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十五中教育集团2016学年下学期3月学力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虚无的宴席

王大盆

    ①我奶奶,过年前,雷打不动,会办两场宴席,一场敬菩萨,一场敬祖宗。两场宴席都充满了仪式感,很荒谬,但是看多了,却感觉已不像是迷信活动,而要上升到行为艺术的档次了。

    ②这两场宴席都是有规矩的。宴席一般都在中午,相隔一天,今天敬菩萨,明天敬祖宗。敬菩萨的肉都必须是生的,是的,在我奶奶的宴席上,菩萨也爱吃肉的。

    ③敬菩萨的宴席会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鸡杀完以后不烹制,直接上盘;鱼不杀,活的躺在干燥的盘子上,苟延残喘;生的五花肉整块上桌,整条的立在盘子里,不切。每一道菜上都会贴着一小块红纸。鱼的小红纸就贴在鳃边,应着呼吸翕动着,有时鱼还会在宴席的当中再挣扎跳跃几下。菜品摆齐以后冷淡又丰盛,呈现着某种奇怪的反差。

    ④菜上桌以后就点上蜡烛,开始吃饭。

    ⑤那么客人从哪里来呢?

    ⑥从阳台来。

    ⑦我奶奶会把阳台门窗都打开,招呼着菩萨进门小憩用餐,口念佛号,神色虔诚。于是一个个透明的菩萨顺着我奶奶的指引,随着空气流进我家客厅里的饭桌,我奶奶拉开椅子,一一请他们坐下。这场宴席里,菩萨也喝酒的,奶奶会在每个座位前的杯子里倒点酒。他们会在我奶奶和我的想象里吃点东西,留下一点庇佑。

    ⑧菩萨的用餐时间,就是人类的祷告时间。我奶奶拜佛很有一套。她拿出软垫放在地上,对着一桌子菜开始叩拜。她说要先报出自己的生辰和姓名,不然芸芸众生,菩萨不知道你是谁。然后快速念着自己的愿景,无非是家人健康、生活顺利、子女成材。或者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我考大学,我毕业的去向。她不仅为自己求,还为我爸求,为我姑求,为我求。求完以后就磕三个头,手心向上,代表着对菩萨五体投地。

    ⑨她拜完以后就是我拜,套路和她相似。我小时候很好使唤,拜就拜了。十几岁的时候理智觉醒,觉得这些事荒唐透顶,根本毫无道理,所以坚决不拜。如今,没有机会参与了。

    ⑩拜完菩萨,这场宴席就匆匆结束了。我奶奶送客的理由很简单:菩萨很忙的,这个时候家家都需要他们,表完心意,不要久留,别不识相。说到底,菩萨终究是属于芸芸众生的。

    ⑪说起祭祖宗,那就更有意思了。同样是中午,同样是一桌子菜,同样有蜡烛,同样从阳台入席。

    ⑫但这回奶奶则热情多了。拜菩萨的时候她虔诚而少言,祭祖宗的时候她多了许多真切的情感。她给每个位子都假想了一位祖宗,我爷爷的爸爸妈妈、我奶奶的爸爸、或者一些别的人,他们大多在我出生前就过世了。我奶奶招呼他们吃东西,叫他们的名字或者称谓,介绍菜色,又给他们倒酒。她记得谁喝酒谁不爱喝酒,黄酒咕咚咕咚地流进玻璃酒杯里,烛影恍惚,刹那间仿佛真有一个老人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盯着。有时候还会和他们攀谈一两句,“保佑阿拉屋里平平安安哦,难得来一趟额,慢慢切,不要着急。”

    ⑬风从阳台灌进来,吹动了某个座位前的烛火。她对我爷爷说:“你看,阿爸吃的多开心,蜡烛动得多欢快。”然后又转头对空白的座位说:“吃吧阿爸,慢慢吃哦。”她在这一刻里,从一个退休老妇人,变成了一个慈祥殷切的巫女。

    ⑭祖宗的饭局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祖宗是自己家的,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慢慢吃,不用着急。我上高中时,家里的老太太——我奶奶的妈妈过世了。从那以后她也会出现这场饭局上,和她的两个丈夫、一对亲家们一起吃吃喝喝,享受人间烟火。老太太不止喝酒,还爱抽烟,我奶奶就会放一根烟在她的餐具旁,让她念头来了自取。

    ⑮祖宗的宴席,光伺候他们吃也是不行的,依旧得拜。拜的规矩就不太一样了,不用自报家门,只说一下这是谁的儿子,这是谁的女儿。祈祷的愿景和拜菩萨时的基本相同,之前请神佛护佑的,祖宗再护佑一层,多多益善。除了拜,还要烧纸。我奶奶把亲手折的锡箔元宝在家门口点燃,祖宗们酒足饭饱,临走时拿点钱,又统统回到阴间,等待着来年再次聚首。

    ⑯这两场宴席,没有食客,请的却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两方势力——神佛和祖先。我们可以忘,老人忘不了。每逢过年前我奶奶必定都会张罗一番,已经是年节固定内容。

    ⑰我奶奶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晚年炒股上网打太极,照顾她自己和我爷爷。她不愚钝,至今喜欢从朋友圈给我分享文章。平时喜欢到处走,去过越南,到过台湾。她迷信,也信中医,也信科学,生了病就去医院。她是我见过最硬朗的老太太。

    ⑱然而除了在奶奶家,网络上、现实中,我都没遇过这么虚无的宴席,像是一场荒诞剧,又像是一种神奇的仪式。祭祖、拜佛,各人各地有各自的方法习俗,但是从来没有人能把它们变成如此行为艺术的,除了我奶奶。

    ⑲今年我奶奶换了新房子,不知道从旧屋到新居,祖先们会不会迷路,菩萨会不会嫌弃新盖的小区没人烟,不肯来。

    ⑳来不来,我们都会知道的。因为蜡烛总是不会骗人的。

(选自《视野》2017第4期,有删改)

(1)、“我”认为奶奶请菩萨敬祖宗的宴席是一场“行为艺术”,请根据全文分点概括回答其理由。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于是一个个透明的菩萨顺着我奶奶的指引,随着空气流进我家客厅里的饭桌,我奶奶拉开椅子,一一请他们坐下。(“透明”“流”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她在这一刻里,从一个退休老妇人,变成了一个慈祥殷切的巫女。(“巫女”在文中有何含义?)

(3)、文章⑰段为何要写“我奶奶”的经历和晚年生活?

(4)、文章的标题为“虚无的宴席”,结尾却说“来不来,我们都会知道的。因为蜡烛总是不会骗人的”,矛盾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在北大“吃书”的日子
        ①第一次走进北大的那天晚上好像还是昨夜。那天,当大客车驶进校园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一大半。校园里弥漫着树叶的香味,那是我所陌生的北方的树叶。两个高年级的师兄蹬着板车来帮我运行李,可惜我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尽管他们跟我同样瘦弱,蹬三轮车的时候是那样的吃力,但还是坚持着汗流浃背地把我的行李扛进了我的新宿舍。那是北大给我的第一份温暖。
        ②在北大的7年里,我几乎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知道班上究竟有几个女生。呆在图书馆的时候比在宿舍还要多。那时,商品经济的大潮开始翻涌了,校园的静谧也受到了莫名的搅动。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干扰,即便是在北大的校园里,爱读书的学生也日渐稀少。那时,图书馆的新馆还没有开始修建,旧馆的建筑呆板平庸、毫无特色,让我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愚昧的建筑师。但是,图书馆里的藏书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我来说,外观丑陋的图书馆比美丽的未名湖更加重要——未名湖是恋人们的世界,图书馆是单身者的天堂。我最喜欢到图书馆里的各类阅览室去,随心所欲地翻阅那些积满灰尘的书籍。通常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着最好的书。我穿梭在图书馆与宿舍之间,每隔两天就背回来一大摞砖头一样的书籍。牛仔书包洗得发白,却很结实,无论装多重的书都承受得住。
        ③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我。《鲁迅全集》是两本两本地借出来看的,然后便是《复活》《莎士比亚全集》《巴黎圣母院》《浮士德》……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爱上了那些为文学、艺术、自由、民主和爱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我似乎在与他们一起讨论、争吵、歌唱和哭泣。普希金的卷发和鲁迅的胡须同样让我着迷,哈姆莱特的脆弱和堂吉诃德的天真都溶入了我的血液里。这些高贵的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④在每一本书的后面,都贴着牛皮纸制作的借阅登记卡。有的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借阅的时间,有的则只有孤零零的一行,甚至还有的全部是空白(有时好书偏偏没有人光顾)。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个读书人,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段奇妙和青春。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读过这些书,但他们跟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类似于血缘的奇特关系——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应该都是兄弟姐妹呵。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他们来,为着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某一本书。
        ⑤那些日子,连吃饭都如同在军校里那样迅捷。吃完饭又骑上自行车往图书馆里赶。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台港报刊阅览室翻完了十几册厚厚的《文星》合订本——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最优秀的刊物,它聚集了一群天真而坚强的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文化人。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与书架之间,我发现了整整一个格子的《文星》,就好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文明遗址一样兴高采烈。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已经开始泛黄的期刊,也翻阅着李敖他们狂放不羁的青春。30多年前的刊物,装帧和印刷都显得无比简朴,但那些竖排的文字在我眼前像星光一样闪烁着。作者们当年少年轻狂,如今大概已经满头华发。他们在那么小的一个岛屿上,思考着关于大海的问题,我在文字间听到了潮水的声音,也闻到了潮水的腥气。我多么羡慕他们啊,他们的文字能够在像《文星》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而我的文字却只能压在抽屉的最底层。
        ⑥笔记本很快就写完了一本,然后是下一本。后来等我离开北大的时候,居然积攒了整整一箱子的笔记本,足足有20多本。看着这些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写的笔记,我想,我真是一个卡内提所说的“吃书”的人啊。
        ⑦北大是一片肥大的桑叶,我是一只小小的蚕,我一辈子都啃不完这片桑叶。这片桑叶,不仅我啃过,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也啃过,将来我的儿女以及孙子孙女还会来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①清和硕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隅,是清朝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历史见证。

    ②17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发生叛乱。康熙二十七年(公元l688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尔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清廷发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康熙三十年(1691年),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的稳定,康熙将自己的六女儿恪靖公主赐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教多布多尔济——成吉思汗第23世子孙,并在归化城北为恪靖公主修建了这座颇具气派的公主府。

    ④公主府是一座占地面积600亩、严格按照皇帝品级规格建设的府邸,它就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使得喀尔喀四部一直服从清政府,北部边疆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正如《公主府志》所说“内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⑤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街62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在地。

    ⑥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厂”,可见规律之宏大。历经战乱与破坏,公主府已失去往昔规模,但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公主府300年前繁华与兴盛的影子。

    ⑦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48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48家王爷而设立。

    ⑧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有高官显贵出入。

    ⑨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3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两个跨院各有正房5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5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两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

    ⑩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⑪寝殿内有8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在寝殿后面是禁卫房,类似于今天的警卫室,有15间之大。供近卫军和太监们居住。

    ⑫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l期,有删改)

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日葵没有眼泪

    ①她10岁那年,一个秋天的傍晚,她放学回来,刚到店门口,就听见父母在店内激烈地争吵着,母亲的哭声飘进她耳中。她走进店里时,父母同时停止了争吵,母亲还冲她笑了笑,转身进小厨房忙开了。那一天晚上,家里的气氛非常沉闷。

    ②大火烧起来时,是在凌晨3点多。她突然惊醒,大火已在她周围蔓延,火势非常迅猛。她冲他们尖叫,并本能地向外跑。父亲和母亲同时惊醒了,母亲率先朝她冲去,但有什么绊住了母亲的脚,她跌倒了,一个摆电器的货架压在她的身上。她对父亲喊:“爸,你快拉妈妈起来!”但他只看了妻子一眼,便继续朝她跑来,一把抱住她朝店门冲去。当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邻居们的身影扑入她眼帘时,她晕了过去。

    ③大火是因为电路老化引起的。这次大火,不仅毁了电器店,也令她从此失去了母亲,而且她全身65%被烧伤。父亲的左胳膊和前胸也被烧伤了。

    ④从她病房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见医院的一个小花坛,里面种着不少向日葵。大而浓绿的叶子,已如她的手臂一般粗的茎干,圆圆的花盘里一朵朵的细小花蕊,在阳光下闪着漂亮的碎光。它们快乐地冲着太阳扬着脸,散发出单纯、热烈、美好的气息。每次做植皮手术前,她总会望着它们,心里会热烈起来。这时候,父亲也会站在一旁,和她一起看着那些向日葵,并说:“妞妞,别害怕,爸爸一直陪着你呢!”

    ⑤但她很少搭理父亲,有时甚至不愿意看他一眼。是的,如果父亲能拉母亲一把,母亲一定会和他们一样逃出来,也就不会离开她。但是那天父亲和母亲吵架了,他是故意不救母亲的。她心里便对父亲有了说不出的怨恨。但父亲仿佛全然不知,在她病床前忙碌地转。

    ⑥两年后,她出院了,父亲送她去了学校。傍晚,她从学校回来后躲在小卧室里不停地流眼泪,她请求父亲不要再送她上学,她说她不喜欢有的同学喊她“丑八怪”。

    ⑦“胡说,你一定要上学!你是爸爸眼中最美的女孩儿!就像向日葵那么漂亮!别哭!向日葵没有眼泪。妞妞,爸爸明天去弄些向日葵种子给你好不好?”父亲很高兴地说。一丝笑容在他的嘴边绽放,他的左胳膊上也有和她的手臂上一样的、蜿蜒绵长的疤痕。她突然想起了医院窗外的那些向日葵,在太阳底下单纯、热烈、美好地盛开着。她的眼中露出惊喜,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⑧她不明白向日葵为什么没有眼泪。她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漂亮,从同学们的眼神里她能看出来,但她心里仍有小小的欢喜在跳跃。这是她在烧伤后,第一次对父亲有了种说不出的感激。

    ⑨“是的,我一定要上学,一定要考上大学!”临睡前她坚定地对自己说。

    ⑩第二天下午她放学回来,父亲果真递给她一小包向日葵种子。那天晚上,父亲和她一起到外面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花盆,把向日葵种子埋进花盆的土里,将它们放到窗外的小平地上。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向日葵一天天地茁壮成长,两个多月后,第一朵向日葵便在太阳下欣然绽放了。向日葵一朵接一朵地开,是那种重瓣的向日葵,花期非常长,且明亮艳丽。每次看着它们,都会给她原本沉闷的心情带来热烈而美好的向往。

    ⑪后来的四年,对于自己的外貌,她还是有一些自卑,但她一直记着父亲说她像向日葵一样漂亮的话。她努力地学习,努力地与同学们拉近距离。她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还连跳两个年级,终于把住院时失去的那两年时间补了回来。

    ⑫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父亲非常高兴,头一次在她面前喝了很多的酒,边喝边说:妞妞啊,爸爸知道你怨我,可是,那货架多重啊,我要拉了你妈,你就烧没了。等我回去救你妈时,她早烧得焦黑了……那火,爸爸一辈子都忘不了……

    ⑬她的眼睛湿润起来,给父亲倒了一小杯酒。

    ⑭“医生说,手术费用光是植皮就需要十多万元,而且,你身体那么弱,医生担心异体植皮会产生排异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我求医生从我的背部取皮。医生让我签了协议书,从我的背上取了大约70%的皮给你。医生给我打了麻醉针,但还是疼,抽筋剥皮似的疼,可我一想到你,就忘了疼……”父亲说到这儿,自顾自地脱了衬衫,转过背来。父亲的背上,有一大片的疤痕,让人触目惊心。

    ⑮“妞妞,你哭什么呢?别人又说你丑八怪了?别听他们胡说!你像向日葵一样漂亮!别哭!”父亲挥了挥手,便趴在了桌子上。

    ⑯是的,爸爸,向日葵没有眼泪。她轻轻地说,眼泪流进她的嘴里,分不清甜与涩。现在,她终于明白了,向日葵真的没有眼泪,因为太阳把它的眼泪都蒸发掉了,而她的太阳,就是她将挚爱一生的父亲。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删改)

班级开展“好文推荐会”活动,请你结合《桃花》一文,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与推荐。

桃 花

谢志强

A城最年长的阿婆卧床不起了,她的气息微弱。床头摆着一竹篮水蜜桃,这回,是外孙采摘的。本来, 这是她的事, 而且, 由她去一户一户挨门赠送。 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 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

外孙递一个粉红的水蜜桃给外婆。桃子已软,表皮发皱,她连捧也捧不住了。

阿婆终于捧住了桃子,那桃子却随时要滑落出她的手一样。她的嘴唇嚅动着,似乎要发出声音。她慢慢地撑起身,倚着床头,喝了一口外孙送上的一瓷勺温水。

外孙看到, 水蜜桃表皮的皱纹已平展,他接过来时,桃子已硬滑了。 阿婆起身,粽子般的脚伸进鞋子。

这当儿,外孙嗅到了淡淡的鲜桃的气息, 刚打树上采摘的一样。外婆来了精神气儿,颤颤巍巍走出房门。 外孙以为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外婆竟不让他搀扶。

起风了,不知哪儿来的风, 不大。石板地面上的叶片像羊群一样簇拥着。 叶片竟然漂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外婆手里的竹枝扫帚在地上空空地划拉着。外孙几乎叫出来, 因为,叶片登上了树枝。

外婆像轰一群鸡雏儿那样, 哦哦哦地吆喝起来。 外孙发现, 外婆白发渐渐地变黑, 像染过了似的。他听见屋里有什么东西蹦跳的声音,还没回过神, 眼前飞过一群桃子, 争先恐后地栖到枝杈上边。

外孙乐开了。一树水蜜桃,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外婆去拔刚刚拱出土的青草, 可是, 青草如同捉迷藏, 一缩身子, 钻进了泥土里。 外婆说: “看你们再淘气。”外婆拎起吊桶, 去院子东隅一口井汲水。小小的“金莲”点着石板地,很有节奏。外婆的皮肤红润了,而且腰板儿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到的像母亲一样青春的女音。

外孙担心树枝承受不了桃子的硕重,不过,他察觉,桃子表皮仿佛卸了妆,退去了粉红。果实青青, 而且,像在收缩, 眼见着小起来。他想,桃红传到外婆脸上了。

外婆的动作那么麻利——本来都是支差他汲水的呀。外婆舀着桶里的水,浇着桃树根部的那片泥土,还有附近陶盆里的花花草草。她额头闪着发亮的汗珠,像一粒粒珍珠。

A.桃子已缩小到指甲盖那般大小, 生出绒毛。枝条舒展起来, 显出轻松的姿态, 悠悠地晃着,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批注:此处描绘桃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活泼而充满生机。此刻的桃子“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是指____)

外婆却不在意什么。她去挑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一只母鸡兴奋地赶过来啄食了。整棵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绽开粉嘟嘟的桃花。紧接着,他听见了蜜蜂“嗡嗡”的吟唱,它们在花丛中飞舞忙碌。

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 “桃花。”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 只有外婆手中的花朵还保持着盛开的状态,却渐渐干枯, 风一吹,脱出她的手指,飘落在木花格的窗框里。

外孙喊: “外婆外婆。”外婆站在他旁边。他打量着外婆。 外婆说: “怎么, 你咋这么看我?”他吞吞吐吐地说: “外婆,你像个小妹妹。” 外婆发出小姑娘一样的笑声。

外孙呆呆地去看桃树, 那眼神,像是在寻觅什么。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 原来碗口粗的树干, 却只有他胳膊那么细了。 他担心树藏进泥土里, 溜了呢。

外孙赶过去, 想设法阻止树的行动, 树已成了一棵幼树。 外婆在培土。 外婆说: “种下这棵桃树,你等着将来吃水蜜桃吧, 多汁、甜蜜。”

这时,外孙听到屋里传出哭声,是他母亲的哭声,他闻声奔进屋。B.外婆平躺在床上, 已闭上了眼,脸上凝固着微笑,像在回忆 件甜蜜的事。 (批注:这里的“凝固” 词用得极妙:____)

第二天,A城的报纸, 报道了他外婆无疾而逝的消息, 仿佛一段历史隐去了。 文中称:桃花谢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