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答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译序
郝明义
      ①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
      ②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③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④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的人物。早年因为想当记者,所以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了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这时他读到了一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思想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自传。艾德勒在读到密尔竟然是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的书之后,不但为此哲学所着迷,也开始了他在大学的正式求学。(不过因为他拒绝上体育课,所以没能拿到学士文凭。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A】
      ⑤艾德勒除了任教,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⑥查尔斯•范多伦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的内容大幅编辑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⑦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
      ⑧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⑨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⑩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B】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⑪因此,我必须谢谢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汪怡先生。谢谢他那天下午在来来饭店的指点。
      ⑫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所以一方面决定出版这本书,一方面也决定自己动手翻译。
      ⑬但是一旦开始翻译之后,就知道实际的时间多么不够。事实上,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我的工作,则是把她的全部译稿再仔细校阅一遍。这样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读者发现翻译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
      ⑭2003年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历久弥新,由此可见。现在,就请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略有删减)
(1)、关于自己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分别概括。

(2)、下列句子的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电影《益智游戏》介绍了查尔斯•范多伦博览群书,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 B、译者坦言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 C、郝明义直到1998年底在来来饭店和汪恰先生聊天时,才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D、因为这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译的”,所以共同承担翻译上的责任是句客套话。
(3)、结合语境,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画线的【A】处,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②画线的【B】处,“不幸”“有幸”分别指什么?

(4)、你认为这篇译序能吸引读者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吗?请结合本文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世界选择北京
——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北京成功了!”

      “我们赢了!” 

     北京时间7月13日22时08分,本社赴莫斯科记者发来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

     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扰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让时光倒流。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政府,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看台上的中国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我能比呀!” 

     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飘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1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 

     前80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后8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最悲惨的境遇走上光明的道路。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纪录成为历史! 

在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是如此密不可分。 

不能忘记,80年代,女排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鼓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28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 

     可是,“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上世纪初,同胞的呼喊犹在耳际。 

     这是一个不畏惧任何艰险的民族。8年前北京申奥失利之后,人们高呼的口号是“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8年来的事实回应了这一声呐喊。今年5月,香港《财富》论坛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6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三倍半;日本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6倍;而中国从1977年开始,短短2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奥运之梦牵系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000年9月9日。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信中说:“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1年5月15日。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 

      “在北纬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 

     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北京,新奥运”,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 

     律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电波的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在北京奥申委网站上,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签名者就达100万人。 

     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绿色社区”活动,正由居民们自发推行。 

      “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正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内涵。 

     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寓意深远地为国际奥委会教学设计>设计了“五环”标志,以象征五大洲通过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中国燃烧。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1908--2008”,从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北京主办奥运会,历史的回声将穿越整整一百年。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十一支康乃馨
        记得那个母亲节,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也是我们留在澳洲的最后一年。我和弟弟一直想送妈妈一打康乃馨。我们整整一个月没光顾游戏机室,终于有了小小一笔钱。
         下午,当我和弟弟兴冲冲地打算去买礼物时,却发现了一桩糟糕的事情,我把攒的那笔钱给丢了。“我记得是放在上衣口袋里的。”我惊惶失措地说,弟弟已经快要哭出来了。
        我们俩翻遍了上衣口袋,都不见那钱的影子——在我们的计划中,那钱够买一打包装精美的康乃馨和一大块巧克力。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以后,我们决定马上去附近的花店打临时工,在节日里,花店是最需要一些送花的小工的。
        休斯太太的花店,就在学校边上。她是两个女儿的母亲。我和弟弟都相信她会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老板娘正在忙着招呼顾客。在她身后,全是新鲜的康乃馨,小小的店铺弥漫着一种馨香。
        “买花吗?”漂亮的老板娘看见了我们,“素色的康乃馨,送给你们的妈妈。”
         “是的,噢——不,我们是想找一份工做,您这儿还却人手吗?——我们打算用自己挣的钱给妈妈买一份礼物呢。”
         “好孩子,你们等一等,就会有活儿干的——哦,瞧——”老板娘从一位先生手中接过扎好的一束花,打上蝴蝶结,附上地址交给我们;接着又有人打电话订花。不一会儿,我和弟弟都有了满满一筐子待送的鲜花;我们把筐子挂在自行车前,骑着车出发了。
        “能不能向收到鲜花的母亲们要一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第一位主顾收到我们送去的鲜花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时,我突然产出了这样一种想法:“这个办法一定行,谁不愿意将幸福与人分享呢?况且我们可以不要小费。”弟弟也说。于是第二位主顾收下鲜花后,我鼓足了勇气说道:“是真的,太太,你要相信我们,我们就要离开澳大利亚,爸爸带我们回到中国,可是妈妈有事没法去,这是我们跟妈妈在这里过的最后一个母亲节——你知道我们多想送妈妈一束康乃馨,叫妈妈开心。”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自己也奇怪,等到这位好心的太太出人意料又如我所愿地递给我一支漂亮的康乃馨时,我红着脸竟不知道该怎样表示感谢。
三个钟头内我们跑了大半个堪伯宁,累得气喘吁吁,却异常兴奋。因为每一位接受礼物的母亲,在听我们的解释之后,都乐意留下十一支康乃馨,而让我们选取一朵最漂亮的。
         桑费尔德区,格林伍治街,72号……我按着地址按响了门铃。这是最后一位主顾。
         开门的是一位老太太,披着针织的披肩。一见到我手中的花,就先笑了。
         “谢谢!”她接过花,深深地闻了一下,带点骄傲地告诉我们:“我儿子再忙也记得今天这个日子的,我已经有27张烫金的收据了。”说着就掏出小费,
          “不。”我说:“我只希望你能允许我在这束康乃馨中挑一朵。我只要一朵,可以吗?”
          “噢,当然,如果你需要的话。”老太太显得很惊讶,“可是,你要它做什么呢?”
          “送给妈妈。”并说我们有十支了,就要实现我们的计划了。
          老太太听完我叙述,就从花束中挑出一朵最漂亮的,交给我说:“多好的孩子,快回去吧。我祝福你们的妈妈。”
          近傍晚了,我们快乐地回到家,送给妈妈的,也是十一支康乃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名是母亲

梁军年

    ①母亲总是家庭竞赛的最后一名,说来奇怪,母亲是一个做事利索的人,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却总是那个注定最后一名的人。

    ②小时候玩弹子跳棋,全家六个人一人分占一个颜色,刚好摆满整个棋盘。为此父亲总是说,幸好家里六口人,幸好这棋盘是六角形的,所以全家才能聚在一起厮杀得别样开心。

    ③我和哥哥像猴子一样耐不住性子,下弹子跳棋的时候,总是想着借别人的棋子连跳数步,两个姐姐和父亲也会想着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有母亲慢悠悠地跳着棋子,每次都被落在后面,就这样母亲还不忘操心我们的棋路,时不时提醒我们走这步走那步,等到一盘杀完,我们都取笑母亲,自己的棋路没看好,还来操心我们。

    ④后来发现母亲不但棋下得慢,每次全家行动的时候,也总是拉我们的后腿,毫无意外地成为最后一名。

    ⑤全家出门干农活,母亲总是第一个喊着出发,可是每次我们几个孩子蓄势待发等着上路的时候,母亲总是急急忙忙地从房子里跑出来,手里提着水壶,收割用的镰刀和吃的干粮,然后在我们的齐声抱怨里,母亲急忙跳上车,接着是父亲的总结,每次都是你喊得最凶,却每次都让我们大家等你。

    ⑥中午干完农活,我们都累得不想说话,母亲却还要张罗饭菜,选一把芹菜,切几刀面,灶间的大火燃得断断续续,紧张的时候,母亲猛吹一下灶里的火,然后很紧凑地往锅里倒油添菜置水显得利索有序,一番忙碌后,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一家人围在桌前,却迟迟不见母亲过来。

    ⑦原来最后一名的母亲,把面条盛在碗里,就跑去收拾菜园,我们叫嚷着母亲赶快吃饭,两个姐姐不满地抱怨母亲,你再不吃,我们都没法洗锅了,只有母亲不紧不慢地说不着急等饭凉了吃得快。

    ⑧就这样最后一名的母亲在菜园里忙碌上一阵,等到田埂上堆起一堆草叶,母亲才抱起那堆草叶扔进猪圈,拍拍手说饭菜该凉了吧,一边的姐姐早就不满了,说都在等你,你就不会先吃饭。

    ⑨农村的冬天,崎岖的路边全是冰雪,有时候天气转暖,就会变得泥泞不堪。我们几个兄弟姊妹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棉鞋,蹦蹦跳跳地躲过那些水坑,整个冬天都是跳来跳去的记忆。母亲缝制的棉鞋笨重而又厚实,穿在脚上像是两只沉重的小船。母亲特意在鞋面里塞上厚厚的棉花,穿在脚上冬天就变得不那么可怕,我们四个孩子每人一双棉鞋,整个冬天就会变得特别踏实温暖。

    ⑩然而这种棉鞋很容易受潮,遇到一丁点儿水就会湿成一片,记忆里的冬天,我们几个孩子早早钻进暖和的被窝里,每次都是最后一名入睡的母亲,把我们潮湿的棉鞋一一整齐地摆放在炉边,母亲一边整理一边唠叨,这鞋都潮成什么样了,穿着一定不舒服。

    ⑪工作后,我回家看望父母,为了一件事,等着和母亲一起出门,我站在院子里,碰见路过的邻居二婶,闲聊了一阵却还不见母亲出来,于是耐不住地抱怨,怎么这么久了还不出来,真是急死个人,二婶笑笑道,这么慢还不是为了你们,为给你们做好各种准备。

    ⑫突然地,时光倒流,往事上演,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一幕幕场景,我读懂了母亲,我们总是抱怨她最后一名,却不知道她的最后一名竟然是为了我们。

    ⑬惭愧的是,作为人子,许多年后,我才真正读懂总是最后一名的母亲。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

王蕴

亲爱的外祖父:

您好!

    我已经很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

    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裕的生活。我曾经想象,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士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

    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然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肃杀之中,但是,发愤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着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遨游,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做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的纽带上的小小的璎珞,化作沟通中日友谊的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

    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

    祝您健康!

您的外孙女:王蕴

×年×月×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