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巴中市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材料一
视频行业的发展壮大,既是自身传播手段、交互方式的改进,也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视频+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时空局限,实现了教学方法的革新;“视频+医疗”促进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求医问诊的快捷通道;“视频+电商”重塑了购物消费链条,带动线上消费异军突起;“视频+办公”解决了企业痛点,视频会议、远程办公广泛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视频充分发挥高效、实时、多功能的特点,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视频具备更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在信息传播、创新治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千万网友“围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凝聚了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科技博主、医护人员发布科普短视频,给受众个人防疫提供合理化建议;短视频平台联合各地领导干部、网络达人开展直播助农,打开土特产品销路……从宏观记录到微观叙事,从现场观感到深度解读,视频能够为观众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和情感增量,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弘扬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
——《发挥视频传播的社会价值》
材料二
2020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超过5.6亿,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超过3亿,短视频用户超8亿……
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各种低俗信息、虛假信息等挑战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时有出现……凡此种种,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材料三
内容始终是第一要义。“美食作家王刚”、“手工耿”等的走红,再次证明短视频内容要产生广泛持久影响力,创作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味,更要有意义。
不少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只追求“眼球经济”,求奇求险、低俗、花哨、空洞,秀段子的人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或是惊叫觉奇,或是哄笑一番,却意味索然,只是一“刷”而过。把有意思的内容展现出意味,关键要有想法有手艺。短视频虽然时长较短,但技术层面功夫不能丢。发挥视听艺术优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用镜头“讲”好故事是门学问,方式路径并不唯一。叙事节奏无论舒缓还是紧凑,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予短视频深刻内涵。
——《短视频,把好故事讲好》
材料四
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经历了“影视视频时代”“网络视频时代”之后,我们正在加速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频社会化时代”。2020年被定义为中国视频社会化元年。
2020年抖音平台的视频内容元素识别分析发现,“人物”在视频内容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除了“宠物”和“二次元”这两个特殊题材之外,在其他所有视频中,人物的平均出场率均为最高。面向未来,“人物”将成为视频社会化的核心要素,是视频叙事中最主要的对象。
未来将通过5G+AI+4K模式,构建万物互融、无缝连接的智能科技生活,形成万物互融、以人为本的视频社会化新生态,为用户带来极致的智能生活体验。万物互融的视频社会化时代,万物皆可拍,万物皆可播。视频相关产业需要兼顾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才能在描画美好生活图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因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琉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因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anadultyoutrust.) |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