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2南方的初步开发同步检测
大河网-大河报2009年10月22日报到:昨日上午9时,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启动仪式暨打造中原文化标志,采集太昊陵圣土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中州宾馆隆重召开,拉开了“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的帷幕。主办方将组团从河南出发,到海内外客家居住地开展文化交流。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末年的100多年间,我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材料一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史记·货殖列传》 |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享用)。 | 《宋书》 |
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 | 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
“语文互鉴”展区 | 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
“交往契约”展区 | 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