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小明暑假去旅游,曾看到海边人们用海水“晒盐”,即选取大片的海滩,构建盐田.一段时间后,盐田中的水逐渐变少,粗盐也就出来了.小明想,水如果能快点变少,粗盐也就能出得更快.可是水变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研究,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A、B、C、D所示,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s、100s、50s、80s.(1)水变少的过程其实是物理学中的一种{#blank#}1{#/blank#}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分析A、B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blank#}2{#/blank#} (3)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及数据,猜想一下,海边盐田应尽可能建在{#blank#}3{#/blank#} 的条件下.
神奇的饮水鸟如图1所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玩具﹣﹣饮水鸟,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看上去没有任何外来的动力,却能不停地点头“喝”水,犹如一台永动机.就连爱因斯坦看后都十分惊叹饮水鸟的设计.
饮水鸟的结构如图2甲所示,它是一个由“头泡”和“尾泡”构成的密闭容器,容器内装有易挥发的乙醚液体,乙醚液体在温度升高或液表气压减小时易汽化;汽室1和汽室2中充满乙醚的饱和蒸气,乙醚蒸汽在温度降低时易液化.平时,鸟身略向前倾.启动时给吸湿层滴足够的水,吸湿层中的水因蒸发而吸热,使汽室2中的温度降低,导致汽室2中的气压小于汽室1中的气压,尾泡中的乙醚液体在汽室1中气压的作用下沿玻璃管往上升,于是整个鸟的重心上移(如图2乙所示),鸟身逐渐前倾,直至鸟嘴接触水面“喝”水,此时头泡和尾泡刚好通过玻璃管连通(如图2丙所示),两汽室中的乙醚蒸汽混合,液态乙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尾泡,饮水鸟的重心下移,于是渐渐直立起来,在支架上来回摆动.由于“喝”水时,鸟嘴接触水面,沾湿了吸湿层,于是它又开始循环工作.
风寒温度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 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