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②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③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④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举一反三
思想的发展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概念

历史解释

百家争鸣

西周时期,不同政治思想派别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艺复兴

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发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这一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它的先驱是伏尔泰。

材料二: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当时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为了向封建势力夺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砸开宗教蒙昧主义的枷锁,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以启迪人们的觉悟,并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了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

——摘编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请回答:

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生在历史上几乎承包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烈和重要的海战。三十人中,十三人成为近代中国第国一批官派赴英海军留学生,肩负中国“亘古未有之变局”中的海防建设重任。

材料二   邹容早年大事记

1897年,蔑视旧学,向往维新变法。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

1902年,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

1903年,写完了《革命军》一书。书中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材料三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青年杂志》第1卷第5期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材料四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教育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   A.近十余年来,考校生徒不无恂滥,而泰西机巧日辟,船政经费日绌,不免因陋就简……B.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C.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D.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维新派及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生,他们热心变法,积极奔走,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

1902

学习日本学制;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十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三年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1904

沿袭日本学制;不准男女同校;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将师范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借鉴日本学制;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增加自然学科的内容;改学堂为学校

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192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重视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材料四   1919年春北大中文系课表(部分)

课程

中国哲学史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小说史

教育学

英国文学

逻辑学

伦理学

学分

3分

3分

4分

4分

3分

3分

3分

类别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限选

限选

限选

教师

胡适

梁漱溟

鲁迅

蒋梦麟

辜鸿铭

章士钊

杨昌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