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0届中考语文仿真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父亲带我去工地

邹贤中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去广州打工,舍不得把我留在老家,便带着我到广州上学。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在市场做卫生。我们生活拮据,我没有任何零花钱。每天放学,我总是流连在学校小卖部的柜台前,对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咽口水。我太想买一根雪糕,或者一包薯片了。

    最后,一个念头忍不住从我脑中冒出:我去爸爸口袋里偷偷拿上一两块,他应该发现不了。拿钱的念头一旦冒出,便如野草般疯长。终于,我付诸了行动。第一次出奇地顺利,我拿到了5毛钱!我不敢花,捂在口袋里忐忑地过了三四天,发现父母没有任何反应,才大着胆子买了一根雪糕。那融化在口腔里的奶香久久都没有消散,让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拿的钱越来越多,最初的那点负罪感也消失了。

    直到那次,我一次性拿了父亲600元,那是父亲刚领到不久的工资。为了找回钱,父亲不断地在家与工地间往返,地毯式搜索,奇迹当然不会发生。思索了良久,大约是排除了丢在外面的可能性,父亲终于把我叫到了面前,我矢口否认,但是惊慌的眼神和冷汗直冒的额头出卖了我。

    母亲一言不发,拉开我书包翻着,想了想,又蹲下来到床下搜寻。我藏匿的零食和小玩具铁证如山地摆在面前,我无从狡辨。

    ⑴我心惊胆战地看着父亲,等着暴风雨的到来。谁知,父亲只是让我先去墙角反省,临睡前,才跟我说:“明天是周六,我带你去工地。”

    难道父亲要让我辍学去打工吗?我胡思乱想,惊疑不定。

    第二天,我跟着父亲去了工地。他没给我安排活儿,只是让我随便转转,随便看着。我站在父亲旁边,只见他将一捆捆巨大的铁丝盘好放在工地上,这些盘好的铁丝需要拉直才能使用。在工地的尽头处有一块固定铁丝的钢板,父亲拉着一根铁丝向尽头走去。⑵巨大的拉力逼着父亲低着头,驼着背,弯着腰。他匐前行的身影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高年级的哥哥们朗读的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

    我的心不由有些疼痛。父亲终于到了终点,他把铁丝固定在钢板的小孔里。这头,一个工友剪断了钢丝并用机器拉直。父亲走回来,开始下一趟的“拉纤”。我放眼望向工地,只见其他工人有些抬起巨大的钢筋,有些拿着扎钩去扎铁,还有的在高耸的钢柱上爬上爬下,看得人心惊……九月的秋老虎分外生猛,头顶骄阳似火,空气却闷热如罐。我只是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便汗如雨下,口干舌燥,额头像要冒出火来。

    父亲没有发话,我不敢离开,就在工地看父亲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回到家,我筋疲力尽地倒在床上。父亲到底做了多少趟“纤夫”,我后来没有勇气数下去了。

    父亲坐在我身旁,沉声对我说:“你拿的那600块钱,我一天都不休息,需要像今天这样干一个月才能挣到!”

    说完,他起身离去。

    我把脸埋在枕头里,抑制不住地哭起来,泪水腌渍着被晒伤了的脸,火辣辣地疼。

    从此,我再也没有“拿”过家里的钱,那600元,如九月的骄阳一般永远烫着我的心。

(《品读》杂志2019年第8期)

(1)、父亲带我去工地,其目的最主要的一项是(    )
A、让我熟悉他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B、让我感受九月秋老虎的威力 C、让我体会他辛苦赚钱的不容易 D、罚我在工地陪他干一天的活
(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①我心惊胆战地看着父亲,等着暴风雨的到来。

②巨大的拉力逼着父亲低着头,驼着背,弯着腰。他匍匐前行的身影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高年级的哥哥们朗读的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

(3)、文章倒数第2段的原文是“父亲走后,我号啕大哭”,修改后成了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作比较。
(4)、结合最后一句话,分析文章主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距   离
        ①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 , 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③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④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⑤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⑥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

       ①十年前的4月14日,被称为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人们期盼这个划时代的成就带来对自身和疾病认识的革命性变化。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旨在揭开人体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从而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一份生命“说明书”,有人将其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③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其成本直线下降,医学应用继而成为现实。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经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手,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才得以完成。而今天,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不到5000美元,且只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⑤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人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而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一数字预计将迅速增加。有人乐观地预测,到2020年,每个新生儿都能被绘制基因组图。

       ⑥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⑦对疾病基因根源的认识将有助于对症下药。比如说,药物易瑞沙只对EGFR突变基因的肺癌患者有效,而药物爱比妥则对KRAS基因突变的结肠癌患者无效。但基因药物的研发是个漫长过程,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因药物也不过是从4种增加至106种。

       ⑧十年悠悠而过。今天,尽管找到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也直线降低,但科学家认为,基因组学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选自2013年4月15日《科技日报》作者:林小春、任海军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 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