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徐州市丰县2017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 曲 应 酬 者 十 六 七 而 又 徇 请 者之 意 袭 常 缀 琐 虽 欲 大 远 于 俗 其道 无 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

(3)、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 , 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 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 , 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及葬,后主自制志铭 , 辞情伤切。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其见幸如此。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嗣官至太子舍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新筑东西城记

(北宋)尹洙

    城,武备之一,譬于兵,为器之大者。古圣王患底民,弓矢甲胄,与城郭沟池交相为用,以利后世,世人不推究古始,以为王者专任德教,不必城守为固。果如是,武库甲兵将安用邪?圣人以不教战为弃民,兵不可得而废,犹城之不可废。呜呼!世人未之思也。上十六年,始用西师,边将增壁垒,寝为守备。又二年,虏犯塞,震动鄜延之师。自潼关以西,诸州悉城,群议靡然,无复立异者。然而事暴起,严期办,甚者削制度,苟谋亟成。既而不免改作,重伤民力,比之平时预为之图,劳资过半矣。秦州自昔用武地,城垒完,数十年戎落内属益众,物货交会,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

    韩公作镇之初年,籍城外居民暨屯营几万家。公曰:“是所以寇也。”上其事,以益城为请。诏从之。公择材吏,授之规模,东西广城四千一百步,高三丈五尺,基厚皆称是,内与旧城连属,合为一城。自十月至正月,以毕事闻,总工三百万,秦人壮之。是岁尽冬无甚寒,杵者声讴,以致其乐焉。

    先是,郡有罗谷水,自北山而下,公导之,使西塞故道以治城,众颇为疑。明年夏,大雨,水循新堤,绝不为城害,众乃服。

    或者以虏数敌中国今作城只以自守非制虏术此大不然今之所患边垒未能尽固耳。果尽固,虽虏至,吾兵得专力于外,胜势多矣。如虏以吾城守既备,息其阋边之谋,则《兵志》所谓“无智名,无勇功,善之善者”也。公忠国爱人之心,其在兹乎!

    自始事,公宴犒慰劳,无日不至。既成,由诸校而上,天子又第其劳加赐焉。《春秋》,列国兴作皆以书。城之四月,某得以州事佐公,故详其实而书之。凡役之长,暨勤事之吏,皆刻名于石阴。庆历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宕山日记(节选)

(明)徐宏祖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 , 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