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手帕趣事多

      ①手帕,也叫手巾、手绢,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当时炎热的气候和社交礼仪使手帕首先出现在古罗马高官显贵的生活中。那时,手帕的主要作用是擦拭汗水。而擦鼻子必须私下进行,否则会被人看成缺乏教养而大遭讥讽。古希腊时期的手帕是用亚麻布做成的,出门时塞在腰带里。

      ②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最初,人们把手绢看做是荣誉的象征,倍加推崇,就连国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严禁下层社会把手娟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到17世纪时,法国的手帕异常精致,那时的宫廷显官、名门望族乃至闺阁名媛,使用的均是以金箔薄片镶边的手帕。18世纪,西方国家妇女化妆已成习俗,五彩缤纷的手帕也随之出现。

      ③在我国,手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当时人们称为“巾”。在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可见当时的手巾显然是擦拭眼泪用的。“手帕”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唐朝。唐初宫廷诗人(也有说词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之诗句。宋代继续沿用“手帕”这一称谓,有“以帕拭泪”之说。

      ④随着时代的推移,手帕不仅仅用来擦拭眼泪,而且还具有表达情谊的作用。到明代中叶以后,有的女子二三十人相约结拜,民间称为“手帕姐妹”。在孔尚任《桃花扇》的第五场《访翠》中有这样的台词:“相公有所不知,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姐妹,就像香火兄弟一样。”

      ⑤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的诗句,在今天的戏曲表演中,手帕常常是旦角演员必备的道具:A演员把手帕向上一抛,再接住,然后踏着碎步下场,活画出少女娇憨活泼的形象;若香口咬住手帕角,是怀春少女思恋情人,坠入缠绵沉思的绝妙神情;若两手捏着手帕扭转,面对情人欲言又止,腼腆羞涩,则给热恋的姑娘增添无限柔情。在戏曲舞台上,舞手帕的功夫恐怕首推东北二人转了。

      ⑥在民间,手帕不仅是生活用品和装饰物,而且还具有象征性的作用。在福建南平、尤溪一带,有中秋之夜“抛帕招亲”的习俗。时逢中秋,会在空地上搭一彩台,一些未出嫁的少女,乔装改扮,装扮成“嫦娥”的模样,登上彩台。B先同大家一起唱歌,然后把一些绣有不同花色的手帕抛向台下,围观者纷纷争抢。如果抢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剩下的一块手帕花色相同,就可“领赏”;如果领赏者是未婚男子,爱上了这位“嫦娥”,就应主动上前去把手帕亲自还给她,  当姑娘默许后,小伙子便可向她赠送礼物定情。

      ⑦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帕已逐渐被纸巾、卫生纸所取代,现在随身携带手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在西餐酒宴、戏曲表演、刺绣等方面,手帕的作用是其他物品所无法取代的。

(1)、阅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手帕的趣事的?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公元前3世纪

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

荣誉的象征

先秦时代

擦拭眼泪

明代中叶以后

表达情谊

今天的戏曲表演中

在民间

(3)、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手帕,有何作用?请各举一例具体分析。

(4)、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②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③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⑤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⑥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牵牛鼻子的童年

雨林霖

    ①我六岁那时就知道有个地方叫茅山,我们家的田地都集中在茅山,离家很远。牛臊味和放过农家肥的泥田夹杂青草清香味,助长我童年的记忆。

    ②七八岁,我深刻认识犁耙。家里养有一头黄牯牛,牯牛的力气挺大,但田间劳作还不熟。

    ③芒种假期,我的劳动任务是在田里牵牛鼻子。在劳动之前,我还得跟黄牯牛一样学习。给我上劳动理论课的是我的父亲。父亲上劳动课没有幽默感,我学习进步较慢。于是在牵牛鼻子时,多次转错方向。记忆中父亲上“政治课”挺拿手的。还好,父亲没有骂我,也没有呵斥黄牯牛。那时很喜欢泥水田里踢踢踏踏的声音,也不在意衣服上布满泥浆,但不小心就会滚在泥水田里。太阳也很热,泥水田里牵牛远没有打石头子、打陀螺好玩,实际上我很少玩,好玩是邻居家孩子的事。牵牛的日子,很奇怪父亲没有责骂我一次。我找不到一个顺势耍赖的机会,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④草棚前享足牛粪的朝天椒、茄子、西红柿、南瓜、丝瓜长势很好。简单的茅山厨房里弥漫着朝天椒、茄子、西红柿、南瓜还有用火烧过的腊肉香。在茅山煮饭是父亲的事,我只负责取木柴生火。生平最爱父亲做的混合菜,酸辣可由。之后在任何地方吃的混合菜也吃不出在茅山父亲做的那种香味。

    ⑤傍晚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渲染成一片殷红,朵朵白云恰似袅袅飘浮的轻烟,一沟清浅倒映如黛的群和河岸翠绿的苦竹林。我和父亲在这条河里洗衣服,洗澡。洗完澡父亲坐在河石上抽烟,我自个在水里摸着什么东西。我听见苦竹林里鸟儿扑打翅膀的声音,很想去看看早上唱得响亮的“帽子雀”,但怕蛇,也怕滑列深水沟。这些傍晚,我与父亲靠得很近。只记得那时我问得最多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父亲也是重复回答“过两天就回了”。父亲少言,夜里没有讲童话故事,一个长头发长指甲的鬼故事也没有讲。

    ⑥下半夜,青蛙在草丛中开起了演唱会,蛐蛐在墙角弹琴伴奏,长脚蚊在耳边窃窃私语。我无法入睡,比白天牵牛鼻子还烦躁。只得点上煤油灯坐在细竹竿床上看“禁书”《西游记》连环画。父亲是不允许我看“画画书”的,那时不识几个字,多是看画面。父亲不让看的书也着实好看,做贼似的看上几页还得很快收藏好。父亲给我讲过一个叔叔上学时看“画画书”被三爷爷打得很惨的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父亲用了很多形容词。所以我看“画画书”十二分小心,我很侥幸从来没有被父亲打过,其实如果发现我有不按规定做事的,一个严肃的表情就够了。父亲不打鼾,胸前的被单一起一落,睡梦中偶尔抠一下长脚蚊侵略的腮帮子,也不时蠕动长满胡茬的脸颊,偶尔侧一下身子,睡得很香,父亲太累了。

    ⑦终于盼到了回家的日子。回家途中经过一个小卖部,父亲给我买了两本语文簿、两本数学簿和一支铅笔,两个葫芦汽水、两个菠萝汽水还有四个白糖饼。父亲给自己买了两包青竹烟和一盒火柴。记得我分东西给父亲时,父亲说那是孩子吃的东西大人不吃的。那时觉得父亲不严肃的样子多可爱。

    ⑧而今父亲的头发越发苍白,身体大不如前,住过两回医院,父亲终于在医生劝导下戒掉抽了三十年的烟。童年那些日子、那样的夜,以后再也没有雷同。最难忘记的是我的童年,牵牛鼻子的日子。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3期)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手掌里的清凉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丫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李拯

    ①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②“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③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④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⑥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⑥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⑦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水(有删改)

汪曾祺

    ①下班了,组长大老张走过来,对小吕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②小吕的心略为沉了一沉。他从来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迫着他。但是大老张说话的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③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标志。大老张告诉他,他给他在渠沿里面横插两根树枝,当作标志。大老张说:“你只要常常去看看这两根树枝。水只要不漫过标志,就不要紧,若是水漫过标志,就去搬闸,——拉起一块闸板,把水放掉一些;若是水太小了,就放下两块闸板,让它憋一憋。”

    ④小吕很快找到了标志。这只是两根细细的树枝,半掩半露在杂草之间,并不引人注意。看见了这两个标志,小吕心里一喜,心里有了一点底。

    ⑤小吕又到大闸上试了一下。他拉了一次闸板,——用抓钩套住了闸板的铁环,拽了两下,活动了,使劲往上一提,起来了!行!又放了一次闸板,——两手平提着,觑准了两边的闸槽,——觑准了!不然,水就把它冲跑了!一撒手,下去了!再用抓钩捣了两下,严丝合缝,挺好!第一回立足在横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满眼是浩浩荡荡的水,充耳是轰鸣的水声,小吕心里不免有点怯。(    )他屏住气,站稳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闸板上酒杯大的铁环和两个窄窄的闸槽上,还是相当顺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⑥行!他觉得自己基本能够胜任。他心里轻松了一点,刚才那种压迫感开始廓散。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越看越担心,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没有变化。这时恰好一个晚归的工人老李走过来,问:“小吕?你在干啥呢?——看水?”

    ⑦小吕连忙拉住他:“老李!这要紧不要紧?”

    ⑧老李看了看:“嗐!没关系!一黑夜你不要老这么跑来跑去,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阵起来看看就行了!”

    ⑨小吕并没有坐下歇歇,他还是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bān b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⑩半夜里,大概十二点来钟,出了一点事。小石桥上面一截渠,叫水涮开了一个洞。小吕的心扑通一声往下一掉,怎么办?这时候哪里都没法去找人……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样子,使铁铣拍实,抹平,好了!小吕这才觉得自己一身都是汗,两条腿甚至有点发颤了。水是不往外钻了,——然而,这牢靠么?

    ⑪小吕守着它半天,一会儿拿手电照照,一会儿又拿手电照照。好像是没有问题,得!于是,他到别处去巡看。

    ⑫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没问题。

    ⑬又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挺好!

    ⑭小吕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