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浙江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种春风

虹莲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1)、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无可奈何→猛然打动→

(2)、文中画线句子“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3)、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木匠与画匠
迟子建
①去年装修新居,我从老家运来了一些樟子松板材,想让家里的书架、写字台和餐 桌都使用天然的木料,我想看它们身上透露着的妖娆花纹,我还想闻樟子松木散发出的那股独特的气息。在远离家乡的都市,有它们陪伴着我,我会觉得格外塌实、温暖。
②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板材运来后,负责装修的—工长对我说,这板材还要运到工厂进行切割和抛光,因为它们太毛糙也太厚了。而且,他说如今城里的木匠根本不会用这样的板材打家具,他们只会用市场出售的板板正正的细木工板。我跟工长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用细木工板来打书架,让他—定想办法请—个能胜任这活的木匠。
③板材先是被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把长的截短,将厚的冲薄了,然后再把它们拉回来,一摞摞地堆在厅里。我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板材似乎架子很大,不那么轻易让人在它身上动锯和刨子,没过一周,它们又来了毛病,也是没有被充分烘干的缘故,材质开始变形,有的看上去凹凸不平,没办法,它们再一次被运进工厂,这次是给它们压光。回来后的它们果然平展多了。它们在这幢高楼中乘着电梯三进两出,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在那段日子,许多居民对它们比对我还熟悉,他们都问我,这是哪里来的木材?a那口气好像在打听一个野孩子的来历
④工长从他的家乡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见那些木材,就会心会意地笑了说,城里的木匠看见这木材,准懵。言下之意,只有他对付得了它们。在木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跑到工地看他干活,我帮他选择板材,哪些适合做书架,哪些又适合做写字台的台面,真的有给木材选美的感觉。木匠用刨子刨木板的时候,我常捡刨花来看。b又薄又软的刨花上有着奇妙的花纹,感觉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那—段时间我异常兴奋,画了很多的家具草图,一会让木匠给我打个茶桌,一会又让他给我打个板凳。等木工活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家装中最重要的工程已经完成了。
⑤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当你家要打家具时,就得把木匠恭恭敬敬请到家中,给他们沏上茶水,炒上几盘好菜,备上一壶烧酒,好生地侍候着。木匠呢,他们大都很神气,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靠种地为生,他们是手艺人,因而说话就很冲,主人稍稍招待不周,他们就挑板材的毛病,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什么材质糟了,花纹不漂亮影响他的手艺了等等,要中途撂挑子的样子。这时的主人就得赶紧检点自己的“毛病”,给他递烟,陪着笑脸,把伙食的档次提高上去,木匠这才会“复工”。所以木匠背着的工具袋,在我眼里高贵得不得了,因为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铁家伙,他们就能吃上好饭。他们不仅吃得好,家具打好后,还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工钱。我家的邻居就是个木匠,他家就常常吃细粮,让我羡慕极了,觉得木匠过的日子才是日子!
⑥我们那时用着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   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⑦我童年时羡慕的人中,还有画匠。画匠多不是本村的人,他们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也像木匠一样背着帆布袋,不同的是,那里面装着各色颜料和各种画笔。不管人们家中贫穷还是富裕,都喜欢请画匠来家里画上一些画,在漫漫长冬里,那些画就是春天。画匠的活比木匠要轻巧多了,也艺术多了,他们把花鸟虫鱼画在炕琴上,画在门楣上,画在镜子上,画在椅背上,画在窗棂上。他们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凑在跟前围着看。画匠喜欢用:艳丽、花哨的颜色,所以那画总是很惹眼,很热闹。画中一般是没有人物的,多数是唱歌的鸟、盛开的花朵以及肥硕金红的鲤鱼,所以那画看上去总是莺歌燕舞的。画匠在画画的时候,是住在主人家里的,主人也照样拿出好饭好菜好酒款待他们。他们走的时候,口袋里也会装上丰裕的工钱。那时我对画匠崇拜极了,想着一个人靠着画画就能混上好吃的,而且能自由自在地游荡,真恨自己那双把茶杯都会画歪的笨拙的手。
⑧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富足,木匠和画匠在那样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城里的木   匠,只会使用机械制造出的合成板材,他们人约连刨子都不会用。而画匠,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见过的那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游走的人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爿小店,等着上门来的生意。
⑨在我的故乡,当年木匠打出的那些朴拙的家具和画匠描画的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   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  叹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朵单眼皮儿的花

朱成玉

    ①花儿从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爸爸。每次向妈妈问起爸爸的时候,妈妈情绪总是很激动。后来从邻居处得知,爸爸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妖精”好了,就不要她和妈妈了。听到这些,她那小小的心结了霜,就像秋寒中的一朵小花儿,弥漫着一圈忧伤的雾霭。从那以后,花儿不再向妈妈问起爸爸,如果不小心将话题绕到这上面,她也赶紧岔开。

    ②花儿心疼妈妈的辛苦,尽量多干一些家务,除此之外,她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因为每次只有拿出成绩单给妈妈看的时候,才能看到妈妈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脸。

    ③“妈妈多好看啊,大酒窝,还有双眼皮儿。”每每这个时候,她总在心底不自觉地想。

    ④“妈妈,怎么你是双眼皮儿,我却是单眼皮儿呢。单眼皮儿不好看,我想要双眼皮儿。”

    ⑤“宝贝,还没到时候呢,你现在啊,就像是还没有完全发育好的花朵,等你大了,自然就有双眼皮了。不管是随我,还是随你爸爸,你都应该是双眼皮的。”妈妈还是不自觉地提到了爸爸,那一刻,她们彼此望了一眼,愣了一下,继而心照不宣地绕过去。尽管如此,花儿的心还是被一股小冷风猛地抽打了一下。

    ⑥在大街上,饭店的橱窗里,总能看到一些爸爸妈妈领着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这时候她就会呆呆地望着,心底又流了泪。如果有爸爸在,她该多么幸福啊。现在,她孤单地站在那里,薄薄的,像一片叶子,就算是大热天,也打着冷战。

    ⑦转眼就上初中了,花儿仍旧还是单眼皮儿。

    ⑧一次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父亲”,她难住了。她终没有落下一个字,空空的白纸像一片雪地,没有一个脚印,只有一个大大的泪痕。老师是个细心的人,她望着花儿的稿纸,抚摸着那滴泪痕,她想,花儿一定是个伤心的孩子。

    ⑨“我不敢相信,这个作文能难住你。”在办公室,老师问花儿。花儿眼圈红红地说,从小就没见过爸爸,不知道爸爸的样子。是啊,其他的或许可以杜撰,可是这个爸爸却无法虚构。老师把哭泣着的花儿紧紧抱在怀里,不停地摩挲着她的头,老师是打心眼里疼爱着乖巧的花儿。

    ⑩一次开班会,主题是“孝敬父母”。那天,教室里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谈论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自己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情形,只有花儿,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她害怕同学们问她关于爸爸的话题。父母是孩子的两个翅膀,而她只有一个,所以飞得很笨拙,很难看。可是终究还是没有躲过,老师点了她的名字。她嗫嚅着,不说话。“别怕,孩子,说吧。”老师不停地鼓励着她。她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非要和她过不去,非要在同学面前揭她的短呢!

    ⑪ “我没有爸爸,只有妈妈。”她鼓足了勇气说道,“所以我会更好地孝敬妈妈。”

    ⑫ 教室里先是静了一下,然后就喧哗起来,她看到同学们脸上既有同情又有鄙夷的神色。

    ⑬ “同学们,”老师说道,“花儿同学虽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是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她一样可以成为一朵饱满的花儿,尽管暂时还是单眼皮儿。”同学们都被逗笑了。她也笑了,从小到大第一次如此纵情彻底地笑。

    ⑭ 那天晚上,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单眼皮儿的花,也可以成为天底下最美丽的花儿,只要你肯走出阴霾。妈妈、老师、同学……多么密集的阳光啊,呼啦啦的一下子围上来,张着柔软的触手,一寸一寸暖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用的故事

刘心武

    ①那是星期日中午。公园长椅上,一个母亲疲惫地仰靠椅背,身边是竖着的提琴盒,仅一会儿,她便把养神变成了沉睡。儿子坐在她身旁,另一边是一个大画夹子。儿子轻推母亲,母亲没有反应,他跳下长椅,就要拔腿跑开,这一幕被一个散步到那里的老爷爷看到,老爷爷轻声叫住他:“小朋友,别跑远了!”

    ②小男孩仰着头望望老头,心想我要能飞,飞得老远老远才好哩!

    ③老爷爷指指长椅上的东西:“别让人顺手牵羊呀。”

    ④小男孩歪歪头,意思是:哼,都让人拿去才好哩!

    ⑤老爷爷笑了。他把小男孩引到花丛中的甬道上,指着那些花跟小男孩说:“你把最美丽的一朵,找出来吧!”小男孩问:“那有什么用呢?”老爷爷说:“不是为了用。你能找吗?”小男孩就找开了,他指着一朵,快活地宣告:“那朵那朵!”老爷爷点头。两只蓝喜鹊叽喳叫着,掠过花丛,升腾到大柳树上去了。老爷爷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那边湖里,新来了一对野鸭。”小男孩问:“野鸭能给他们什么好处?”

    ⑥老爷爷说,他要讲些故事,不过这些故事没有什么用,也给不出什么好处。老爷爷讲了起来,小男孩开头精神不集中,可是,没多久他妈妈忽然惊醒过来,大惊失色地叫唤他。

    ⑦小男孩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不由分说拍了他脖子两下说:“晚啦晚啦,快走快走!”母亲背起提琴,小男孩背起画夹,匆匆往公园外头走去。

    ⑧一个多月过去。又是个星期日中午;公园附近派出所来了个报案的母亲。她一个肩膀上挎着提琴,另一个肩膀挎着画夹。她哭着报告儿子丢失的情况:带儿子上午去提琴老师那里上完课,到麦当劳吃午餐,准备休息一下以后,下午好去美术老师那里上课;谁知自己趴在小餐桌上睡着了!以前是吃完麦当劳以后到公园里去休息,后来觉得公园里的安全性不如快餐店里,没想到快餐店里也出问题!……

    ⑨……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每星期六上午是带孩子去补习英语,下午去补习电脑,每到“双休日”她是比上班还累,为的还不是这孩子的前途?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懂得做母亲的一片苦心!而社会又是如此险恶,拐子竟拐到快餐店里去了!……

    ⑩她的宝贝儿子究竟哪去了?原来,他和妈妈在麦当劳里坐在靠大玻璃的座位上,妈妈打盹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那回在公园里遇见的老爷爷正从窗外走过,他犹豫了一下,就溜了出去,尾随着老人,他一直跟着老人进了附近的居民楼里,眼看他开锁进了自家的单元门。孩子在门外歪头想一想,就踮起脚尖去按门铃。门开了,老爷爷看见他大吃了一惊,他大声提出要求:“我想听您讲没用的故事!”……

    ⑪正在派出所里一筹莫展的那位母亲,她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不久就在派出所里呈现了大团圆的场面。当天晚上,孩子把他记得的那些没用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惊异万分。为什么这些故事孩子会记得那么清楚?孩子熟睡后,母亲还在枕上琢磨,一时也理不清头绪,但那些小鸟、云朵、伸长缩短的树影、飘落在湖心的鹅毛、抱着毛栗的松鼠、只露出半个脸蛋的狸猫……却分明粘在她的意识上,让她疲惫的心,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温柔与熨帖……

(选自《偷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和他的花圃

亦夫

    父亲是个中学教师,而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古板的制服,推着他那辆擦得锃亮如新的旧自行车,在灰头土脸的乡亲们的问候声中,神情威严地穿过两排泥屋夹成的乡街。

    父亲的古板和威严确立他在家中至尊地位的同时,也使我们和他变得疏远。那时,我们弟兄三人最惧怕的就是学校的假期。休假在家的父亲使小院中的一切活动充满秩序,而这种秩序时刻令人感到窒息。

    父亲结束了他三十余年教龄回到乡村的时候,我们都已在遥远的城市中安家立业。空荡荡的小院中只剩下了年迈的母亲和分给她的一亩薄田。而父亲带回来的,也只有几箱旧书和一床用了多年的铺盖。

    少年的记忆使我们对卸下重任的父亲充满信心,我们相信他足以将退休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足以在乡村中维持以往的尊严。但事实很快证明,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推测。

    那一年我出差之后回老家休假,父亲忧心忡忡地说:“咱家那亩地恰在瓜区,四周皆瓜,咱们要是种庄稼会显得很不合群。”我劝他不要想得太多,但父亲却在尝试与人换地未果后,毅然决定自己也要栽种西瓜。随后父亲上集市选种、买书学习,忙碌了一番,地里的瓜秧果然也出了苗。待我走时,田里的瓜蔓已铺满一片,头茬瓜长得已有拳头大小。临行前两三天,父亲说:“咱今日去搭瓜庵吧,你走后我就住在地里。”我大惑不解,待瓜熟防贼尚要一个多月,何必自找罪受。但后来猜测父亲作为教书人,或许喜欢那种归隐的情调,便顺从了他的做法。

    后来的事是母亲告诉我们的。那年父亲的瓜秧比谁家的都茂盛,但瓜熟时节却没能收获一个熟瓜。父亲在孤零零的棚庵里苦守的所得,只是一堆后来被人割去沤肥的秧蔓。尽管父亲有不菲的退休金,尽管乡邻们对此事的谈笑充满善意,但这件事仍极大地刺伤了父亲。

    那段日子父亲变得孩子般孤独与忧伤,这种忧伤使我们在感到可笑与不可理喻的同时,也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规劝和央告了多少次后,父亲和母亲终于同意以自食其力者的身份,去哥所在城市的加工厂里做看门人了。

    看门人的职责是父亲自己定的,其中包括毫无必要的“绿化环境、每日早晚清扫院子两遍、工作时间严禁与亲友谈话”之类的条款,这使得身为企业主的哥哭笑不得。在父亲几次认真的书面报告之后,哥在并不宽敞的小院中为父亲腾出了一块花圃。父亲在下班后辛勤地劳作其中,这不仅常常使他累得腰酸背痛,也给本来就多病的母亲添了许多需要清洗的衣物。

    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父亲晚饭后总是搬把竹椅坐在花圃旁读书。父亲患有眼疾,傍晚的光线暗弱昏黑。但哥没有劝阻父亲,他知道读书只是父亲一个稚气的借口,他所守候的是至今仍埋在泥土里的花籽。

    群花终于如期地开放了。尽管那全然是些随处可见的平常花草,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并兴奋地说他明年将再另辟新圃,栽种蔬菜甚至瓜果。

    我在电话里听见了父亲身旁的哥的笑声。哥的笑声使我胸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亲情,使少年时代的许多无聊的琐事,温暖地闪亮在记忆之中。

    那些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的花草,因为父亲而异常美丽地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使儿

凌鼎年

    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免得出什么意外。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

    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妻子歉意地说。“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

    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葵葵说话颠三倒四,让记者摸不着头脑,但他一拿起画笔,那投入状、兴奋状,很入镜。也是巧,不久就是国际助残日,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天使儿的杰作》专题片,不但在娄城电视台播放了,还作为宣传片送到了省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商未央比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激动,为此,专门给报社写了篇《发现、鼓励、培养》的文章。

    ⑨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这商未央也不知作了什么孽,生了个傻儿子,如今又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真不要脸……

    ⑩妻子忍不住说:“你为什么不解释呢?葵葵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孩子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嫌葵葵是低能儿,收养了他……”

    ⑪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

(选自《短小说》2005年第8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