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5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同步练习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人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主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弱国无强民】

材料一  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严复《辟寒》(1895年)

【路在何方】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初显成就】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势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二十世纪中国法治文明的演进》

【累累硕果】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法制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依据材料一,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改变这种状况,维新派提出了哪些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况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治”我国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百年来中国民主法治发展历程中的认识。

举一反三

杂志上的历史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1951年的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是周恩来,下面的小字很有意思: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中美两国正深陷于一场战争的泥潭中。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材料三: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

材料四: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是新时代的引路人,他引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时代,中美关系也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