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荀子讲得更为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确实,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道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对于儒家 “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即用现代的“礼”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C、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D、“不学礼,无以立” ,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C、“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D、“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行变革,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遵守,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B、“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C、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D、“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方睡狮”考辨

智效民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汪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

    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这让我想到关于拿破仑的另一则轶事。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说过:“凡是亲见清室覆亡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公务人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是不公开的公家收支,为政府及社会所默认的……这种办法削弱了公务人员的公德心,也使他们把不规则的收入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清廷对官吏的这种收入视若当然,常说‘规矩如此’,竟把陋规变成规矩了。”他还说:“这种变相的陋规之风甚至吹到外国而进入拿破仑的家里。拿破仑有个中国厨子,服务周到而忠心。这位伟大的法国将军临死时记起他的忠仆,就吩咐他的左右说:‘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因为他的国家将来是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不过这位中国朋友很爱钱,你们给他五百法郎吧!’”一开始,我还不大明白“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有什么关系,参照所谓睡狮之喻,我才发现“伟大的国家”云云,不过是一种反讽,那意思是说:“尽管他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变成你的奴才。”难怪那位驯兽师在解释睡狮的含义时,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看来,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驯兽师所谓“奚止于鸦片耶”的疑问,显然与这种社会腐蚀剂有关。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汪康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欲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如今,距离汪氏所处的时代又过去100多年了,他所谓“复民权、崇公理”的愿望,不断地有人提出,又不断地归于失败。大约十几年前,龙应台在比较了汪氏之语和李慎之的论述之后,曾有如下感慨: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地说:“温习中国近代史,翻过一篇又一篇文章,不免生气: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得自己吃一次蜘蛛,吃得满嘴黑毛绿血,才明白蜘蛛不好吃?”

(选自《齐鲁晚报》,2015年3月4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骚扰电话该谁管?

    最近,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骚扰电话。”虽有戏谑与夸张成分,但未尝不是人们深受骚扰电话之害的真实写照:理财推销、发票开具、中奖兑换、房屋租售、辅导培训,骚扰电话五花八门,商业推广与电信诈骗混为一体,让人感觉“接不完,不胜烦”。

    骚扰电话到底有多少?今年3月,百度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安全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骚扰电话总量为948亿条,较2014年上涨57%。这么大的数量,即使设套诈骗的概率有限,最后被骗用户的绝对数也不少。最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手机上显示,一些被安全软件标注了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骚扰电话还能继续拨打,岂非怪事?

    客观地看,骚扰电话的界定确实不容易。以常见的骚扰号码400+电话为例,除非含有色情、暴力、淫秽等明显违法内容,否则很难认定哪些电话是骚扰、哪些内容属诈骗。更有人认为,电话通信是公众权利,在不能判定某个号码涉嫌违法的情况下,运营商没有权力擅自停止服务。这种似是而非的“付费就能使用论”,好像有一定道理,但听起来不免让人心塞。对每年数以几百亿计的骚扰电话,难道只能听之任之?

    据知情人透露,目前骚扰电话分工精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所谓高科技软件公司开发出的系统,既能批量外呼,还能语音自动群呼,更能随意更改主叫号码,为骚扰电话推波助澜;有的地方电信运营商为了追求利润,滥用透传技术,出售通道帮不法分子建立呼叫中心,提供交换机等设备支持,更助长了骚扰电话的气焰。有媒体报道,在这条黑色利益链背后,每通话1分钟,运营商能获得五六分钱的收益。

    打击骚扰电话,离不开电信运营商的主动作为。对个别地方运营商参与骚扰电话产业链牟利问题,各大运营商总部应严格行业规范,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普查,清除内部害群之马。对授权出售常见骚扰电话号段的代理商家,切实担负起监督责任,在电信号源、号码发放、资质审核、投诉处理等环节都不能放松。在甄别骚扰电话的技术上,积极与相关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不断改造升级屏蔽软件,让相关软件更有效。

打击骚扰电话,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设专门网站,为电信用户申请“别打我电话”服务,把那些申请保护的电话编入“全国别打电话名录”,推销公司如果拨打列入该名录的电话,将被处以1.1万美元的罚款。德国法律规定,乱打骚扰电话者,将根据情节,除被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外,还将面临最长3年的监禁。

    这几年,为打击骚扰电话,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开展“清网行动”,查处了不少伪基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根本上管住骚扰电话,还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电信运营商应当尽到管理责任,工信、工商、金融、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应急协调机制,提高骚扰电话的拨打成本,加大对违法分子的处罚力度,为饱受骚扰的电信用户讨回一个清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宋元丰元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一一“庄子阴助孔子”,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此说遂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②我们认为苏轼所说的庄子,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庄子,而是一个苏轼化了、士大夫化了的庄子。只有从士大夫精神的视角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价值。概括地说,苏轼提出士大夫化的庄子具有如下意义:

    ③第一,“庄子阴助孔子”说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论社会如何动荡,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朝廷的正统思想。苏轼在理论上为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庄子阴助孔子”说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公然背叛,它的大前提就是以孔为尊,维护孔子在学术史的独尊地位,维持儒学在士大夫精神中的主导地位。

    ④第二,“庄子阴助孔子”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了儒庄矛盾。一般人看来,庄子是一个“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道家代表。北宋朝廷亦反对庄子思想的传播。《宋史·吕公著传》:“(元祜元年)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安石)。”当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说之后,庄子成为儒家队伍中的一员,庄子思想从此在儒家殿堂中可以光明正大地存在。此说分化和削弱了道家队伍,把敌方阵营中的二号人物纳入孔子阵营中,壮大了儒家的声势,增强了孔门的势力。

    ⑤第三,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孔子是大圣,孟子是亚圣,庄子是爱儒尊孔、教外别传的孔门弟子。孟子与庄子,一主一副,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孔子思想。士大夫阶层本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焦虑,很容易产生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而庄子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自适,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解决了庙堂与江湖的矛盾,引起后世许多朝廷之士精神层面的共鸣。

    ⑥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从这个角度看,“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

(选自孙明君《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当今,在出版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敬仰和效仿。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那份手写的总计78页的审读意见中,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学习。

(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