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契机和姿态》

      ①命运的转折,常取决于外界一个微小的引诱或刺激。

      ②譬如说陈省身。小时候,父亲在杭州工作,他跟着祖母待在老家嘉兴。有一年,父亲返家过春节,给他带了一套礼物,是当时流行于新式学堂的《笔算数学》,分上、中、下三册,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和中国学者邹立文合编的。还家当日,父亲觉得儿子还小,仅仅给他粗略讲了讲阿拉伯数字和数学算法。谁知陈省身一听就爱上了,他私下里慢慢啃,越啃越有兴趣,没过几日,居然把三册书啃完,并且做出了其中大部分习题。这简直是奇迹,陈省身无意中闯进了数学的门槛——那里正通向他生命的殿堂。

      ③譬如说钱学森。初中阶段,一次课余聊天,有位同学说:“你们知不知道20世纪有两位伟人,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列宁?”众人闻所未闻,面面相觑。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信息传播相当滞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问世十多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也已过去了五六年,但他俩的大名和事迹还没有广为人知。见状,那个同学侃侃而谈,他说:“爱因斯坦是位科学巨匠,列宁是位革命巨匠。学校图书馆有关于他俩的书。”钱学森听得心痒,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内容似懂非懂,心扉却轰然洞开,他看到了身外有宇宙,宇宙有无穷奥秘。正是从那时起,他思想的触角,开始试探太空的广阔与自由。

      ④由陈省身、钱学森又想到侯仁之,他们仨同龄,都是1911年出生,但是后者的起步阶段,远没有前两位幸运。侯仁之幼时孱弱,也没大病,就是弱不禁风,碰一碰就倒的样子。他就读的博文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体育风气浓厚,各种项目之中,篮球尤为大家喜爱。班班有篮球队,经常举行班际比赛。侯仁之也想上场一试身手。一天,他壮着胆子找到本班的篮球队长,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队长看看他,矮、瘦,而且黄,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岂能硬碰硬地打篮球?队长摇头,断然拒绝。其实,不要说班代表队,就是本班同学玩球,大伙分成两拨,哪一拨也都不要他。侯仁之被孤立在篮球运动之外。他感到绝望,由绝望中又生发出豪气:既然玩不了球,我就练跑步——跑步,是不要别人恩准的。从此,每天下了晚自习,他就围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跑。他坚持了整整一个冬天,风雪无阻。转过年来,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体育委员找到他,说:“侯仁之,你参加1500米赛跑吧,怎么样?”侯仁之感到突然,他说:“我可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呀。”体育委员说:“你行,你肯定行,我看见你天天晚上练来着。”侯仁之于是硬着头皮报了1500米赛跑。比赛开始,发令枪一响,侯仁之就拼命往前冲,跑过一圈又一圈,转弯的时候挺纳闷:怎么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回头一看,哈,所有的人都被他甩得老远!侯仁之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冠军。

      ⑤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各有各的跑法。仍拿陈省身作例,他的“跑”,就是玩。陈省身不爱体育,中学时,百米成绩居然在20秒开外,比女生跑得还慢。但是,他懂得玩。他的玩,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向的,他玩数学、玩化学、玩植物学、玩围棋、玩一切他喜欢的功课和项目——他是同知识玩,同自己的心智玩。钱学森读的是北京师大附中,受到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喜欢体育运动,更喜欢数学、音乐和美术。若干年后,他曾向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同事表示:根据定义,一则数学难题的解答,具体呈现就是美。因此也可以说,钱学森的“跑法”,就是追求美。

      ⑥说到侯仁之,他的人生姿态,绝对是长跑。体弱多病和长跑健将,这两者很难令人产生联想,但是,侯仁之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了。起初是出于无奈,跑着跑着,事情就起了质的变化。跑步不仅使侯仁之告别羸弱,赢得健康,而且成了他生活的动力、奋发的标志、人格的象征。

      ⑦顺便说一说,陈省身以玩的姿态,一路跑到93岁;钱学森在追求美的路上,跑进了98岁;侯仁之呢,长跑进了102岁。 (文章有删节)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但是后者的起步阶段,远没有前两位幸运”中的“远”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长和成功
                                                                                                           俞敏洪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就算活着,也没有了梦想和激情。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任人平白地“拿来”,因为凡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也极有可能随时失去;成功是一种成长,而成长源自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就是永恒。人们在看待成功时,通常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看成功本身,而不去探索如何成功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的?还是通过权钱交易的阴谋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完善和光明磊落的努力得到的,那他所谓的成功就是令人鄙视的,这种成功也和成长毫无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是和成长相连的,是通过不断努力而取得的,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成功会比较长久。
         ③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的加油站。如果一个人继承了一笔遗产、中了一份彩票,或者因为考试猜对题目而得到了一次高分,这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它与成长无关,不可复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试想,如果此人想要再继承一份遗产,再中一次彩票,或者再猜对一次题目,还会那么容易吗?但相反,如果一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未来更多的成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所以,持续不断的成功必然和成长相关。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成功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谈论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值得尊敬,除非他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成长过程。
        ④现在的年轻人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这就像造一所房子,只追求房子的高度,却不努力把地基夯实,房子到了一定的高度必然轰然倒塌。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时光,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探索真知、广交挚友,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路成长的轨迹是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同时,前途的迷茫、失恋的痛苦、人生的徘徊、现实的苦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惜,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选择用一种浅薄的方式——或打游戏或上网——来刻意回避自己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努力和痛苦。不过,任何逃避都只能是暂时的,现在的一时逃避通常意味着未来以成倍的努力和痛苦来偿还。我见过太多的人,由于在大学时不愿意主动成长,不追求知识,不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思考自己的人生,结果走上社会后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人,在社会的边缘游荡,不能融入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接纳。
        ⑤只追求成长,不追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她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她曾经有过毛毛虫笨拙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之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说,你听
                                                                                        木铃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⑫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⑬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⑭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⑮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说明文《无线通信先锋——蓝牙》,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蓝牙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尚未投入广泛应用,目前许多蓝牙设备还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多数具有红外无线数据通讯功能的设备,在将来一样可以使用蓝牙技术来实现无线连接。同时蓝牙技术的网络特点和语音传输技术使它还可以实现红外技术无法实现的某些特定功能,如无线电话、多台设备组网等等。

       ②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是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于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蓝牙笔记本电脑,就是具有蓝牙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蓝牙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公元10世纪,北欧诸侯争霸,丹麦国王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血腥的战争被制止了,各方都坐到了谈判桌前。通过沟通,诸侯们冰释前嫌,成为朋友。由于丹麦国王酷爱吃蓝梅,以至于牙齿都被染成了蓝色,人称蓝牙国王,所以,蓝牙也就成了沟通的代名词。一千年后的今天,当新的无线通信规范出台时,人们又用蓝牙来为它命名。

       ③1995年,爱立信公司最先提出蓝牙概念。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蓝牙技术是全球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形蓝牙网连成一体。

       ④蓝牙技术不仅仅运用于电脑,像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家电等许许多多电子设备都可以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连通,而不必拖一条尾巴(连接线)。随着蓝牙技术的普及,家庭装修时不再为电器的布线而烦恼;使用家电时,不必为一大堆遥控器而头疼,一部手机或是一把汽车钥匙就能一切搞定;出门在外,公司的工作安排和家里亲人的画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打卡、缴费不用排队,从缴费点附近经过,不必进门就可以轻松完成……蓝牙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我们的生活无比轻松。

       ⑤目前蓝牙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在支持蓝牙的手机通话设备上,如手机蓝牙耳机,蓝牙使驾驶更安全,很多车主都感到开车时接听电话不方便: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举着电话接听,不但妨碍换挡、影响安全,两只眼睛盯着前车还得四下踅摸警察;车载免提系统接听电话比较方便,但难免有不方便的电话在不方便的时候打进来;使用有线耳机也不很爽,耳机线四处晃荡影响手臂的活动,耳机线屏蔽效果差经常受到电磁噪音干扰,扔在副驾座位上的手机还常在下车时被夹在衣服上的耳机线扯得摔在地上……让人火冒三丈,一不小心还要对着受伤的爱车眼泪哗哗。

       ⑥配合手机使用的蓝牙耳机可以让这些烦恼随风而去,使驾驶更加安全。通过配有蓝牙功能的耳塞,使手机用户可以实现无线免提功能,而不必像现在这样从头部垂下一根线到手机上。用户还可以通过车载蓝牙通讯设备来使用手机,不用从包中掏出手机就可以实现通话。

       ⑦索尼爱立信为了宣传其蓝牙技术甚至推出了一款精巧的蓝牙遥控车——﹣Car100。Car100内置电池,但并没有配置特别的充电器。充电是使用索尼爱立信的手机进行充电,而充电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手机的电充到Car100上面去。透过驾驶舱可以见到Car100入面的控制芯片,显示出浓烈的科技韵味。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坐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相当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给自己点赞

苗向东

    ①我过去喜欢给别人点赞。有时候,我也会因别人的一句赞美而兴高采烈,因没有别人的点赞而心灰意冷。后来我就想,与其等着别人点赞,为何不自己给自己点赞呢?

    ②一位心理学者说:“爱自己就要多对自己说赞美之词,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做傻事。”人生本就需要得到鼓励和赞扬,许多人做出了成绩,往往期待他人来赞许。其实光靠他人的赞许是不够的,何况他人的赞许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难以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或满足你真正的期盼。要保护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功信念,不妨恰当地给自己一些奖励。英国作家劳伦斯曾这样评论一些著名歌手:“为什么许多名噪一时的歌手最后以悲剧结束一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舞台上,他们永远需要观众的掌声来肯定自己。但是他们从来不曾听到过来自自己的掌声。”

③给自己点赞,并不是让我们盲目乐观,而是意味着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一位作家说:“一个人只有彻底地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才能够在自己的世界活出最耀眼的风景。”我们虽然都不完美,但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多看到自己的好,并勇于为自己的好点赞。一句话,就是要自己首先无条件地喜欢自己。《庄子》中有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上天赋予了子舆很多缺陷: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就用它在凌晨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鸠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变成车轮,精神变成了马,我便乘着它遨游世界。”学会给自己点赞,就是学着去发现并欣赏自己的好,只是有时“其实你很好,你自己却不知道”。

    ④为自己点赞是自信的表现,自信是赢得他人信任的根本。杨澜采访当当网的俞渝,问她:“你最不自信的地方在哪儿?”她说:“长相。”为此,她曾经自卑过,可是后来她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于是,杨澜又问:“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反而越来越自信,越有气质和光芒了呢?”她回答:“自己接受自己。”歌手张栋梁唱道:“努力的对自己好,你用微笑回报。”让自己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赞美自己,因为“先爱你自己,别人才爱你”。请记住: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⑤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自我欣赏或自我赞美,其本质正是对自我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暗示。如果一个奋斗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像得到神助一般,必将取得成功。”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挺自己一辈子。

(选自《做人与处事》2016年第8期)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君不见”

贺虎林

这老头很怪,偏偏在每天的上下午两个黄金时段,来跟大家抢地盘。这是小区里最优雅的一块小广场,四面是草坪和绿树,中间有一个大花坛。每天早饭、午睡后,儿孙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了,大家正好来跳跳舞、轻松轻松。可他也偏要在这两个时段,提着那只水壶,握着那支塑料海绵笔在这里写字,搞得大家,撵他也不是,不撵也不是。

叫人寒碜的,是他那副行头和行。他身高不高,顶多四尺半,还欠着房,再倾下头,更显得矮小。他外罩一身宽大迷彩服,像站着钻进一只大睡袋,衬托得那皱巴巴的小脸、细眯眯的眼睛越发地萎缩了,却摆出一副高做样子和一副家财亿贯、诗书满腹的清高样。他与人无话,一个人在那里闷头写。问他贵姓,高寿,他也不回答,顶多抬起头,淡淡一笑,然后继续龙飞凤舞。不管你怎么评头论足,他概不理会,抿一抿没有一点髭须的瘪嘴唇,或是摘下那顶一尘不染的灰礼帽,挠挠雪白的短发。以至几年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便用他每天涂在大理石上打头的那三个字,来指代他。

不错,他每天写得最多的,就是那几行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要么就是《沁园春·雪》,也不觉得腻。八栋的老戴说:“老先生功夫了得,一手的书圣行草,疾风劲草,铁马金戈。”我们却不以为,睃着脚下湿漉漉的横竖撇捺,说些不咸不淡甚至带刺的话:“君不见,你酒量如何?是不是每天一瓶酒啊……”他却仿佛没听见,只抿嘴笑笑,继续在我们周边,或者在散而不去的人堆旮旯里,旁若无人地写。

一天,我们的头儿老A忽然神秘兮兮地说:“最近我跟踪他几天了,见他每天写完字,就去周围转悠,看哪家超市、药店赠送鸡蛋,然后排上队领。”大家惊讶:“是吗?没看错吧?”老A说错不了,说着回头很张扬地朝老头高声问:“君不见,那天在超市领鸡蛋的是你吧?”老头抬起头,仍只眯起小眼睛瞧瞧他,说明认可了。大家就说:“看那身打扮,能是个豪侠之人?”

老A过去开煤矿,现在煤矿交给儿女了,自己在家享清福,时不时给大家搞点小福利。

过了几天,他又告诉大家一则更具爆炸性的新闻:“君不见每天夜里八九点,都到小区的垃圾桶里,翻拣纸箱和塑料瓶!”

“真的吗?”大家又是一片惊呼。老A说:“这还有假?不信你们去问他。”还真有人凑到老头跟前问:“老先生,都这岁数了,还攒这钱干吗?儿女们不管你呀?还是都跑国外了?”

老A说:“在国外还用这么穷酸?”然后做出一副怜悯的样子说,“君不见,你不用三更半夜辛苦了,我叫大家每天把纸箱和饮料瓶都拿到这里来,或者送到你家去,你住哪栋啊?”

老头这回抬起头,轻蔑地瞅了他一眼。

一个丽日当空的上午,来了两位扛摄像机的记者,大家以为是采访我们跳广场舞,没想到他们却径直走到老头面前。女记者俯下身,亲切地问:

“老前辈,我们又来叨扰您啦。”

大家听了一愣。

老头抬起头,面带微笑说:“小朱啊,你们好。”

女记者说:‘“我们想再补几个镜头。”说者和老头并肩站者,对着摄像机说:“这位就是我们的英雄,红军老战士殷雪松老前辈。在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再对他做个采访。殷老前辈,请问您是多大年龄参加的红军?长征的时候,您是怎么走过雪山草地的?”

“我十四岁参加红军,过雪山时候,冻掉两个脚趾……”

我们听了大惊,个个脸上都像泼了漆。

女记者接着问:“殷老,听说您把自己的房子等财产,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用以资助革命老区的贫困儿童,自己却租房住,并且房子越租越小。请问您为何要这么做?您是人民的功臣啊。”

“我参加红军,就是为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革命老区到现在还有贫困儿童,我感到惭愧,我有责任帮助他们。”

老前辈说着,用手蹭一下自己细细的眼睛。我简直不敢再看他了。记者又继续问:“您这么做,孩子们同意吗?您为何不留给子孙呢?”

“这是我的权利,他们自己有双手。”

女记者说:“老前辈您说得真好。”然后突然朝围观的人群扫了一眼,说:“我们来做个随机采访吧,你们每天和殷老在一起,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大家一听,面面相觑,慌忙地往边上躲。女记者说:“没关系的,你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大家越发尴尬地往后退,老A早不见了踪影。女记者把话筒伸向我,我的血管霎时要爆裂了,嘴唇哆嗦得一个字也吐不出。泪光里,只看见老英雄和他身后那个花坛,仿佛地壳隆起一样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像莲台上的那尊佛,笑眯眯地瞅着大家……

(有删改)

在小说分享会上,启智小组向同学们分享了《“君不见”》这篇小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