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①    

老马待人很    ②     

    ③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   ④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

①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②“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3)、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4)、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天早上,米妮望着窗外,想看看去工作的小矮人,她在一扇玻璃上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景象。
       图画里有美丽的宫殿,银色的塔,塔尖上装了花花绿绿的玻璃,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漂亮。她津津有味地看着,连要干的的活都忘了,直到壁炉架上的布谷鸟的自鸣钟敲了十二下。
       她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整理床,洗盘子。时间过得太快了,她再也无法干得更快了,当她拿着扫把准备去扫地的时候,已快到了小矮人们回家的时间了。
     “我想,”米妮大声说,“今天我就不打扫地毯下面的地了。再者,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有点灰尘也没关系的。”于是她匆匆地跑过去做晚饭,没有去动地毯。
       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房子里看起来跟平时没什么两样,他们什么也没说。米妮也没有再想毯子下面的灰尘这回事。直到她上了床,看到星星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她这才想起了地毯下的尘土,因为她好像听到星星们在说:
      “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
        米妮把脸转向墙,她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就在她的心里,说: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
       “我们看到她了!我们看到她了!”所有星星都快乐地叫着。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可是,哦,地毯下躺着十二块闪闪发光的金币,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

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生命的绝唱

黑色的硝烟弥漫天际。鬼子为了占领这个名叫“鸡蛋砣”的阵地,用骡子拖来了十门山炮。他们已经坚守了三天三夜。一个排的战士打得就剩了两个人,排长和一个十六岁的娃娃兵。娃娃兵念过洋学堂,去年背着父母跑来参军。娃娃兵会写诗,因为又瘦又小,大伙儿叫他“瘦干儿”。

战场上有了片刻的宁静,排长开始数子弹,还有十二发。排长问:“干儿,你,还有多少子弹?”瘦干儿说:“五发。”排长问:“你干死了几个?”瘦干儿说:“一个。”排长说:“笔杆子不中用,打鬼子得用枪杆子。”瘦干儿小声说:“诗,也是武器。”这时炮弹呼啸而来,排长喊声卧倒,便把瘦干儿压在了身子底下。一轮炮击过后,他们从土里拱出来。

鬼子屎壳郎似的又开始向前挪动。排长瞄准射击,果真一枪一个准儿。瘦干儿看了排长几眼,捂了捂胸口,按住那狂跳的“小兔子”,举枪瞄了好半天,“叭”一枪,一个鬼子倒栽葱。

他们只剩一颗手榴弹了。两人开始后撤,但没走出百步,又停下了——前面是悬崖。 鬼子从三面包抄过来。排长问:“怕了?”瘦干儿咬着牙摇摇头。

排长搂住瘦干儿,感觉出他身体的轻轻颤动。

排长拧开了手榴弹盖儿,瘦干儿忽然说:“排长,别浪费手榴弹,给鬼子留着……咱跳崖,兴许还能活……”排长望着瘦干儿说:“对,咱留个囫囵身子。”

排长向鬼子甩出了那颗手榴弹。

排长搂着瘦干儿走到悬崖边。向下一望,瘦干儿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排长忽然掐住了他的脖子,吼道:“我说过,咱队伍里没孬种!”

瘦干儿说:“我不是……排长……我蒙上眼睛……行么?”

排长皱皱眉,说:“行!” 瘦干儿又说:“排长,我还要留首诗。”

瘦干儿摸出了碎纸片,又拿出了笔,坐在地上,开始写诗。此时瘦干儿似乎镇定了许多。写完,瘦干儿把纸装进衣兜里,按了按。他又“嗤啦”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蒙在眼上。排长哽咽地说:“你还是个娃娃啊!这样,也不丢脸!” 瘦干儿嗫嚅着说:“真的?”

鬼子涌到了山上,惊愕地望着两个人。

疲惫的太阳即将结束一天的旅行,西方的山峦被阳光染成一片血红。蒙在瘦干儿眼上的布条竟被风吹得有些招展。蒙着双眼的小战士和排长一起走向了悬崖尽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叫瘦干儿的兵是我的四叔。三年前,我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看到了他那首写在烟盒纸上的诗。那首诗是这样写的:在牺牲的那一刻/我蒙上了双眼/同志们啊/别说我怯懦/我只是不忍看/不忍看属于我的最后一抹阳光/在眼前匆匆掠过。

(摘自《语文建设》2011年第12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 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 , 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⑪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⑫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

梁志刚

①1962年,上高中的我曾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文章讲到燕园湖光塔影、书声琅琅,老师辛勤耕耘,同学勤奋上进。我被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对燕园求学充满憧憬,也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②两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成为季羡林先生的学生,自此开始了与恩师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谊。那时候季先生53岁,是我们的系主任。他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只是常常教导我们要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他对我们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我们毕业后他也不断地提供各种教诲和帮助。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了又一篇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季先生也开启新的学术之路。1979年,老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当时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先生日程安排特别满,还特地让人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关心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那次,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一定帮忙啊,拜托拜托。”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④先生待我恩重如山,我总想为他做点什么。2005年,蒙先生首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将先生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整理成一套书,定名《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编辑书稿,又一次为我提供了亲聆先生教诲的机会,其中几件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⑤当时出版社要求老先生写一篇自序。先生笑言,我就写我要过95岁生日了,学生送礼物我表示欢迎,行不行啊?我说那肯定不行,于是先生让我来写一个编者前言。当时稿子里有“国宝级的学者”“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等字眼,我们认为没有夸大,是实话实说。可是先生看了不高兴,说:“我正在写文章,‘辞国宝’‘辞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遵照先生的意见,我们改了一稿,先生看了说:“还是有吹捧之嫌,再改。”改了三遍才通过。

⑥书稿的最后一卷,原本想发表先生在医院写的、之前没有发表过的东西,但是先生不同意。他说了两个理由,一是他已经答应了另一家出版社,这些文章将来由他们出版,要信守承诺。二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学者,不算作家,这些小文章放在最后压不住阵。最后先生拿出4篇分量很重的东西,成为回忆文集的压卷之作。

⑦2006年,出版社准备开新书发布会,先生不主张开,出版社坚持要开,先生便提出了三条意见:“领导同志公务繁忙,不要请他们到会;不要摆放我同领导同志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他还说,书做得好不好,不能靠宣传,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人家说好是鼓励,提意见是鞭策,都要真心诚意地感谢。为先生编书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不仅学习他的为文,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为人。

⑧他一生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将之奉为良知并身体力行。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