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六月押题试卷

请结合文本概括《家》中高老太爷和《风波》中赵七爷的共同特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合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 “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 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 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 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 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 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 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6日第2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