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叶公好龙》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的那天,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填空,依次是:。(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4)、本文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一枚白金戒指

    去年的一个早晨,在我市的一所小学,一位外国朋友拉着一个小姑娘的手,用生硬的普通话连声称赞:“中国小朋友,好!”

      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小姑娘名叫王珍。星期天她从图书馆借了书后,来到公园的草地上,正想坐下看书。突然她发现绿茵(yīn)茵的草地上,有一朵闪着银光的小花。王珍上前拾起来一看,哦!是一枚戒指。精致的菊花似的戒指正面,嵌着一颗光彩闪闪的宝石;戒指背面,刻着一串外文。“多美的戒指,谁丢的?它的主人该多焦急呀!我得赶快找到失主……”

      正在这时候,一对流里流气的男女青年凑过来说:“拾到什么?我们二一添作五(注:双方平分的意思)好啦。”后来,又说这戒指是他们丢的,王珍要他们说出戒指上刻有什么字,那女的回答是“喜”字。王珍十分气愤,揭穿了他们的谎言。那男的见引诱、欺骗不成,就凶相毕露,一把抓住王珍厉声威胁,动手就抢。王珍就奋力挣脱便跑,那两人随后紧追……正在这时,迎面来了两位民警,王珍急中生智,大声呼喊。那对男女见势不妙,转身就溜。王珍连忙把戒指交给了民警。

      原来,这是一枚价值昂贵的白金钻石戒指,是到我国讲学的一位爱尔兰女专家丢的。当拿到这枚失而复得的戒指时,女专家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定要当面感谢王珍,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情景。

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阅读理解。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警惕,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放松警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