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麦家的《幸福之计在于简》,完成小题。

幸福之计在于简

      ①曾养过两只狗。

      ②一只是朋友送的德国牧羊犬,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其他食物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从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也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深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③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对狗只能粗养,想起了给它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它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东西,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荤腥,就能开心,感到忘怀的快乐,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④我讲它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道理司马光早讲过。

      ⑤在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国牧羊犬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狼狗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幽远的名字是幸福。

      ⑥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个成语,叫作欲壑难填,道出了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你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⑦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5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开头叙述曾经养过的两只狗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下面A.B两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做本文的道理论据?请简述理由。

A.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日本】荻原朔太郎

B.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明】洪应明

举一反三
议论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贵敢说“吾不如”

李隆汉

       ①“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面各题。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阅读《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回答小题

快乐带水族,引领节俭风

刘金祥

       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电力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褚艳芳发出“争做快乐带水族”的倡议,呼吁参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走未喝完的瓶装水。见贤思齐,择善而行。此举得到众多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快乐带水族”成为“两会”会上会下的热点话题,成为内外媒体竞相传颂的新鲜语汇。

       ②从古至今,勤俭节约一直被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我国目前尽管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物质生活上远未达到极大富庶和按需所取的程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百姓还在为解决温饱、摆脱困境而辛勤劳作和辛苦奔波。严峻而客观的现实要求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全体国民必须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戒奢从简,以俭奉身,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眼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抵制用公款大吃大喝等显性浪费现象,主动克服不在意一度电、一张纸、一瓶水、一支笔等隐性浪费弊端,把勤俭节约作为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义行善举,为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③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约有3.74亿个家庭,以每个家庭平均每月节约10度电、每年节电120度来计算,全国就可节电450亿度电,而节约1度电相当于节省400克标准煤或4000克水,显然,倡导全民勤俭节约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福祉。勤俭节约犹如掘井采矿,能够洞开汇集财富的渠道,能够辟建积累财富的平台。换言之,正是每个人的节俭奠定了国民幸福的基石,也正是每个人的无端浪费抽空了国家富裕的薪材,因此,“每个节俭的人被视为公众的恩人,每个挥霍的人被当作公众的敌人。”

       ④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大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其言其行是社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这次“两会”上“快乐带水族”的走红,展现的是人大代表的整体形象,更以身作则为社会传递一种信号。不事浮华,不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以俭修身,以俭明志,以俭养德,以俭促廉的生活方式理应成为社会共识,把“快乐带水族”释放出的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传递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遭遇被让座

蒋勋功

       ①公交车上抢座位,本不是什么新闻。可是,一辆公交车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孩子同时抢一个座位,小孩子捷足先登,老太太非要坐。小孩子不同意,老太太恼羞成怒,竟然一屁股坐在小孩子的腿上。见此,小孩的母亲赶过来理论,于是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媒体以“挟人让座”为题,由“抢”到“挟”,性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②问题是发生在一老一幼两个人身上,按规定,这两个都有优先享受照顾的权利,尊老爱幼嘛!从权益的角度讲,凡是购了票,一票一座,应该受到保护。坐不坐、让不让是购票人自己的事。让位体现风格,不让也有权利。当事人不同意,真还不能强迫。不让座往往被不分青红皂白受到谴责,多少是有失公正的。

       ③推而广之,做好事完全基于个人的自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比如义务献血,抽的是个人的血,不能强行把针头插进别人的血管。遇见不幸跌在地上的陌生人,他可以选择扶与不扶。捐款捐物,是个人掏腰包,不能强求。如此等等。可以倡导这种美德,培育良好风气。也可以批评指责各种冷血行为,见难不帮、见危不救应当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做好事不能挟迫于人。

       ④这一挟迫,虽然是贬损别人,反而是自己的道德缺失。那么想过没有,你坐了,别人只能站着;你舒服了,别人就不舒服了。这样,就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那个座位本来就是别人坐的,那份舒服本来是别人享受的。挟迫人家道德高尚,那你自己的道德又跑到哪里去了?

       ⑤老虎也会念佛,任何人都有慈悲的一面。当善举成为普遍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当会好起来。而当做好事还有顾忌时,那么选择犹豫、退却、躲避就不应受到指责了。有人就利用别人的善良,滋润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帮助,把一切当成应该。开始送上几个鸡蛋,知道感谢,二次,三次,还知道说声谢谢,慢慢地,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一次没及时送来,或者不送,攻击、指责是必然的,全是别人的错。有人倒在地上,如果没有人敢去搀扶,不奇怪,那是因为怕受牵连;有人抢劫,甚至杀人,如果没有人见义勇为,不奇怪,那是因为有时英雄流血还要流泪;有人要救助、募捐,如果响应者寥寥,不奇怪,因为担心那款物不知会流向何方。事情容易颠倒,性质须臾发生变化,不放心,不甘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去挟迫他人做好事,只能适得其反。

       ⑥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缺的是一种氛围。爱的氛围营造,是每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