回到客厅中。诺第留斯号老是浮出水面。清晨的曙光有些渗入到水中。由于海浪的波动,玻璃窗受到初升太阳的红光,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这可怕的6月2日开始了。

    五点,我看测程器,知道诺第留斯号的速度减慢了。我明白它是故意让敌人接近。并且炮声也一阵一阵响得更猛烈。炮弹滚人周围水中,发出奇异的呼啸声,对准海中射击。

    朋友们,我说,时候到了。大家握一握手,愿上帝保护我们!

    尼德·兰很坚定,康塞尔很镇静,我神经紧张,差不多抑制不住自己。我们走入图书室。当我推开那扇对着中央楼梯笼间的门的时候,我听到上层嵌板忽然关闭了。加拿大人奋身跳到梯阶上去,但我把他拉住。很熟悉的一声呼啸,使我知道水被吸入船上的储水池中来。是的,不一会,诺第留斯号就潜入水面下几米的深处。

    我明白了它的行动目标;我们现在要行动已经迟了。诺第留斯号不想从坚固的铁甲上来攻打这艘有双层甲板的战舰;它是要在那战舰的浮标线下面,它的钢壳不能保护它的边缘地方来进行袭击。我们又被关起来,要被迫做正在准备中的凶恶惨剧的见证人。并且,我们差不多也没有时间来思考。我们躲到我的房间里面,大家面面相觑,一句话不说。我心中十分恍惚:思想也停滞了。我这时的处境就像等待某一种可怕的爆炸那样,十分难受。我等待着,注意听,我只有靠听觉来生活了!

    可是,诺第留斯号的速度显然增大了。它现在采取的是前进的速度:它的整个船壳都颤抖了。突然我大喊一声。冲撞发生了,但相对较轻。我感到那钢铁冲角的穿透力量。我听到拉开来和送进去的声音。但诺第留斯号在推进器的强力推动下,从这艘战舰身上横冲过去,就像帆船上的尖杆穿过布帆那样!

    我简直忍无可忍。我像疯子一样,神经完全错乱,我跑出我的房间,急急走进客厅中。尼摩船长在客厅中。沉默、忧郁、冷面无情,他通过左舷的嵌板,两眼注视看。一个庞大的物体沉到水底下来,诺第留斯号跟它一起下降到深渊中要亲眼看一看它临死时的惨痛。距我十米远,我看见这只船壳裂开,海水像雷鸣一般涌进去,然后水淹了两列大炮和吊床舱房。甲板上满是往来乱动的黑影。海水涌上来。那些受难的不幸的人都跳到桅墙网上,抓住桅墙,在水中挣扎,扭弯肢体。这简直就是突然被整个大海侵进来的人类蚂蚁窝!

    忽然战舰上发生了爆炸。然后,那沉黑的巨体沉没水中,跟它一起,这船上全体人员的尸体都被强大无比的漩涡拉下……

    当一切都完了,尼摩船长向他的房门走去,把门打开,走进房中。我眼看着他。在他房间里面的嵌板上,他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肖像下面,我看到一个年纪还轻的妇人和两个小孩的肖像。尼摩船长两眼看这肖像一下,向像中人伸出两只胳膊,同时跪下,抽泣起来。

(《海底两万里》选段,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