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吴汉何尝杀妻》课时训练

课文《吴汉何尝杀妻》中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量体裁衣用人才

①清人钱泳在《及园丛话》中讲述了量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有个浙江宁波来的裁缝,手艺高超,他给人裁衣量尺寸时,对其年龄、相貌、性情,甚至何时中举等事都详细询问。他解释道:“如是少年中举,难免做气一些,因此衣服要前长后短;如是老年中举,弯腰曲背,因此衣服要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宽,瘦子的衣服应窄点。性情急的人衣服宜短,性情慢些的人衣服宜长……”裁缝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简单凭身材定尺寸,而是综合,考虑穿衣人各方面特点量身定制,使得裁剪出的衣服更合身、更适用。

②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甲)《履因丛话》中裁缝的“短长之理”,具有启示意义。

③(乙)人才的长与短是辩证的,一个人有长处,慎勿多苛求。寓言《西邻五子》中,西邻公根据五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工作,机敏者经商,眼盲的卜卦,跛脚的纺纱……正是因为西邻公有这样的“满眼人才观”,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后来,有人写诗赞曰:“自古完人何处寻,自有人才涌似云。”

④相反,如果在使用人才时不能对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能力水平、特长弱项,做到了如指掌,就不可能在用人时提出最优方案,有时甚至会因用人不当而贻害无穷。诸葛亮错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失了街亭;赵王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长平之战大败。这些都是因为不知人之长、不识人之短的缘故。用什么人,要从事业发展、工作需要出发,首先看岗位需要,精准匹配、科学挑选,让“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丙)只有坚持以事择人,根据人的短长“量体裁用”,才能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⑤人才培养使用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规律。只要把握好人才使用的黄金期,就会更好发挥人才的价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没有经过必要的实践磨砺和时间沉淀,“揠苗助长”,过早提拔到重要岗位,可能导致“早熟的果子”长不大,味道涩。“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使用也慢不得、等不起。对那些年富力强、具备一定经验积累的人才,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智慧力量,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如果将人才备而不用、束之高阁,就难免会出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悲叹,造成这种人才浪费实质上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

⑥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还需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力聚“天下才”,谁有本事谁揭榜,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

崔华宇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作为少年,我们可以让生命在风雨的打磨下闪耀光芒,在时代的变局中创造独特的价值,平凡却不平庸。那么,我们应如何做?

一要树立恰当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一个恰当的目标,可以促进个人发展,也能让社会更加美好。在《三个石匠》这一寓言故事中,有人问三个石匠在干什么,他们有不同的回答。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从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第一个石匠要满足生存需求;第二个石匠要实现个人理想;而第三个石匠把整体的目标放在心中,让个人的目标符合整体目标的需求,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要付诸实际行动。曾国藩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如果你想修建一座城池,就从搬一块砖开始;如果你想挖掘一片大海,就从捡一粒沙开始;如果你想搬开一座大山,就像愚公那样,从劈开一块石头开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无用,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才能展示出真功夫。没有行动,舌灿莲花又有何用?

三要及时调整完善。国学大师曾仕强说:“人生要随着自己的发展,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不会因时、因势而变那么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数据显示,在抵达月球的长途飞行中,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只有3%的时间在正确航道上运行,其余时间则一直在修正航道。只有不断修正航道,才能步入正轨、抵达目的地,这个道理放在我们青少年身上照样适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之前制定的计划、所做的选择不正确或者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就应该立刻调整,这样在未来的实践中,才不至于使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流于平庸。

在前进的路上,少年会经历风雨和磨难,但只要确立恰当的目标、付出实际行动、及时调整完善计划,就一定能在精神和才干上收获成长,与平庸相斥。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的力量

李 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②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 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 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 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有些人一旦失去了高尚的信仰,物质欲望便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利益至上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积极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①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则视频里,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②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课间有老师巡查,被发现在走廊上奔跑,要扣班级分”……这些有意无意的做法,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调整呼吸的中场休息,何以如此紧凑?

③“一张一弛 , 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④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但是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学校不妨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为孩子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园环境。

⑤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必须要明确的,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____,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⑥“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根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改编,2023年10月31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让民族传统体育兴旺起来

徐 力

“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修订的体育法就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项目作出明确规定。传承发扬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对建设体育强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生产生活实践,我国各民族创造了精彩纷呈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节庆活动,如射箭、骑马、武术、摔跤、赛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分布于各地区,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价值与审美内涵。早在1953年,我国就创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让一大批濒临消失的项目重新焕发活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产生的辐射效应不断延伸。

也要看到,不少传统体育项目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认知度不足、认同感不够、推广乏力等问题。比如,学习掌握存在难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容易接触到;竞技性不足,容易在外来体育项目冲击下被边缘化;部分项目在传承上局限于村落或民族聚居地,面临失传等等。由此可见,传承发扬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文化,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认识是前提。民族传统体育与各民族历史积淀、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折射出各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形式,更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缩影。只有做好传承工作,才能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进认同是根本。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从根本上要靠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文化交流、特色活动、节日庆典、教育实践等传播路径,让人民群众加强认知与认同,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可触可及”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验其中的精神与文化,继而自觉主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创新融合是保障。加强与现代体育休闲活动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____还有一些民俗体育资源,通过与旅游、康养结合,获得了创新发展契机。在具体实践中,还需继续加强创新传承和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全面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落地生根。

作为活态的人文遗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弘扬其中的体育精神。让民族传统体育兴旺起来,必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