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                       , 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进                 置杯焉胶且 B、是故智者之谋          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蚓无爪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 , 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李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 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 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 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 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 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 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 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 , 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材料三:

子陵光武少相友善,使光武能任人,可为尽力。子陵何隐而不出? 盖光武察察自用,其后宰辅多不以礼进退。子陵预知其如此,故决然避去而不疑, 以全故旧之义,此子陵所以为高也。苟徒以为高也,孰不可子陵哉?

(节选自宋濂(《苍云轩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