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届九年级语文适应性考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群体免疫”是科学还是一场冒险?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持续蔓延,欧洲已成为疫情“震中”。欧洲多个国家先后宣布关闭边境,学校停止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英国等国家提出建立“群体免疫”的抗疫策略,这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极大关注。

    “群体免疫”作为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概念,在疫苗未出、疫情未止的当下被用于疫情防控,其有效性陡然成为各方争论焦点。

    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Patrick Vallance) 13日解释称, 如果用非常严厉的措施来抑制病毒,疫情会在错误的时间反弹。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

    对此,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需要采取紧急的隔离和封锁政策,而政府正在与公众在玩赌轮盘,这是一个重大错误。”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撰文指出,“群体免疫”方式分为自然免疫和疫苗免疫。疫苗免疫是主动让人群形成群体免疫,达到群体免疫门槛。“由于现在还没有疫苗,所以形成免疫群体的方式只有一种:主动或者被动感染。”

    因此,目前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群体免疫”措施也被不少媒体解读为-“防疫策略需要让人先感染病毒”。

    如今,这种听上去似乎并非理性的防疫方式正成为有些国家采取的策略,分析认为,其背后原因或许来自于对疫情的不同判断。

    相关方面认为,当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可能未必有效。如果不形成群体免疫,一放开控制,依旧容易再形成大流行。

    帕特里克·瓦斯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判断,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成为成为一种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感染。因此,群体免疫将是长期控制这一疾病的对策。他担心,如果现在没有足够多的人感染这种病毒,它将在冬季再次出现,那时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将不堪负荷。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医学教授斯科特·威斯(Scott Weese) 告诉中新社记者,“群体免疫”策略与对医疗资源挤兑的担忧密切相关,希望能将暴发高峰期拖晚,错开冬春时期的季节性流感。拖晚峰值可以为疫苗研制赢得时间,也可以集中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

    因此,人们发现部分国家采取了与封城和禁止社会流动几乎相反的防控建议。在现阶段,不再把重点放在防止疫情扩散上,而是以减少损失为主。有分析认为,该策略是在等待两件事发生: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然而,就像《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所言,这样的政策或许如同“赌博”。病毒对中青年人的致死率是否将一直很低?病毒感染速度是否会突然增速,突破医疗系统的负荷?当病毒变异后,获得性免疫是否仍然有效?一系列相关问题无一不在考验公共卫生防疫系统。更关键的是,即便以当前2.3%的死亡率计算,实现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可能导致更多人死亡,如此高昂的代价,社会能否承受?

    另有学者指出,若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将会给欧洲合作应对疫情增加难度。“并非所有国家都采取‘群体免疫’ 策略,欧洲相当多的国家仍在进行边界管控和区域隔离,仍将重心放在防止疫情扩散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对本社记者表示,“如果不能做到协同一致,将对全球防疫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医疗体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这种全新的传染性疾病,应用“群体免疫”的有效性尚无定论,全球防疫前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或许正如有评论所指出,“我们不必急着做出结论,而是应该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不同的应对。”当下所作的一切,是为了让人类在未来找到更高效的应对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黄钰钦张素日期:2020-03-15)

(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当前语境下的“群体免疫”下一个定义。
(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
A、支持“群体免疫”措施的相关方面认为,当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扩散,严密的控制和隔离策略已经没有效果。 B、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如果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必然能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C、同一国家或地区在防疫过程中,需要协同一致,才能减轻应对疫情的难度,尤其是对医疗体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D、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传染性疾病,“群体免疫”的应用将会对全球防疫带来有利的参考价值。
(3)、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场。
(4)、英国宣布“群体免疫”后,引发各方争议。有人认为英国的做法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思路”是符合自然规律、科学精神的;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场冒险。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凶手WiFi》一文,回答下题。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儿也不笨。”

    可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还在班上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也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他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那个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刚睁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一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礼物?”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蓬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

杨绛

    ①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②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的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③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研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妒、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④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建议他临什么字贴,他就临什么字贴;钟书忽然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贴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⑤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语,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回复书信来往。

    ⑥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出师表

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奷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