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沙枣》,完成下列各题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

       ①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让老鼠死绝”之类的谣言吓唬人。但这属于低层次的争论。怀疑者主要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外行和另有用意的组织,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美国人普遍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②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属于层次高一些的问题,在学术界内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此的担心也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大了。经常被提及的是担心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后,其花粉与周围的其他植物、特别是该作物的野生种进行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担心转基因水稻的基因会“污染”了野生水稻,所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就不计划种转基因水稻。这其实并非转基因作物特有的问题。种植传统的作物同样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杂交水稻的基因也可能会“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种杂交水稻。和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在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增添了一个额外的基因而已,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对这么一个基因就那么担心呢?

       ③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被人为夸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实际益处又经常被忽略。当前种植得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两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农民选择种植这两类转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降低了生产成本,潜在的好处是有助于环境保护。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种植它们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这种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什么除草剂都不用,那不是更环保吗?但是不用除草剂,就要靠耕作除草,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④已研发成功、还未开始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有的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例如中国自己研发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主要是要作为牲畜的饲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没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为饲料,容易患缺磷症,为此往往要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通常用磷酸氢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数不被消化,随粪便排出,冲入河流、海洋,对环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使水体富营养化。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这样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减少了磷污染。又如,美国将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抗旱转基因玉米,减少灌溉,对保护水资源也很有好处。

       ⑤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而它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未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可怕。某些“环保组织”却把转基因作物当成恶魔,竭力阻挠其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对这样的“环保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伪环保。

(选自2010年1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父亲年幼时,从来不曾有过一个真正的家。五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终身没有再娶。他们父子俩随处漂泊,生活无定,到我父亲八岁时,他已先后呆过三个国家了。也许正是这游_______(zōng)无定的生活,使父亲养成了勤劳实干的习惯。

    ②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丁丁当当地忙乎着。寄居土耳其时,才六岁,他就首开记录:把餐具的腿全部拦腰锯断,这样他可以坐得舒服些。为此,他受了惩罚,可也由此看到了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十岁的时候,他已来到纽约的布鲁克林。那年他用人家丢弃的废旧零件,为自己“造”了一辆自行车。到了二十岁,他又故伎重演,为自己“造”了一辆汽车!他那粗壮的满是老_______(jiǎn)的手,竟把一辆帕卡牌废车修整一新。兜起风来,绝不比富家子弟的车差劲。

    ⑤父亲是个实干家。多年劳作的成果,足以让父亲感到骄傲。而对我说来,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他亲手为我制作的小玩意儿。他以双手而不是以言语传达了对我无限的爱。

    ④多年以后,我尽管早已不再是玩玩具的年龄了,但还会不时地把这木头房子找出来,不仅为了欣赏,也借以回顾往昔——我眼看着父亲用他的双手将我的梦想变为现实的那段岁月。

    ⑤待我上了大学,自己有了家之后,就更加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地________(依赖  爱恋  依恋)着他,不愿意离开他。可是父亲说:“我能够为你提供许多方便,但是不能造就你的生活。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帮助你创造自己的天地。”

    ⑥我父亲没有给我写过信,也常记不起我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甚至有时连我今年几岁也不清楚,但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________(充满  洋溢  表现)着他对我的爱——无言的父爱。实际上我身上最紧要的部分,都是他亲手培养和改善的,他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寂寞

    ①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身边,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着做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剑光夺目。

    ②我望向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变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影像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我坐在风暴中心,感觉四周一片死寂。这时,寂寞像沙尘暴,以鬼魅般的速度,细微的渗透包围过来。

    ③我曾经30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太阳落下的时间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途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惊慌地寻找出路。

    ④在空气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的落地玻璃门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它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越过阳台,进入我的客厅,把我裹挟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⑤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旱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细细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

    ⑥有一年除夕夜,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到11点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人相守。然后就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在归途中打来电话,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儿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我感念他的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他一时无语。

    ⑦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得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在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⑧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居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⑨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作者:龙应台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减)

散文阅读

壶口,壶口

莫伸

①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诚如其名,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大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之壮美,激越,狂放,丰富,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朵,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____,____。无论从气势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令每一个闻者无法不愕然,也无法不肃穆。

⑧黄河水量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水量缩减时,河床岩石堆垒,危崖肃耸,只剩那个天然的“壶口”中水流奔涌。水量充沛时,无数上游的水流都任由着脾气也放纵了手脚,它们从乱石堆中穿崖越岩而来,条条水流,道道喷花,九曲迂回,奔涌直下。抬眼望去,水流和浪花全高置于头顶,起码也平及视线,仿佛直扑门面,直叩额顶。于是满耳全是黄河水声,满眼全是黄河水流,满身遍是黄河缠绕,一霎时,满脑子一片空白,恍惚中只有一句千古咏叹涌上心头:黄河之水天上来!

⑨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时的感受。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以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奔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不得不退让,不得不动容。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喷涌。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碾为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⑩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要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⑪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润泽,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醒悟,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志士和仁人们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有删改)

【品读·悟理】观黑猩猩“雨舞”,探究原始礼乐

神秘的“雨舞”

刘骁纯

①“那天早上,我正观察着一群在大树上吃无花果的黑猩猩。天色阴沉沉的,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正午下起了第一场大雨。那时黑猩猩正从树上下来,沿着陡峭的草坡向上爬。在猿群中有七只成年的公黑猩猩,另外还有几只带着幼仔的母黑猩猩。它们刚爬上山脊歇气时,顷刻间大雨倾盆而下,头顶上响起一声炸雷,使我不由地哆嗦了一下。一只公黑猩猩像得到口令似的,立刻直立起来,有节奏地摇晃着身子,踏着步子,高声地叫喊着。透过刷刷的雨声,我听出了它那洪亮的嗓音。突然,它转身向下,直奔刚才吃食的那棵大树。它跑了大约三十米,猛然一停,抓住树干,跳上了下部的树枝,坐下了。

②“另外两只公黑猩猩,几乎同时跟着它这样做。其中有一只在奔跑中折下一根树枝拿着它在头顶上旋舞一阵,然后扔开。另一只几乎跑到坡脚那儿,直起身来,开始有节奏地摇晃近处的树枝,然后折下一枝,拖拽着。这时,第四只公黑猩猩也登台表演了。它跑着跃上了树,折下一根粗大的树枝,即刻又带着树枝跳下,拽着大树枝向下跑。最后,剩下的那两只公黑猩猩粗野地号叫着向下飞奔。在这时,第一只黑猩猩,这幕话剧的创始者已经下了树,正沿着斜坡慢慢地走上去。

③“带着幼仔的母黑猩猩,都爬到峰顶附近的树上,坐下来观看这场演出。瓢泼大雨不断从天空倾泻而下,耀眼的之字形闪电撕裂灰色的阴云,雷声轰隆鸣响,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震荡。

④“二十分钟以后,演出结束。湿淋淋的演员安静下来。观众下了树,全体隐进山顶后面去了。”

⑤古多尔将这幕话剧称为“雨舞”。她在禁猎区的整整十年中,总共只碰到过两次。

⑥在大雨倾盆时,黑猩猩总是先在树下躲避,当躲避已经没有意义时,便索性坐在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幼年和少年黑猩猩,这时常常激烈地活动,它们或者攀着树枝荡秋千或者不停地翻腾跳跃,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上。古多尔认为这是暖和身体的手段,并认为喧闹的“雨舞”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⑦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⑧如果是为了取暖,何以要有一种集体活动的程序?何以刚下雨尚未寒透时行为激烈,二十分钟后浑身湿透了反而停止了活动?如果是情绪烦躁,何以演出又那么有条不紊?另外,取暖、情绪烦躁等都是经常性的需求或心理,相应的行为也必然应该是经常性的,那么,“雨舞”为什么如此稀有,以至其他观察者从未报道过,古多尔十年中也仅观察到两次?

⑨根据“雨舞”的特点,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绪宣泄方式,是一种神秘恐惧心理和突然萌发的向神秘恐惧心理挑战的矛盾情绪的表现。

⑩根据古多尔的经验,黑猩猩见到人最初是逃跑、躲避,并在暗中观察;第二阶段是用威吓的方式发动进攻;第三阶段是建立友好相处的关系。这样看来,第一阶段人对猿处于神秘状态;后来发现古多尔并不那么可怕,便进入了神秘感和向神秘心理挑战的矛盾状态。这时如果人向猿发起攻击,猿的心理状态就可能退回到神秘中去。古多尔忍受了自己心中的恐惧而不采取任何反抗和伤害对方的举动,于是猿进入了神秘感破除的第三阶段。

⑪“雨舞”和猿类对人的威吓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对象是实在的人,一个是虚幻的雷电。对猛兽和人的挑战是在实践中反复经验的行为,对大自然的挑战则是偶尔萌发的行为;对猛兽和人的挑战因对方发生反应而得到巩固,对大自然的挑战因对方不发生反应而随生随灭。

⑫挑战的勇气是被群体支撑起来的,是借助群体精神力量的后盾而被激发起来的,这使这一行为自发地带着一定的群体配合的秩序性。正如它们向人的挑战一样,这里不是实际的挑战,而是精神上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⑬这种对自然既畏惧又鼓起勇气的挑战行为,必然是随着古猿人对自然的实际征服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猿类中不可能是普遍的;又因为猿类对自然实际的征服行为在动物界是鹤立鸡群的(如使用天然工具和加工简单工具),因此,这种精神上的挑战行为有可能偶然发生。

⑭如果我们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黑猩猩的“雨舞”以及其他的类似行为,就是我们研究原始礼乐(礼仪性歌舞)的动物性根源的重要参照。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