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福建长泰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面各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    )

A、冬天的群山 B、雪后的济南 C、雪后小山美 D、冬日雪后的济南
(2)、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衬托得更加美丽。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3)、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件先后 D、景物主次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B、作者围绕“妙”字,描述了小雪使矮松越发青黑,给蓝天镶上银边,给山穿上花衣,薄雪还会露出点粉色这四个方面的景色。 C、文中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白”指积雪,“暗黄”指的是草;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然之景的美丽。 D、本段文字作者主要描述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紫藤萝瀑布》,回答问题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摩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意外

伍秋福

    阿三是一个在县城里开小三轮车拉货载客的个体司机。早上起来,阿三的右眼皮一个劲地跳。老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是不吉之兆。阿三想:今天是不是应该在家休息呢?出车的话,保不定会出点什么事情呢。

    洗完脸,想不到左眼皮也跟着跳了几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三非常纠结,突然想到这不是亦福亦祸吗?说不定祸福相抵就平安了。这样想着,心情竟然平靜下来,于是决定今天继续出车。阿三把车开出来,直接驶向车站。

    中午时分,阿三的肚子咕咕直叫。他跳下车,想到米粉店去吃碗米粉,却看见一个衣裳褴褛、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向他走来。坏了,阿三想,快溜吧。但不知为什么,手脚却不听使唤,让他停在原地未动。老婆婆走到阿三跟前,小声问:“大哥,能送我去医院吗?”

    阿三愣了一下,说:“行,您上车吧。

    阿三第一眼看到这个老人,就想起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他看得出这个老人是从乡下来的,而且很少出门,因为她不和别的客人一样为防范司机宰客而先问价。于是,他连忙下车把老人搀上车,嘱咐她抓牢车栏注意安全,又把车速放缓,并不时回头观察。等把车开到医院门口,阿三的背已经汗湿。他松了一口气,把老人搀下车,说:“阿婆,医院到了。”

    “大哥,多少钱呢?”老人说。

    按规矩,从车站到医院一般收费5元。他看着这位病弱的老人,再次想起自己的母亲。他眼有些涩,说:“阿婆,车钱免了,您快去看病吧。”

    “这怎么行呢?”阿婆说,手在身上摸了一阵,忽然中风似的僵住了。

    “阿婆,您怎么啦?”阿三见势不对,连忙一把扶住老人。

    “我……我的钱不见了。”老人低声地说,两行浊泪流出眼眶

    阿三一下子呆了,早上的预兆应验了,真是怕什么有什么,真后悔没有在家休息,

    现在果然出意外了。如果老人把丢钱赖在他身上,那阿三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阿三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他想了一下,问:“阿婆,您是哪里人?为什么一个人来看病?”

    老人并未理会阿三,自顾喃喃地说:“孩子,对不住你了。”

    听老人这么说,阿三立刻放下心来,且有了主意。他已不在乎5元钱车费了,只要老人不嫁祸于他就行。于是,阿三掏出手机,立刻拨打110。可是,手机却没电了。这时,老人晃了一下,要晕倒,阿三急忙猫腰背起她,拔脚往医院跑去。

    阿三把老人背到急诊室,催促医生给老人诊断病情。这时,他忽然想起自己的车还停在医院外面,于是拔脚向门外走。

    “你到哪里去?”医生叫住了他。

    “我还有事啊。”阿三说

    “你这人怎么这样?”医生恼了,“你妈病成这样,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

    “她患了什么病?”阿三问。

    “急性胃炎并发高血压。”医生说,“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阿三脱口说:“这事与我无关。”

    “你说什么?”医生瞪大了眼睛,“她不是你妈吗?”

    “不是。”阿三回答得很坚决。

    “啊?”医生觉得这事复杂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她背到医院来?”

    阿三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

    “那你就更不能走了。”医生说,“除非这位老奶奶亲口证实她的病与你无关。”

    阿三觉得这位医生简直是蛮不讲理,不禁心头火起。他努力控制着自己,希望老人开口为他说话,可是老人只是睁着两眼可怜巴巴地看着他,嘴虽然动了动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阿三心中不由暗暗叫苦。

    不一会儿,民警赶到了,他们开始对阿三进行认真的盘问,阿三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又对民警说了一遍。

    为了求证,民警叉把阿三带到医疗室。这时医生已经在为老婆婆输液,老人的精神状况也好了许多,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

    “这位大哥说的都是事实。”老人对民警说,“他是个好人啊!”听见老人这样说,

    阿三的心终于从半空落到了地上。

    阿三从医院出来时,摸摸肚子,好像不叫了,但浑身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

(选自《2015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解题者丘成桐

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攻克一道难题。

如果从去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其全职受聘任教清华园,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算起,这道题他已“全职”做了一年。如果从他离开美国,携夫人安家清华园算起,这道题他已专心致志地研究了三年。如果从1979年,他首次回国做学术访问,开始在心底求解这一问题算起,他为此已工作了40余年。

这道题是:____。

今年74岁的丘成桐,是位兼具雄心与耐心的卓越解题者,目光一向聚焦于重要、意义深远又难解的大问题。做数学家时如此,做教育家时同样如此。

1964年,15岁的丘成桐在杂志上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数学家陈省身的文章《学算四十年》。他头一次听闻已有中国学者在世界数学界取得举足轻重的成就,丘成桐兴奋不已,“那我也可以做这个事情。”他想。

四年后,在香港读完大三课程,丘成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师从陈省身。在那里,他仅用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领域。33岁,他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此后,他又陆续斩获了数学界各大重要奖项。

为中国培养数学英才,是丘成桐近年来的事业重心。其实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此,逐步在主流人才培养机制之外,搭建出一套数学领军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担任国内多个科研机构的重要职位,但不收取一分钱薪酬,事实上,他经常要凭个人影响力为这项事业筹资“化缘”。

1979年丘成桐应中国科学院时任副院长华罗庚的邀请,回国进行交流访问,到了北京走出机舱,他俯下身去触摸地上的泥土。后来丘成桐回忆“我不是一个性情中人,时时都会收拾心神,那次竟会有如此的举动,连自己也感到惊讶。”这一年他30岁。

丘成桐在自传中写到首次回国之旅后,“我对一个人能发挥什么作用一筹莫展,但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也许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从此,他把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声望,视为自己科研之外的事业与使命。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观察者和建设者,他同中国的数学事业一道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1979年后,丘成桐每年都要回国待几个月。最初他感觉自己能尽上一把力的就是利用休假时间多回国交流讲学,没过几年,他开始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希望帮助一些出色的人才获得自己当年那种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做研究的机会。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2008年丘成桐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后发展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同于一般竞赛,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赛,充分体会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留意到中国大学生数学基本功的欠缺,2010年他又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面考察参赛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加强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他还发起了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创办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颁给45岁以下华裔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

为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习,培养女性数学家,前两年他又发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学数学竞赛”。

“数学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丘成桐阐述发起计划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水平,在国家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我有信心完成这个愿景。”

从成为大数学家,到培养大数学家,丘成桐笃信,中国能够在本土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中国数学能够跻身国际前列,而数学的发展必将助力国家的科技自强。

丘成桐对经由他的选拔体系进入清华的年轻学子们说,“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我以后在清华跟你们共进退。”

【注释】①选自《数学与通识》。

班级计划开展阅读沙龙活动,以下是小语选取的自读篇目,请你协助他完成品读任务。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樊晓敏

一部名为《我的诗篇》的影片感动了很多人,陈年喜是片中的六个主人公之一,人们叫他“矿工诗人”。在《我的诗篇》拍摄之前,陈年喜已经写了二十多年的诗。尽管他的生活一直那么粗枥,看起来离诗意有万里之远。

陈年喜的家乡位于“秦尾楚首”的陕南商洛地区丹凤县,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那里奇山险水,常年洪灾,至今仍是山高沟狭的不毛之地。男人们只能外出打工,多半去了矿山。他们所在的矿井,“高不过一米七八,宽不过一米四五,而深度常达千米万米,内部布满了子洞,天井,斜井,空采场,像一座巨大的谜宫。

一开始陈年喜的工作是拉车,用架子车一趟趟把爆破下来的矿石或废石拉出洞口倒在渣坡上。漆黑而低矮的矿洞里没有灯,昏暗的手电筒挂在他胸前,汗水落在车子上、安全帽上,衣服上、毛发里、眼里、鼻孔里……每天下班,就像一只拱出灰土的土拨鼠,洗三盆水也洗不净。后来他改做巷道爆破,在洞穴深处打眼放炮、炸裂岩石。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与雷管、炸药整日纠缠在一起。16年间,经他手使用的炸药雷管大概要用火车皮来计算,垮塌、透水、松动的碎石、扑向人的机器,死亡也多次和他擦肩而过。

不只是死亡的威胁。陈年喜说矿山的生活“非常非常寂寞”,有时“只能靠对面山尖上的雪线高低来分辨气候的变化”。工友们闲下来的时候打牌,喝廉价的酒。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看书,凡是有字的都看,有时墙上糊着报纸,看完了正面,再水淋湿了,小心翼翼揭下来看背面。他写诗,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在纸片、烟盒上写,睡觉垫的空炸药箱上写,走的时候卷起铺盖,下面是满满一床的诗。

他写工友:36岁的副手牛二,“最终以两根手指一条肋骨的代价/换得母亲八年的残喘/弟弟十年的举人梦”。

他写给儿子:“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又怕你真的看清。”

他写茫然的命运:“而一群背着编织袋的流徙者/与温榆河上的浮物一样/并不知道将流向哪里。

2020年3月23日,陈年喜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丹凤县中医医院一张CT影像胶片,清清楚楚地写下他半生的倒影,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尘肺病。他静静坐了一个下午,没有告诉妻儿。这是矿工们最主要的职业病,每天吸入大量粉尘,这些工人的肺部会纤维化,变成“石头肺”“金属肺”——这种病无可逆转,且会逐渐失去劳动力,而一旦进入后期,甚至连站着呼吸都是一种奢求。

消息传出去后,人们为他捐款、抢购诗集,这一年诗集《炸裂志》售出了近四万册,成为许多年轻人书架上的读本,每一个索要签名的读者,陈年喜都告知自己的微信号,记下地址,签完后寄给对方,收取稍高于标价的费用,除掉邮费后,赚三五块差价。他在扉页为每个人写下赠言,有时不知该写什么,就写上:“以诗为证”。稿费一半来用来吃药,一半生活、给儿子交学费。

2020年9月,在创始人王克勤的邀请下,陈年喜成为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的驻会作家。他开始走访尘肺病人,写下他们的故事。那是他无限熟悉的群体,他和他们曾经有过十六年的深深交集。或许见过,或许曾交肩而错,但彼此早已相熟到骨头。妻子劝他别再去了,“你经历了太多,希望你不要再看到太多”。但他还是希望借用他的文字,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被忽视的人群和声音。

陈年喜相信,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没在任何作家笔下出现过。他说代沟代代有,而深处的悲欣大多相通。它也将成为一个人继续写作下去的动力。那也是他的光啊。

(选自《读者》2021年17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