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        恶:凶恶 B、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 B、故患有所不 C、所识穷乏者我与 D、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活动一:晓听雨之法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篪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 , 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焉。方老泉无恙,二子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注】①檠:灯。②埙唱篼和:埙、篪乐器,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后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③听雨之约: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约定日后“功成身退,夜雨对床”。④次:推测。⑤老泉:苏轼父亲苏洵,号老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