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扬州邗江美琪学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驱蚊的科学现代时

        ①最近,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声称已经从埃及伊蚊身上找到了决定蚊子性别的基因,称其为“Nix”,并已用它来改变雌蚊的性别。研究人员把Nix基因注入到蚊子的胚胎中后,超过三分之二的吸血鬼雌蚊转化成无害的雄蚊。但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方法目前尚不完善,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去优化。

        ②其实,科学家一直都在尝试在基因层面上寻找降低蚊子危害的办法。例如,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基因方法来防治疟疾,该方法可使蚊子不再繁殖出雌性后代。我们知道,雄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可以决定它的后代为雌性,针对这个特点,研究者把一种名为“I-PpoI”的DNA切割酶植入了雄性冈比亚按蚊的体内,如此一来,雄性冈比亚按蚊所携带的X染色体几乎全部被剔除。这就意味着这种经过基因处理的雄蚊的后代几乎都是雄性蚊子。数据显示,在第一次实验室实验中,蚊子所繁殖后代中的95%是雄蚊。随后,研究人员从野外捕获了5 群冈比亚按蚊进行实验,结果有4群蚊子在经过6代繁育后由于不再有雌蚊而灭绝。

        ③或许,前面这些让蚊子彻底断送香火的做法有点残忍,那么接下来,科学家的策略就显得“人性化”多了。对于蚊子来说,嗅觉极为重要,是其觅食、吸血、寻偶、产卵的依靠。针对蚊子的嗅觉特性,科研组使用了一项名为锌指核酸酶的技术。根据这项技术,用结合蛋白质可破坏蚊子体内的orco基因。orco是一个编码蚊子体内嗅觉受体的基因,当orco产生突变时,蚊子就不会再组建嗅觉受体。这相当于破坏了他们的嗅觉,使蚊子不再把人类当作攻击目标。甚至,它们对避蚊胺的气味也变得毫不在意。

        ④人类发明的杀虫剂曾经是蚊子的一大杀手,但是由于被长期大量的使用,蚊子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而且,杀虫剂的生产及使用对环境也有污染破坏。因此,很多研究者倾向于制造出,包括蚊子在内的昆虫嗅到后产生驱避而不敢接近的化学物质(驱避剂)。正是因为蚊虫是被人类的身体热量、呼出的二氧化碳,还有人体散发的气味强烈吸引而搜寻到宿主,所以几乎所有蚊虫驱避剂都是通过影响蚊虫的嗅觉感知机制,从而诱导出蚊虫的驱避行为。

        ⑤避蚊胺是美国农业部在上个世纪开发出的一种化学驱蚊产品,其驱蚊效果得到了国际公认。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当人体有复杂气味存在时,避蚊胺反而显著增强蚊子向宿主飞行的概率。而美国科学家新开发的代号为“VUAA1”的化学分子,其驱蚊效果不仅是避蚊胺的1000倍,而且阐释了一种全新的驱蚊机制。以避蚊胺为代表的传统驱蚊机制,都是让蚊子优先闻到驱避剂,以掩饰人体气味,当蚊子闻到驱避剂后便主动避开。而VUAA1的作用在于,它能激发蚊子的嗅觉系统中的受体蛋白产生一系列反应,从而使蚊虫基本丧失嗅觉的分辨能力,从而无法正常搜寻到人体。

        ⑥现代科学在防治蚊子危害方面,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尝试。不过,历史上曾经有很多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在人们的翘首企盼中没了下文,但所有这些努力至少也给控制蚊虫和蚊虫带来的传染疾病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15期,有删改)

(1)、现代科学在防治蚊子危害方面,进行了哪些创造性的尝试?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雄性冈比亚按蚊所携带的X染色体几乎全部被剔除”中加点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4)、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变色龙的“快”与“慢”

①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这样的形象长期地盘踞在我们的印象中,使我们对真正的变色龙没有好感。
②说起变色龙,首先要并清楚它是怎样变色的。变色龙的皮肤是透明的,它的变色取决于皮肤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是由载黑素细胞构成,其中细胞带有的黑色素哥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中间层是由鸟嘌呤细胞构成,它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它的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实现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多种变化。
③但是,变色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常常根据外部的环境时时变色。他们的变色是在遇到同类的时候。遇到另一只变色龙他们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它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还会将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而当它们想翻。引异性、引起异性的注意时,就会把自己的外表变成非常柔和的颜色,变成温文尔雅的绅士。他们的变色就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变色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实现同伴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和同伴沟通交流。善于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才是它们生存的最高境界。
④变色龙没有奥楚蔑洛夫一般的狡猾,它的变色是很真实的情感表达。但是,它们也不是我们对龙概念中的那样行动神速、甚至腾空而飞、云来雾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雨林是变色龙的天堂。这里的变色龙几乎做任何事情都是慢腾腾地:慢慢地在树上爬行、慢慢地观察周围的环境、慢慢的寻找猎物
⑤仔细观察,动物学家发现:变色龙的脚像两个大大的钳子,牢牢地抓住树干使它们能在树干上慢慢地爬行。他们不怕其他动物侵袭他们,因为他们有伸缩自如的舌头和随时变色的能力……他们总是一边慢腾腾地爬行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自己的猎物。他们的捕食要从他们的眼睛开始。他们的两只眼睛是爬行类动物中最为独特的,每只眼睛都可以转动,并且能够分别聚焦,双眼可以分别注视不同的方向,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敌害。他们眼睛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孔,都具有360度的视角。而它们用以扑食的舌头也是非常独特的。变色龙的舌头覆盖在骨头表面用以支撑,这个如螺旋弹簧状的舌头卷缩在口中,却能在瞬间被推出就像弓箭手拉弓射箭,它伸出的舌头比它自己的身体还要长,是它身体的2倍,而它舌尖上粘稠的唾液如棒球手套一般能将猎物据为已有
⑥行动缓慢的变色龙从来不追捕猎物,都是就近取食。只见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转动它的头,眼睛也随之灵活地转动,用来判断猎物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当它锁定了目标之后,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它的舌头,只用20毫秒的时间就把猎物收进口中。这是变色龙最快的时候,它瞬间伸出的舌头就像脱鞘而出的宝剑。
⑦变色龙的 “慢”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而当它有了目标以后,就会伸出让其他动物猝不及防地“快”的舌头,以实现自己猎获目标的目的。
⑧变色龙的变色、慢与快的有机配合,是它们在动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a
(选自《知识窗》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情绪污染”也是病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有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阅读《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完成下列各题。

      ①“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琅琊山”“琅琊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近日,安徽滁州为借《琅琊榜》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本地琅琊山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与此同时,秦朝时设立琅琊郡的山东临沂、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也加入了争抢队伍。一时间多地争当“琅琊”,引来各方热议。

      ②这种借热播电视剧展开城市宣传的方式,在营销学中属于“借势营销”。然而不是所有的借势都能成功,借势营销的出发点必须是正视客观事实,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事实上,滁州琅琊山本身的历史文化意蕴足够丰富。打开滁州的文化“琅琊榜”,这里既有欧阳修留下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又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反观《琅琊榜》,则是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虚构的一部电视剧。对于滁州来说,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挖掘和弘扬,却要到虚构的电视剧里“拉郎配”,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种借势推广旅游资源的结果,很可能拥抱的是虚无,失去的是文化。

      ③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提升城市形象同样需要大力宣传。借势营销是营造声势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种借势才会成为制胜之道。比如云南的中甸县,既拥有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集藏、汉、纳西、彝、白等十几个民族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久以来,这里却因地处偏僻而闻者寥寥。2001年当地政府巧借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东方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明月”),给中甸县更名,大力宣传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使香格里拉市声名鹊起,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

      ④其实,盲目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升城市关注度,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正在侵染着本该被珍惜和保护的城市文化。而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这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切忌好大喜功、盲目决策。

      ⑤今天,我们无比渴求得到更多历史文化的滋润。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珍惜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懂得并尊重文化规律,戒骄戒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文化干涸、精神粗鄙、品位低劣的洼地,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高地上。

                                                                                                                                                                         (作者李斌,有删改)

阅读《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回答小题。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划线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íu)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浇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得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茁壮的杂草。她笑了,在心里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差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地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地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是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浇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杂草从垃圾桶里翻拣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地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⑪“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它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沾了光!”

    ⑫后来,妈妈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手中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糊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糊锅的味道。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不计其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不带钩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算;以棍当尺量脚做鞋……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我都会穿上母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的那双布鞋,觉得踏实、舒服。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其身边。母亲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哄哄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