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甘肃会宁县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卷
《江南Style》 高手破神曲密码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有多红?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 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都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则在主页上为它卖力吆喝。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
《江南Style》里的江南指的是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该地区的有钱人正在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整首歌的MV则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一幅奢华生活的扫描图。
这首歌在韩国走红并不难理解。身兼词、曲和演唱的PSY(原名朴载相)曾在参加电视节目时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PSY独创的“骑马舞”:身形偏胖的PSY,不断重复着扬鞭套马、策马狂奔的动作,配上音乐节奏,让人莫名就有了跟着一起舞蹈的冲动。这也正是从明星到草根都趋之若鹜进行模仿的段落。而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
一是生理说。有韩国的科研机构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二是心理说。有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
三是乐理说。有音乐评论家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美国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也贴合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审美趣味。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在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的走红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其实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摘自《文汇报》,有删减)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琉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因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anadultyoutrust.) |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