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松江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

    ①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bān奖。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②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以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他的“最后一站”,没想到最后一岗是来故宫“看门儿”。早在20世纪80年代,清华建筑系出身的单霁翔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不曾料到几十年后,自己竟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③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周高亮,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有门的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④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故宫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⑤6年前,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游客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单霁翔一看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他增设了200把既和环境协调、又舒适结实的椅子。他还调整了男女洗手间的比例,使故宫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成了历史。

    ⑥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3个门洞中,中间的那个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但有关部门反对。“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单霁翔据理力争。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⑦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就位,很明显是准备为车队开门的架势。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单霁翔正色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⑧后来有一次,故宫午门外,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大爷认出了单霁翔,提出要求:“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真了:午门3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⑨随着一栋栋古建筑的修复,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了2017年的80%。单霁翔希望两年以后,开放区能达到85.02%。“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单霁翔担任故宫“掌门人”期间,故宫博物院通过“花式卖萌”吸引眼球。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雍正帝、鳌拜等集体卖萌;幽默搞笑的崇祯帝的生平故事,竟然是销售广告……故宫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⑩当日落西山的时候,望着故宫,单霁翔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我退休以后,想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有删改)

【链接】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也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ān奖 

(2)、下列对第①段的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凸显黄永玉的年龄,体现他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

C 强调两人的年龄差,表现黄永玉对单霁翔的尊重。

D 以黄永玉的行为,衬托单霁翔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3)、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⑦⑧两段记叙了两件事:①;②。由此看出单霁翔是个的人。
(5)、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铜香炉》,完成下列小题。

铜香炉

陆苏

      ①下雨天,允许自己做点闲事。我捧出心爱的铜香炉,用柔软的细麻布拭去浮尘,放入两片檀香木片。当烟袅袅升起,空气中的褶皱似乎都被一一熨平了。香炉就如另一度空间,缓释出巨大的安静的力量。屋内没有一根琴弦,耳边却隐约听到琴音。

      ②香炉原是个暖炉,原本有个精美的网格状铜盖子,我小时候不小心将它摔坏了。前几年,我依着记忆中的样子画了草图,找铜匠配了个相似的,并将这蓄炭的暖炉做成焚香的香炉,平时舍不得用。香炉并不名贵,但有点老了,我妈妈用过,我奶奶用过,之前也应该有人用过。

      ③奶奶曾说从前家里原有大大小小整套的铜暖炉,最大的直径足有一米,平时放在八仙桌下可以取暖,最小的可纳入袖中随身带着。后来,中式老宅子没了,家具没了,人也散了,那些与精致生活相关的物件都不知所踪了。我一直记得奶奶边给我的暖炉夹炭边感慨:“好像还在眼前,却已经都过去了,一辈子好像比一场梦还短啊,能留下来的也就是这个暖炉的一点暖了……”那时,我还小,不懂奶奶为什么笑着说话眼里却有泪光。后来,我懂了,但奶奶已不在了。我能为她做的,就是好好守住这点暖。

      ④香炉上錾刻着花纹,好像有庭院、人物、树木、长廊等,不知道定格的是谁家的生活,看着像前世生活过的。许是摩挲的机会少了,那画面已被铜锈藏起。我曾想用极细的砂纸打磨,让花纹重新活过来,但一个搞收藏的朋友说那相当于光阴的包浆,是岁月沧桑的证明,人家想刻意做旧都做不上去,绝对不可以去掉。我不敢下手了,不是怕香炉贬值,是怕惊扰了用它取暖的亲人曾经留下的痕迹。

      ⑤谁曾在这香炉边做过盘扣,绣过嫁衣?谁曾手提这香炉在除夕渐近的日子一次次到路口等待亲人归来的消息?谁曾在这香炉边红袖添香?谁曾用这香炉温暖了那些苍凉孤寂?

      ⑥多少悲欣往事,被岁月的大雪覆盖,在这把铜香炉的绿锈里隐姓埋名。奶奶,好久不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肉毒杆菌有多毒

       ①媒体报道,不久前,四川泸州一家三口因食用了自制臭豆腐而中毒并危及生命经诊断,导致这家人中毒的原因,是臭豆腐中含有的肉毒杆菌。

       ②肉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具有芽孢,因其外形像个梭子,所以又叫肉毒梭菌,全称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臭名昭著的致病菌。肉毒杆菌本身无害,但其在厌氧环境中可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梭菌毒素,简称“肉毒毒素”。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即是由肉毒毒素所致。

       ③肉毒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毒物之一。它到底有多毒呢?肉毒毒素比氰化钾的毒性要强得多。如果量化一下,1克肉毒毒素就可以放倒100万人。

       ④肉毒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及动物粪便中,其中土壤是重要的污染源,它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禽类等传播到各处。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亦可被肉毒杆菌污染。

       ⑤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发病机制如下:肉毒毒素随食物进入肠道,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活化并释放出神经毒素,后者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血液,作用于周围神经与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梢及脑神经核,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受阻,最终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当呼吸肌发生麻痹时,即会致人死亡。

       ⑥肉毒毒素中毒的潜伏期有的可能只有数小时,有的则多达数天。和其他常见食物中毒一样,患者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但肉毒毒素中毒会让中毒者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和复视等现象,这是其他食物中毒所没有的。,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严重的一种。

       ⑦由肉毒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四季均可发生,中毒食品多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类制品,如豆豉、豆瓣酱、臭豆腐等,其次是肉类和罐头食品。

       ⑧虽然肉毒毒素很毒,但肉毒毒素及肉毒杆菌都不耐热,高温加热即可使各型毒素遭到破坏。所以,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破坏肉毒毒素,预防中毒的可靠措施。但是别忘了,肉毒杆菌的全名叫“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细菌一旦呈现芽孢状态,它耐高温的本领就非常强大了。只有在120℃以上加热20-30分钟,才能把芽孢杀死。

       ⑨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找到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首先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自制发酵豆制品,最好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这样安全性更有保障。其次,在家庭厨房当中,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以及家里吃剩的肉类、鱼肉、蛋类等,在室温下存放之后,一定要重新加热后再食用。此外,从超市买回的散装熟肉制品、豆制品等最好不要直接吃,还是加热一下为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那天,请小阿姨将终日风吹日晒下的自行车,搬上我室外的楼道。当她把自行车推进电梯时,一位太太说:“什么破车,值得这么娇贵!楼下那么多名贵的车,还没往楼上搬呢。”

    ②我虽买不起汽车,一辆名贵的自行车还买得起,可天下有哪辆自行车,甚至名贵的自行车,能与我这辆自行车相比?这的确是一辆洗尽铅华的旧车,且车座开裂(却是尚好的牛皮)、多处生锈,但因为一直注意保养,所以它离“破”还远,甚至还中看,特别还中骑,至今骑起来依然杂音全无,非常轻捷,腿上一点儿不感吃力。

    ③这辆自行车购于一九七五年,本是我无力买车的年代。要不是母亲见我以步代车上班的辛苦,克扣家庭开销多年,还真买不起它。可以说这辆车是母亲给我买的,她才是这辆车真正的主人。

    ④那时我连五分钱的车钱也舍不得花,好在机关不远,常常步行到机关,穿着由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布鞋,鞋底上钉着经得起千锤百炼、长途跋涉的胶掌儿,直到母亲有一天对我说“我纳不动鞋底,也绱不动鞋了”的时候为止,我才改穿塑料底鞋。

    ⑤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百纳包里发现一双她虽纳好,却没有绱的棉鞋底。但在她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天昏地暗,等我稍稍清醒,想让人帮我做双鞋面绱上,再穿一双母亲给我做的鞋时,却找不见那双鞋底了,连母亲的那个百纳包也找不到了。难道让小阿姨带走了?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可我仍然希望有一天,它又忽然出现在眼前。

    ⑥想当年,我将这辆凤凰二八、黑色全链套女车的车座,拔得高高的,两条长腿蹬在上面的情景,是何等满足、风光。苏州街还没有通公共汽车的时候,它就是每个周末我载女儿返校的二等车。它还驮过中了“状元”的女儿入住大学时的行李,后来又成为她的策骑。而今她已远隔重洋,改驾汽车。黄鹤渺然去,空留旧时骑。

    ⑦转眼十八年过去,世事苍茫,物是人非。我现在还需要骑自行车吗?公事有机关派车,私事可以“打的”。可我仍然保存着一些别人看来一钱不值的旧物,因为,那里面有母亲。

    ⑧比如一九六七年买的那台红旗582电子管收音机。

    ⑨那时我们家穷得连台收音机也没有,女儿又极爱音乐,哪家邻居开了收音机,女儿就蹲在人家窗下蹭听。每每看见丁点儿大的女儿,在人家窗下缩成一个小球的样子,妈就心疼得不行。心一横,就将八十多元以备急需的家底全部抛出,买了这台收音机。如今它早已听不成声,灯也灭了,电子管也坏了,一个旋钮也掉了……可我为什么还留着它?不过是留着妈对我们的爱。

    ⑩妈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家具、茶杯、眼镜,写过字的纸条,看过的书……特别是她亲手熨过还没来得及穿的几件衣服,我一直原样挂在衣橱里,每每打开衣橱,一件件抚摸起来的时候,还能真切地感应到妈的信息……

    ⑪还有两个兼做电话、地址、记事用的旧杂记本,翻到一九九零年十月十六日,可以看到:领母亲工资。

    ⑫翻到十月十七日可以看到:母亲。牙。说的是那天我应该带母亲去试她新镶的牙。

    ⑬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怎样坐在牙科大夫的椅子上,我怎样小心翼翼地将她那副旧牙包进干净的手帕,免得弄脏了它,妈再戴的时候染上什么病……

    ⑭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那一页上写着:下午1:30,姥姥CT。

    ⑮又在某页可以看到:301,博爱康复中心(永定门外)。这是准备给妈做核磁共振的两家医院。

    ⑯密鲁素瘤,伽马射线,天坛医院,下面是几个大夫的名字,这里装着我和命运争夺妈的最后日子……

    ⑰某一页上又写着:北京铁路分局,丰台铁路中心医院,神经科主任马士程,3251127,100071,铁路总医院外四区,周东,3244047。这已经是妈的后事了……

    ⑱看着这些破碎的、让我不忍释手的文字,谁还能像母亲那样,让我魂牵梦绕?

    ⑲今年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前,忘记向小阿姨交待好好保养这辆自行车。小阿姨家境比较富裕,时常丢弃我家中的旧物,这样老的一辆自行车自然不在她眼里。出国两个多月期间,它便一直被丢在车棚里,这一来,所有镀镍部位,都被雨水弄得锈迹斑斑,看上去真像一辆名副其实的破车了,让我心疼不已。可我怎能怪她,只能客气地暗示:“去年你骑它的时候,还没生一点锈呢,是不是?”

    ⑳经此一挫,我明白了,不会说“不”,是不行的;不好意思“要求”,也是不行的。修炼到会说“不”,只能算是修炼了一半,一定要修炼到好意思“要求”才行。于是我让小阿姨买来润滑油,将自行车身仔细擦了一遍,并从楼下车棚搬至我的楼道。今天更对她说:“我们家保留一些破旧的东西你不要奇怪,也不要随便乱扔,我既然保留它们,一定有我的道理。”

(文/张洁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是一场太阳雨

昨稼

①那是我十几岁人生中最神奇而又愉悦的一天,从中考考场出来的时候,六月火辣的太阳高高地挂着,空中却零星地下着小雨,散落在街道旁绿化树的叶子上,滴答作响,像弹奏一支轻快的曲子

②我穿过人群,跳上黎志的自行车,那一刻觉得世界上只剩下了我和黎志两个人,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变成了虚幻的背景。他载着我回学校拿东西,我们迎着风雨大声地欢呼着,像两个获胜者在举行胜利的庆典。此时此刻,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刚上初三时候的情景。

③那时,黎志是年级的佼佼者,而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我们两个竟成了同桌。不得不承认,黎志不但是一个学霸,还是一个热心人。

④我的理科成绩十分差,数理化成绩没有哪科拿得出手。一开始,我不敢问他题,怕打扰他,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会忽然对我说:“程曦,你的数学公式用错了。”“程曦,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不对。”“程曦,这个化学方程式没配平。”这些本来和他都没有关系,可他总忍不住看着我叹气说:“程曦,你这样怎么考得上市级高中?”

⑤我心虚地低下头,小声反驳他:“我也没说要考市级高中呀!”然后他就真的生气了,扭过头去不停地刷题,好几节课都不理我,我忍不住偷偷哭了。下课后,我想主动与他和好,但一转身,碳素笔不小心在他的校服衣袖上划了一道。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两个人有点尴尬。午休时,他趴在桌上睡觉,冬天的暖阳照在他的脸上,我偷偷把那道划痕改成一朵笑脸向日葵,然后开始认真地做数学题。

⑥渐渐地,我们两个变得无话不说起来,我对市级高中也有了美好的憧憬。转眼就到了中考,考场是随机安排的,我和他的考场却意外挨着,于是,我们就一起去考场,一起回学校。我是一个方向感不好的人,人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人群带跑,每当我要在人群里迷失方向的时候,他就会及时地拽住我的衣服把我拉回去。

⑦雨开始下得有点儿大了,天空里的太阳也没有要隐去的意思。黎志的头发很快被打湿,我看着他带着笑意的侧脸,大声对他喊道:“黎志,我们一定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他哈哈大笑着,并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我想,现在这样就很好,至少我们还能一起迎着风,淋着雨,哂着太阳,多奇妙。

⑧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是他先给我打电话,那时我正在帮妈妈搬太阳底下的花,电话那边雀跃的声音从手机里跑出来:“程曦,祝贺你!你超了分数线15分,我们都有机会被市级高中录取。”

⑨我泪如雨下,人海茫茫,总有一些人,他们不像你的父母亲人一样与生俱来,可他们一旦出现,就如你的父母亲人一样帮助你、温暖你、照耀你,甚至点燃你的人生。

⑩天空里的太阳依然那么刺眼,我多么希望那一刻能降下一场大雨,因为那一刻我的心情大概只能用一场太阳雨来描述了。

⑪黎志,知道吗?就是我少年时光里的一场太阳雨呀!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文学类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运河边的一碗面

简默

①我家门前有条河,是大运河。

②台儿庄是大运河边的一座小城。早晨,天似亮非亮,像一幅水墨画,烟雾轻笼河面,汽笛藏在船舶的身体内,四下安静如历尽沧桑的老驳岸。从一碗面,台儿庄人开始了一天的烟火生活。这碗面叫黄花牛肉面。

③我第一次在台儿庄吃黄花牛肉面,是十几年前。面馆在马路边的一溜儿平房门市中。生意太好了,里面坐不下了,溢到了外面。门口摆开五张小方桌,清一色的马扎子,都坐满了人,还有一些人在旁边排队等候。据说天天如此。面端上来了,满满的一碗。浇在面条上的是掺着黄花菜和牛肉粒的牛大骨汤,撒以绿芫荽段,浇上红辣椒酱,瞧着就赏心悦目。

④去年秋天,我又到台儿庄,特意起早,就为吃上一碗黄花牛肉面。这是一家老店,一张张长桌一字摆放,食客坐着小孩儿高的小圆凳。黄花牛肉面是扎根民间的小吃,既为小吃,主要体现在经营规模小。这家店的老板姓沙,家中弟兄二人,他排行老二。同一条街上,相距500米,还有他哥哥开的另一家黄花牛肉面店。他说一人开店一个味,即使是弟兄俩,都来自其父亲的传承,也不例外。此刻,他的父亲老沙师傅就在我背后。他搬张马扎子,坐在墙角,木讷严肃,一言不发。

⑤老沙师傅将面馆交给儿子后,依旧天天来到面馆。早晨从家门口坐公交车到这里,先吃一碗儿子煮的黄花牛肉面,然后择一角落坐定,默默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食客。坐上一会儿,他便起身回家。儿子理解他,他是从心里放不下黄花牛肉面这门手艺。

⑥我探访了另一家面馆。老板姓宋,只要在面馆,不卖面时他也在忙与面有关的活计,他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碗面展开的。他天天早晨五点半钟来到面馆,捅开头天晚上封好的炉子,准备黄花菜和牛肉,一口气卖到下午一点半钟,接着熬上大骨头汤,回家休息,到晚上九点多钟再来加煤,往锅里添水,一直熬到第二天早晨他到面馆,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和忙碌。

⑦宋师傅和世居于此的老沙师傅一家一样,都是这儿的回族原住民。以前,只有北关的回族同胞在大年初一早晨吃面条,不论贫富,家家必吃。加了黄花菜,就叫黄花面条,也加羊肉,后加牛肉,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黄花牛肉面。

⑧宋师傅当过兵,复员后在台儿庄当时唯一的夜市卖了半年黄花牛肉面,后来搬到眼前这个店面,已经30年了。他是一个怀旧的人,面馆的厨房至今仍是水泥地,磨得光可鉴人,用坏的炊具也不舍得丢。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依然在坚守、传承和发展这门手艺。由于生态环保的要求,一些黄花牛肉面馆煮牛肉汤和面不再使用焦炭,而改用电,味道受到了一定影响。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宋师傅,经过争取,得以用无烟煤炒牛肉和煮牛肉汤。这提高了经营成本,一碗面的定价却不敢轻易调整,最终咬咬牙上涨了点。在宋师傅看来,手艺总得有一些传统的支撑,总得挽留住一些东西。一直以来,他想的是如何用最朴素的食材做出最本真的味道。为此,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调味品,他一律弃而不用,仅用盐、酱油、醋和自己配制加工的纯植物调料,只为了将食材最本真的味道释放出来。

⑨许多孩子打小吃着宋师傅的面长大,到外地读大学了,放寒暑假回到台儿庄,第一站不是回家,而是先到宋师傅的面馆吃一碗他煮的面——这就是乡愁,从舌尖渐渐弥散开来的乡愁。是一碗面,让人与这片土地产生了奇妙而紧密的联系。

⑩黄花菜与黄牛肉在台儿庄的融合,是南北文化的融合,这碗面中藏着一条大运河。若想读懂大运河,找寻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不妨来尝尝这碗面。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5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